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点燃教学创新火花,燃烧学生创新思维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点燃教学创新火花,燃烧学生创新思维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科学新课程标准》要求,在突出科学探究内容的同时,重视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学校教育的最高目标。作为一线教师应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教学;学生;发散思维;知识迁移;逆向思维;转换思维;创新思维

创造性思维也称创新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即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开创人类认识新成果的思维活动,不仅表现为作出了完整的新发现和新发明的思维过程,而且还表现为在思考的方法和技巧上,在某些局部的结论和见解上具有新奇独到之处的思维活动。

那么,我们在平时教学中可点燃哪些思维方式去燃烧学生创新思维呢?

一、注重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指思维活动发挥作用的灵活与广阔程度,是一种要求产生多种可能的答案而不是单一正确答案的思维。在思维活动中,体现从一点出发沿着多方向达到思维目标。发散思维包括横向思维、逆向思维及多向思维,它的基本特征是:流畅性――能在短时间内表达较多的概念,反应迅速;变通性――思维方向灵活变化,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能提出超常的构想或新观点;独创性――对事物的处理或判断表现出独特的见解。发散性思维对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侧面,不同的层次,横向拓展,逆向深入,采用探索、转化、变换、迁移、构造、组合、分解等手法,开启学生心扉,常常得出新颖的观念与解答,所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是创新教育的需要。作为一位科学教师竭力把自己的课堂变成激发学生潜能,提高发散思维能力的场所。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常用方法有:设计开放性题目、注重一题多解、注重一题多变、设计题组进行对比训练。

教学实例1:

水和溶液复习“有两个相同透明的塑料杯,装着等体积液体,一个杯子装着蒸馏水,另一杯装着饱和食盐水,如何区别?”

生1:尝一下,因为食盐水是咸的,蒸馏水是淡的。

生2:加热结晶法,有晶体析出的是食盐水。

生3:再加入少量食盐,不能溶解的是饱和食盐水。

生4:我需要一台天平,由于它们相同容器且等体积,直接放在天平上称量,较重的是食盐水。

生5:测密度法。需量筒、天平、烧杯等。

生6:比较鸡蛋在两种液体中的沉浮情况,鸡蛋在蒸馏水中下沉,在食盐水中漂浮。

生7:利用液体压强计。

生8:用一个由电源、开关、导线组成的电路,利用蒸馏水是绝缘体,食盐水是导体。

生9:放入新鲜的蔬菜,会萎蔫的是饱和食盐水。

小博士生10:加入硝酸银溶液,会产生沉淀的是食盐水。

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精选典型的例题、习题、练习,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引导他们多角度,多层次地观察思考问题,寻找解题途径。通过一题多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通过总结比较出较好的解题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教学实例2:

①要使其中含相同质量的氧元素,则CO和CO2的分子个数比是________。

②相同分子数的CO和CO2中含氧元素质量比是____。

③要使其中含相同质量的氧元素,则CO和CO2的质量比是________。

④相同质量的CO和CO2,分子个数比是_______。

⑤相同质量的CO和CO2中含氧元素质量比是______。

如果把一些题的条件和结论适当改变得出新题目,由一题变多题,通过演变,可使学生时时处在一种愉快的探索知识的状态中,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科学素质。

二、注重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

奥苏伯尔认为知识迁移就是,人们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新知识学习发生影响。由此可见,认知结构是知识迁移的基础所在,没有认知,知识迁移将无从谈起。在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新知识学习发生影响的这一过程中,关联点是重中之重,只有找出两者之间的关联点,学生才能将知识进行迁移。理解学科知识,夯实迁移基础,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又要引导学生对过往知识进行总结温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可以自觉地建立新旧知识的关联点。因此教学中,教师可采用“以类比促迁移,抓训练攻难点”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由此及彼,“以旧学新”,突破难点,掌握新知识,达到知识和方法的迁移。

例1: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为速度,得出公式v=s/t及相应单位,讲解密度“单位体积物质的质量”、压强“单位面积上的压力”,它们公式、单位的得出,都可迁移“速度”。

例2:一个碳12原子的质量是1.993×10-26kg,又知一个二氧化碳分子的实际质量是11/3×1.993×10-26kg,计算二氧化碳的相对分子质量?这个题目就是对相对原子质量定义的一种迁移。

在科学教学中,合理运用迁移规律,努力实现教法向学法迁移、知识向技能迁移、课内向课外迁移,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是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转化的知识基础和前提.,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的升华和结晶。

三、注重学生逆向思维的培养

科技革命与思维方式具有互动性。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人们思维方式的变革;而人们思维方式的变革,又反作用于科学技术,促进了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发展。逆向思维在科学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充分显示了思维创新对现代科学技术进步的贡献。逆向思维是一种从现有事物原理机制的反面、构成要素的反面或功能结构的反面去思考、去求索以进行发明创造的思维方法。

如“电磁感应”教学内容,通过演示奥斯特实验,引发逆向思考:奥斯特实验表明电能产生磁。那么反过来,磁能否产生电呢?怎样才能使磁产生电呢?逆向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一种重要的思维形式,只要我们坚持运用逆向思维的原则,恰当的运用逆向思维,就一定能够取得创新的丰硕的成果。

四、注重科学实验中转换思维法的培养

在科学实验中,有些物理量不易直接测量、比较抽象或某些物理现象直接显示有困难,则把难以测量的物理量转化成易测量、易显示、直观的物理量进行间接观察。

可以是状态量与过程量的转换,如:“探究动能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将能量的多少转换成做功多少进行研究;还可以是抽象量与直观量的转换,如:“研究动物的呼吸作用”实验,通过观察玻璃管中水滴的移动距离显示动物呼吸作用的进行;也可以是微观量与宏观量的转换,如:“研究分子运动与温度的关系”实验,通过观察红墨水变色快慢来研究液体分子无规则运动剧烈程度与温度的关系;还可以是无形量与有形量的转换,如:“研究磁场”的实验,用“看得见”的有序排列的铁屑来认识看不见、摸不着而又真实存在的磁场。

五、从实验和生活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问题意识

科学实验离不开观察,观察是科学研究的最基本方法,是创新思维的基础,每个科学实验都有其明确的实验目标。因此,在实验教学中,对每个实验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确为什么观察和观察什么?使学生掌握观察的具体内容。如:“在研究液体内部压强”实验时,指导学生观察:当金属盒中的橡皮膜在不同深度,不同液体,不同方向时,分别观察U型管两管液面的高度差是否发生变化,来得出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使学生掌握实验观察的具体方法。如顺序观察法、对比观察法、重点观察法、全面与重点观察法,归纳观察法等。

在平时教学中,学生往往不提问题,也提不出问题,不管是实验还是作业都是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完成。鉴于这种情况,教师应帮助学生学会观察,鼓励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把课本知识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提出一些问题。

六、注重科学研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初中阶段的实验大多数是一些验证性的实验。用人为控制的实验条件去验证这些结论,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掌握,这样不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此,在教学中把演示实验改为分组实验,把一些验证性实验改成探索性实验,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加强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当然,创新思维的培养还有很多方法。我们只有在平时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中,适时渗透这些思想方法,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从中领悟科学的思维本质和价值,这就等于交给学生一把学习的“金钥匙”,他们就会用这些方法、思想,去观察世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科学素养,燃烧创新思维。教师应全方位创造一个自主发展的空间,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田世昆,胡卫平.物理思维论.广西教育出版社.

[2]乔际平,刘甲.物理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