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研究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研究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语用失误是跨文化交际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从语用失误的概念入手,例证分析了跨文化交际过程中造成语用失误的原因,并通过此研究,对现行的大学英语教学给出了一些建议和启示,对提高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语用失误 跨文化交际 大学英语教学

跨文化交际是指“任何两个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中的人之间的交际”。语用失误,英国语言学家Jenny Thomas认为是指人们在言语交际中没有达到完满的交际效果的差错。在跨文化交际背景下语言失误,指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际双方在交际过程中因未能恰当地把握话语中的文化含义,而造成对语言的理解和使用上的失误。跨文化交际要做到得体,交际时双方就要考虑交际对象所处的场合、时空、谈论的话题以及所使用的语体、对方的社会文化背景、价值观念、信仰、与对方的关系等。如果交际一方违背了目标语的语用或语域使用规则,交际中就会出现语用迁移现象,这是因为不同文化的人们在相互交际时,受本民族文化思维模式和母语表达习惯的影响,就会造成跨文化语用失误。

对大学生来说,在语言学习中识别和减少跨文化交际失误,是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活动的前提条件。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努力熟悉文化内涵,时刻用社会文化意识去指导我们的交际活动,懂得“什么时候该说什么,什么时候不该说什么,和谁在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谈论什么”,从而提高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的成因分析

1.跨文化交际文化观念和交际模式差异引起的语用失误

文化观念和交际模式的差异,对微妙的语言行为有很大的影响。许力生(2009)把语言中的提问分为“社会性的提问”和“信息类的提问”两类。所有的语言都有社会性的提问和信息性的提问。一个社会性的提问,即使它是以疑问的方式出现,发问者在提问的时候并没有想要获得任何信息,它只是作为在对话开始前的一种语言的铺垫和。在英美国家里,问题“How are you?”就是一个社会性的提问问题。发问者在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只是一种打招呼的方式,并不需要对方提供任何信息,跟中国人见面打招呼的“你好!”比较相似。但是在中国,如果有人打招呼不是用“你好!”,而是用“你好吗?”,则可能是一个信息性的提问,需要了解对方最近生活的近况。同样地,中国人见面打招呼总爱问“吃了吗?”“到哪儿去?”,这样的问题在中国同样是一个社会性的提问,而非信息性的提问。如果你在路上和一个英美人这样提问“have you eaten?” 他肯定会误以为你要邀请他一起用餐,造成你们之间的误解。如果此时非就餐时间,就会使交际限于尴尬境地。中国熟人在途中相遇,常习惯寒暄“到哪儿去?”或“你去哪?”。但如将“where are you going?”用在向西方人特别是英美人打招呼时,他们会觉得这个问题非常的唐突,可能不知道怎么回答。并且认为你是在多管闲事,干涉了他人的隐私。

2.跨文化交际母语文化负迁移引发的语用失误

吕文华、鲁健骥认为“由于学生的母语语用规则和文化因素是自幼习得的,已是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对学习和使用外语形成干扰。母语为汉语的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经常会受汉语的影响而造成语用失误。戴炜栋、张红玲指出:“文化迁移是指由文化差异而引起的文化干扰,它表现在跨文化交际中,或外语学习时,人们下意识地用自己的文化准则和价值观来指导自己的言行和思想,并以此为标准来评判他人的言行和思想。”比如在向老师请教问题的时候,很多学生都会直接发问“Teacher, I have a question.”事实上,在英语里,通常都不会用职业来称呼别人,一般都会根据性别“Miss, Mister, Sir, Madam”或者一些尊称 “prefessor”等来称呼对方,更多的时候英语国家的人们都会直呼其名来表达不受拘束的亲切。

3.跨文化交际认知语境的失误

认知语境是“人对语言使用的有关知识,是与语言的使用有关的,已经概念化或图式化了的知识结构状态”(熊学亮,1999)。在跨文化语用交际中,不同民族通常是持有不同的认知语境。因为认知语境是主体内在的知识结构,对交际呈现着潜在的影响,本民族的主体都不一定把握自身民族文化的具体状况,更不用说了解对方民族的认知结构,因此,经常会出现一些沟通上的差异甚至失败。这些差异可能会体现在不同的层面,有些可能是对字面意义的认知差异,有些可能是对特有文化意义的认知差异。如:一个美国留学生在中国生活了7年,已经能流利地使用汉语交流。一次,他参加中国朋友的婚礼,去到婚礼现场,他高兴地对新郎说:“新娘子真漂亮!”新郎急忙大声表示:“哪里哪里。”这个美国留学生以前从来没有经历过这样的语境交流,当时就傻了眼,结结巴巴地说:“眼睛、鼻子、嘴巴、头发,还有身体,都漂亮。”当场就闹了个大笑话。在这个案例中,该美国人虽然在中国已经生活了7年,但是还是没有融入到相应的认知环境中,没有听懂新郎话语中的特定含义,只是单纯地理解了汉语的字面意思,造成了交际失误。

4.违反了交际中的礼貌原则

美国哲学家H.P.Grice (1975)认为语言交际中双方都希望通过相互合作,求得成功的交际,Grice 将其称为语言交际中的“合作原则”(Cooperation Principle)。但他后来发现人们在现实交际中,使用这些准则会各有侧重,有时会出现偏离语言交际行为规范的现象,这种违规行为可能是信息发出者故意所为,因为其话语中含有言外之意(Implied Meaning)。英国语言学家Leech对此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认为人们违反语言交际的合作原则,最根本的理由是他们要遵守另外一个原则,即礼貌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他将礼貌原则分为六条准则:得体准则、慷慨准则、允诺准则、赞扬准则、谦逊准则和同情准则。他是把礼貌作为一种社会文化交际现象,语言作为礼貌的载体,两者密不可分。在赞扬准则和谦逊准则这一对准则中,中国人更倾向于严格遵守谦逊准则。英美人士认为,欣然接受对方的赞扬可以避免损害对方的面子,因而是礼貌的。而中国人则在交际中一般会竭力贬低自己,否定赞语的真实性,以示谦虚。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