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科学发展观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渗透运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科学发展观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渗透运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从初中思想品德学科特点入手,根据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简要分析了科学发展观在该学科中的渗透运用:一坚持以人为本,教学中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二坚持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三坚持协调发展,将“学知识”与“学做人”相融合;四坚持人的可持续发展,帮助学生掌握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 渗透运用

初中思想品德是一门集思想性、知识性、实用性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它以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为宗旨。科学发展观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指导思想,将科学发展观渗透运用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既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又能有效地促进教学工作。那么,如何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运用科学发展观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入手。

一、坚持以人为本,教学中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为了告诫人们“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一次演讲中别出心裁地带了一只大公鸡,先生先把公鸡放在桌上,然后一只手掏出一把米,另一只手将鸡头按在米上,想让鸡吃,可是鸡却毫不领情,身子一个劲儿地往后退,怎么也不肯吃。为了让鸡吃米,先生把鸡的嘴掰开,将米硬往鸡嘴里塞。结果怎样呢?公鸡是一个劲儿地挣扎,头奋力左右摇晃,就是不肯吃。怎么做才会让它乖乖吃米呢?先生停顿片刻,松开手,轻轻后退几步。观众惊讶地看到刚才还在死命反抗的公鸡竟然主动地吃起米来,吃得还蛮香的。此时,先生开始演讲:“我认为,教育就跟喂鸡一样。先生强迫学生去学习,把知识硬灌给他,他是不情愿的。即使学也食而不化,过不了多久,他还是会把知识还给先生的,但是如果让他自由地学习,充分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那效果一定会好得多。”台下一时掌声雷动,大家都为先生的精彩开场白叫好。伟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也曾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否则将事与愿违,吃力不讨好。尊重学生,把学生的需要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可以从“三个尊重”着手:

1.尊重学生的时间。2010年8月,我有幸参加了云南省教育厅组织的现代教育远程培训,期间听了崔其升校长关于“杜郎口教学模式” 的报告,启发很大。杜郎口教学模式的成功其实道理很简单,可以归结成四个字——“尊重学生”。教师把课堂交给了学生,在45分钟的学习时间里,其中35分钟完全是学生的。在这个“舞台”上,学生活泼自由地展示自己,他们自由地阅读、自由地交流讨论,甚至可以随意在黑板上写写画画,学生成了时间的主人。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点拨者、辅导者,像一片“绿叶”,忠诚地映衬着“红花”。诚然,教师“讲”的“少”了,学生获得的却“多”了。

2.尊重学生的回答。思想品德学科的育人特点,致使它的很多问题具有倾向性,在这里,是与非,美与丑似乎是泾渭分明的。有的时候,学生因为生活阅历、知识等局限,导致问题思考不全面,甚至还很偏激,此时教师不能匆忙下结论,而要在肯定学生回答闪光点的前提下逐步引导学生得出全面合理的答案。尊重学生的回答,呵护学生的自尊心。

3.尊重学生的活动。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流于简单化、形式化、说教化,显得“假、大、空”,很难让学生信服。一个人的品德往往是在社会实践中潜移默化中形成的。思想品德学科本身就是一门生活的学问,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学科特点出发,安排学生更多的活动,如在教学开始来一段学生自己搜集整理的“时事播报”,教学中采用游戏法、小组活动法、情景分析法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快乐的体验、感悟、思考、探究,让思品教学摘下道德说教的死板面具,让教学“活动”起来。

二、坚持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思想品德学科知识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融合了古今中外、天文地理各个方面、各个领域的知识。教学中,教师要整合各方面的知识,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如在讲授“”时,我们可以开展“你一言、我一语”活动,让学生介绍一下台湾的历史:三国吴王孙权派一万官兵到达“夷洲”(台湾),郑成功,签订马关条约后,清政府把台湾割让给日本,第二次大战后台湾回归中国等等;分享台湾的人文地理:“水果王国”“蝴蝶王国”“海洋生物牧场”的美称,媲美欧洲广裘花景的金针花海,还有的奇珍,日月潭的秀丽,高雄的弯弯爱河等;了解我国解决的方针政策:“一国两制”的方针、“一个中国”的原则、“四个绝不”的立场;认识有关台湾的法律:《国家法》……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仿佛步入了台湾博物馆,获得了关于台湾的方方面面的知识。

三、坚持协调发展,将“学知识”与“学做人”相融合

思想品德学科作为一门中考学科,很多科任教师关心的可能还是它的“分数”,即知识教学,而对它的“德育”本质相反却关注不够,致使有的学生嘴上一套是一套,可是手上却不愿做、不屑做、不敢做,“知”与“行”分离。这显然背离了思想品德课程的学科目的。关心学生的“做人”,将德育渗透在日常生活中,鼓励学生“学好知识,好好做人”,将“知”与“行”统一起来。教师要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从身边的人、事说起,寻找身边的英雄。其实,我们身边不乏这样的人,他们中的优秀代表如中国优秀村官普发兴、义务守护滇池环境的农民张正祥、用青春和汗水谱写人生新乐章的李春梅等等,作为大理人,我们对他们再熟悉不过,而这样的“英雄”让我们感到亲切而感动。知识迁移,让我们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学以致用,做知识的主人。

四、坚持人的可持续发展,帮助学生长远发展

21世纪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时代,思想品德教学同样不能忽略人的可持续发展。

当今社会,终身学习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终身学习,能使我们克服工作中的可能,解决工作中的新问题;能满足我们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能使我们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还能充实我们的精神生活,不断提高生活品质。终身学习逐渐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也是我们适应社会的必然要求。我们要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

21世纪是充满竞争的世纪,又是协同合作的世纪。竞争与合作,是每个人都面临的共同课题。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团队精神、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等,帮助学生学会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者竞争,竞争合作求双赢,为学生适应社会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

陶行知学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学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育是一门做人的学问。科学发展观思想博大精深,身为思想品德教师的我们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领悟、大胆实践,让科学发展观落实在思想品德课堂,让思想品德教学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1]任常松.课程的反思与重建——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课程观,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7).

[2]朱永新.新教育之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3]周小山主编,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谈新课程的教学观,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6).

(责编 张敬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