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安部公房:日本典型的现代派作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安部公房:日本典型的现代派作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S・卡尔马先生一早醒来,感觉有些异样。经过一番体察和思索,发现是因名字丢失而引起的不适。他照常到公司去上班,但名片变成的人形占据着他的位置,他因而被人们逐出公司。他苦闷窒息,来到医院就诊。不料由胸中空虚而产生的强大负压将医院画报上的沙漠风景吸入体内。S・卡尔马因此被控受审,但因为没有名字而无法判决,最后被送往世界的尽头――一片无垠沙漠中的一间小屋。他长时间 面壁凝视,墙壁遁隐不知去处。而他体内的沙漠风景在不断膨胀,结果他变成了一堵高墙。

――这是安部公房于1951年发表的小说《墙》的基本情节。小说以其离奇怪诞的情节和隐晦表达的某种思想而轰动日本文坛,也令读者感到耳目一新。小说获得当年上半期的“芥川奖”。但当时“芥川奖”评委之一的宇野浩二认为,这是“不可理解的小说”,指责它“写实的地方几乎没有,完全没有”,然而赞赏小说的人占绝对优势。舟桥圣一评论说:“这是以否定实证主义为构图的抽象主义的艺术品,……作者自由而健康的批判精神跃然纸上,在这一点上,暗示着新小说的典型出现。”这篇小说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安部公房成为名声大震的现代派作家

安部公房,1924年生于东京,次年随父母来到中国,在沈阳长大。16岁回日本求学,1943年就读于东京帝大医学院。1944年预感到战败的结局,伪造病历休学回沈阳。战争结束后被遣送回国,他亲身体验了战败后日本的动荡和混乱,自己也过了一段非常艰难的日子,靠出售咸菜和煤球维持生计。长期生活于异国和战败初期的坎坷,形成了他思想上有如沙漠般的荒凉感和孤独感。他喜爱文学,学生时代是陀思妥耶夫斯基迷,也大量阅读尼采、海德格尔、雅斯倍尔斯的作品。在战后非常艰苦的条件下,自费印刷了描绘在中国生活和战败后的苦闷的诗集《无名诗集》(1947)。但他文学生涯的转机是1948年,有两件事决定了他的未来方向。一是参加现代派文学团体“夜之会”,尤其深受先锋派评论家花田清辉的影响,对超现实主义特别关注,使他的创作打上超现实主义的烙印。二是当年发表了处女作《终道标》,表现他整个创作的基本主题:探讨人的生存状态和自由。从这一年开始,他弃医从文,走上专业创作的道路。

《终道标》是一篇存在主义小说。它描写主人公因失恋的苦恼和对生活的绝望而出逃,离开祖国故土,去寻找自由的天地。他四处飘泊,在中国山海关外成为土匪的俘虏而被囚禁,身患重病。病危中他写下了三本回忆笔记,第一本叙述被囚的经历,第二本追溯在故乡的恋爱和出走,第三部记录在囚室中听到的其他两人的经历。最后描述土匪内讧溃逃,匪巢成为一片废墟。这时他拖着病弱的躯体,看着眼前瓦砾狼藉的场景,弥留中感到没有束缚压迫的自由,并找到了自我的王国:“这一下我可以完全占有了自己,再也不会有什么人来抢我了。”小说采用存在主义常用的日记体裁,风格晦涩阴暗,表达了作者对战后社会现实的感受和心灵上的阴影。小说以“人为何非如此不可?”的哲学疑问开头,到“现在我才真正是我的国王”结束,探讨人的个体自由是小说的中心主题,这是存在主义的自由观。当时著名的作家殖谷雄高读了小说后说:“面对面地处理了可以称之为存在感觉的事物,我感到有一个我所期待的作家出现了。”

安部公房没有辜负前辈的期望。在处女作之后,他勤奋创作,出版了一系列作品:《饥饿同盟》(1954)、《野兽们奔向故乡》(1957)、《左眼》(1960)、《沙漠之女》(1962)、《他人的脸》(1964)、《火星人》(1966)、《箱中人》(1973)、《密令》(1977)、《方舟樱花丸》(1984)等。这些作品虽然表现了作者不同时期风格的变化和艺术的探索与追求,但总体上都是以超现实主义和表现主义的艺术手法,表达存在主义的思想内容。安部公房将《终道标》探索的个体自由,与社会现实联系起来,不仅写个人的内在感受,也描绘外部环境,强烈地表现了对现实的不满。他的笔墨集中在自我的丧失、人性的异化、个人的孤独等存在主义文学的基本主题,在主题的揭示中可以看到压迫剥削、弱肉强食等外在的社会现象。作品中的人物往往是变形的,《神奇的粉笔》中画家变成壁画,《诗人的生涯》里女织工被拉成毛线织成毛衣。人物即使没有变形,也遭受到重大的意外变故或沉重打击。如《闯入者》中一伙陌生人深夜闯入主人公住房,主人公遭受种种威逼;《他人的脸》描写某高分子研究所所长,因液态气体爆炸毁了面容后发生的各种怪事。人物所处的环境总是封闭的、压抑的、阴暗的。获日本第二届战后文学奖的短篇小说《红茧》,描写一个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在房屋林立、街道纵横的城市寻找栖身之所而不可得,最后精疲力竭、浑身分解出无数纤维将自己裹住,这个红色蚕茧成了“确实不受任何干扰的我的家”,这就是人的生存环境。监狱、墙壁、荒漠是安部公房作品中经常出现的场景,这种场景最能象征现实中人所处的环境。

《墙》是安部公房的成名作。通过主人公丧失名字,名片化作人形,吸入外界物体,变成荒漠中的高墙等描述,用传统眼光看,显得离奇荒诞。但它真实地表现了在荒谬的现实世界中,地位低下的下层人物遭受的欺凌与捉弄,人的“自由意志”、“自我本性”丧失殆尽的现实。小说中运用了一系列象征性的寓意形象:“名字”是“自我”的象征,名字的丧失寓意着自我的丧失;“名片”是人生异化的直喻,它本为表示人物身份而设置,但现实中只看名片不看其人的事实大量存在,在现实中它压倒了、排斥了人本身;最后S・卡尔马幻化成无垠荒漠中的高墙,这一意象给人以凄凉、孤寂的感受,成为徒劳无益的反抗的悲剧性象征。由于作品在怪诞情节中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尤其是与战败后不久日本普遍的社会心理合拍,因而受到读者欢迎,获得评论界的赞赏。

20世纪60年代初创作的《沙漠之女》是安部公房最有名的作品。小说描写仁木顺平到海滨沙漠中采集昆虫标本,被世人鲜知的沙漠部落带到一个沙穴的寡妇家中,部落为保证村庄不被飞沙湮没,强迫他和寡妇一起淘沙。开始他假装顺从,暗中伺机企图逃离。然而时光的流水冲刷了他逃跑的愿望,他慢慢适应了沙漠生活,抛弃了离开沙漠的念头,留下来开创新的生活。7年后,社会按照有关规定,正式宣布仁木顺平失踪。作者在这个虚虚实实的故事中,形象地探讨一种人生哲理:人类的生存环境是荒谬丑恶的,“沙漠就像我们的社会”,这里有压迫、有欺凌、有惩罚,没有自由幸福,只有孤独寂寞。但怎样面对这种现实?生存的基础在哪里?小说的答案是:在眼前的现实中寻找生机,不要逃离现实而转向幻想。结合日本战后经济迅速恢复的社会条件看,也就是不必从喧闹混乱的城市转向农村的自然环境,要勇敢地走向生活,走到城市的“沙漠”中去。小说副标题“没有惩罚就没有逃脱的乐趣”,富于哲理地解释了人类生存状态的荒谬与努力奋斗的关系,这也是小说的主旨所在。小说在日本获第十四届读卖文学奖,很快译成英、法、俄等多种文字,受到各国读者的欢迎。作者将小说改编成的电影,获1964年戛纳国际电影节特别奖,小说获1968年法国的最佳外国文学奖。

日本战后的文学,对日本传统文学的审美理想有所突破。而战后登上文坛的安部公房比他的同伴距离传统更远。他的文学营养主要来自西方现代派文学。他的创作以存在主义为灵魂,装扮着表现主义的衣饰。因此,安部公房在国外,尤其在欧洲的声望比在日本国内更高,他多次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1977年他被推荐为美国艺术科学院名誉会员。他是日本为数不多的世界知名作家之一,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派”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