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吉林省产业结构与高校人才培养的互动性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吉林省产业结构与高校人才培养的互动性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高校是人才的供给者,各产业是人才的需求者,高校与各产业之间的良性互动将会对二者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结合吉林省产业结构和吉林省高校在专业设置方面的情况,浅析了二者的互动性,最后从学科及专业设置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产业结构 人才培养 学科设置

课题来源:本论文是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适应产业结构需要的吉林省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课题编号:GH1306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C96 文献标识码:A

产业结构是一个不断优化的过程,产业结构中的第一、二、三次产业随着产业间与各产业内部的合理化与高级化,形成对人才(尤其是创新型人才)的大量需求。高校是人才的主要供给主体,为产业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后备军。事实上,高校的人才培养不仅要与现有的产业发展相适应,更要通过培养的人才的技术创新引导产业向高级化发展。从美、英、德、日等发达国家产业结构与高校人才培养的实践来看,产业结构的发展促进高校人才培养,反之,高校的人才培养也会对本国的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级化起到推动作用。吉林省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产业结构与高校的人才培养是否有效互动,本文将进行分析。

一、我国及吉林省产业结构的现状

(一)我国产业结构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第一、二、三次产业产值都呈现增长态势,但第一产业增长量低于第二、三产业增长量,并且差距逐年拉大。2012年之前,第二产业的增加值一直高于第三产业增加值。2013年,第二产业增加值249684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为262204亿元,第三产业产值首次超过第二产业。

1996年以来,我国第一产业在全国GDP的比重渐次降低,从1996年的19.69%降至2013年的10.01%,第二产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总体比较平稳,但时有起伏,变化区间在47.95%--43.89%之间。2013年,第二产业在三次产业间的历年比重中达到最低43.89%。第三产业则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从1996年的32.77%上升至46.09%,2013年达到历年最高,占比达46.09%,2013年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历年首次超过第二产业。这表明2013年我国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即从原来的二三一结构转变化三二一结构。产业结构的重大转变将对我国经济、社会,包括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产生重要影响。

(二)吉林省产业结构现状

吉林省是位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中心位置,自2003年国家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以来,吉林省经济得到发展,一、二、三产业的产值开始迅速增加。

自1996年至2013年,吉林省第一产业比重由1996年的27.71%降至2013年的11.63%,下降11.08%,降幅明显。第二产业占比则平稳上升,从37.72%上升至53.40%,尤其是2010年以来,第二产业的比重超过50%,2013年第二产业比重略低于2012年,足见工业在全省发展中仍占半壁江山,掌握着吉林省的经济命脉。交通工具装备制造业、农产品加工业、生物制药等是吉林省的主要经济成份。第三产业占比相对平稳,介于31.76%――39.46%区间,波动幅度未超过10%,虽然在2006年达到历史最高点,即39.46%,但很快又回落至35%上下。虽然第三产业的产值不断增加,但比重变化不大,第三产业仍滞后于第二产业。

吉林省第一产业,即农业的比重仍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第二产业占比历年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第三产业则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尤其是2004年以后,全国第三产业占比超过40%并逐渐上升时,吉林省第三产业占比仍在40%以下徘徊。

二、吉林省人才培养现状

(一)吉林省高校概况

按管理体制划分,吉林省拥有教育部所属院校2所,地方普通院校58所。其中普通本科院校37所(包含7所普通高等学校举办的独立学院),普通专科(高职)院校21所。民办普通高等学校(含独立学院)16所。

至2013年末,吉林省有研究生培养单位22个,全年招收研究生1.9万人,在学研究生5.7万人。全年招收普通本科、专科(高职)学生17万人,在校生6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万人。其中民办普通高等学校(含独立学院)在校生12.9万人。全年成人高校本专科共招生8.7万人,在校生17.7万人。

吉林省经济相对落后,因此各高校,尤其是985、211高校的人才外流现象严重。吉林省地方普通高校的生源以本省为主(约占60%-70%),因此,吉林省经济发展依赖的仍主要是本地生源的毕业生。

(二)吉林省高校人才培养情况――以学科和专业设置为例

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既包括高校的培养理念,也包括教学管理、评价体系等因素,但学科和专业设置在人才培养中直接影响着人才的流向。本论文以从学科与专业设置为例探讨吉林省人才培养情况。

教育部对我国高等教育学科设置分为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军事学、艺术学等13大学科门类。吉林省全部高校中,三所211工程学校门类最为齐全,尤其是吉林大学俱备了全部13大学科。不计算各类职业技术学院,全省38所本科高校中拥有六大学科门类的高校占比最高,其次是学科门类的高校,二者和占比近40%。其中经、管、文、法、理、工六大类学科是各高校普遍开设的学科门类。在专业设置方面,各高校专业数量较多,全省60所高校平均每所高校开设36个专业。

三、吉林省产业结构与人才培养的互动性与对策分析

吉林省各高校中哲学、历史学开设的学校少,其中开设哲学的高校仅占3. 3%,开设历史的高校占吉林省全部高校的6.7%。从学科的占比情况可见,工学、管理学、理学和经济学在13大类学科中开设比例排在前四位,可见各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迎合了经济发展对人才的大量需求。

为便于对比分析,将高等教育的13个学科分别与三大产业(按三次产业分类法划分)进行宏观比较。其中,农学对应第一产业,即农业。理学和工学对应第二产业,即工业和建筑业。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医学、管理学和艺术对应第三产业,即服务业。

全省高校开设农学专业的占18%,开设理学和工学专业的占比分别达73%和60%,开设管、经、文、艺、法、教、医、历、哲等服务于第三产业的学科,学校占比分别为管理学占68%,经济占52%,文学占43%,艺术占33%,法学占30%,教育占25%,医学占16%,历史占6.7,哲学占3.3%。

从上述数字可见,我省高校开设的学科比例中理、工科占比最高,其次是以经、管、文、法为代表的学科,再次是农学专业,这种开设比例与我省产业结构状况基本稳合。

首先,作为农业大省,吉林省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13年,第一产业在三次产业中占比11.6%。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向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和工厂农业的转变是第一产业内实现高级化的发展方向,这依赖于农业技术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吉林农业大学、吉林农业科技学院等高校将成为这类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但是,受制于多种因素,农学专业的部分毕业生毕业后并未从事本专业,转而从事第二、三产业,导致农业的人才需求与供给未能有效对接,农业发展需要相应的农业人才,但农学专业人才并没有为产业提供有效供给。

第二,吉林省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一直在吉林省经济发展中占半壁江山,甚至出现了逆工业化发展趋势,近年第二产业占比逐年提高。全省高校中开设理学、工学专业的比例高达2/3,适应第二产业发展的需要。吉林省交通设备制造业、农产品加工业专业化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得益于吉林省高校培养的大量理工科人才。但是,我省各高校培养的理工科人才层次参差不齐,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理工科毕业生人才外流现象严重,留在本地的多是本地生源的毕业生和大量职业技能型人才。这种情况导致吉林省第二产业的发展较缓慢。从第二产业内部来看,产业结构的高级化过程是沿着轻纺工业――基础型重化工业――加工型重化工业方向演进,从现有各高校理工科的人才培养来看,受制于传统的填鸭式教育,学生的创新能力不强,不能满足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产品开发的需要。2010年国家提出要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但应用型人才不能等同于技能型人才和技术工人。技术创新是企业、更是产业发展的持续动力源,如果缺乏创新型人才,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无法长久生存,产业也就无从高级化。

第三,从各国工业化发展规律看,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推进,三次产业中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提高。

较之北京的产业结构,我省第三产业比重自1996年以来变化波动幅度不大,始终在31%――39%之间徘徊。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省各高校经、管、文、法等服务于第三产业的专业在不断增加,尤其是管理学和经济学各专业,其开设比例占在全省高校的68%和52%。从吉林省现有产业结构来看,吉林省第三产业发展相对缓慢,高校人才供给大于第三产业的人才需求。同时,第三产业要快速发展,需要有人才推动,我省高校培养的管理、经济等人才不足以满足第三产业的质量需求,从而导致人才供给与人才需求的差距进一步拉大,许多本地经管类生源找工作困难的现象比比皆是。

总之,从学科设置的角度来看,我省产业结构与高校人才培养并未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

四、产业结构与高校人才培养有效互动的对策

产业结构与高校人才培养要形成有效的、良性的互动关系,从现有13大类学科来看,要进一步从学科包含的专业着手。

2013年,吉林省GDP总量仅是GDP大省广东省的近1/5,经济总量但于全国第21位,经济总量较小。虽然各地因资源禀赋等因素,产业结构发展有所差异,但在全国产业结构已经向三二一模式转变时,吉林省仍是二三一的传统结构,其产业结构是相对落后的。高校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迟滞性,吉林省高校在专业设置方面既要借鉴发达国家,尤其是发达地区的经验,同时也要兼顾本省产业结构特点,一方面要提业内部高级化需要的高质量人才,另一方面,要顺应产业结构发展规律,提业结构合理化需要的各类人才。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变化,新兴产业不断涌现,既增加了人才的需求量,也提高了对人才的需求质量。如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电子商务、网上交易带动了物流业的快速发展,从而对物流专业的人才需求大增,但物流不仅需要大量低层次的快递人员,更需要会设计和管理的高级专业物流人才,在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的情况下,降低物流成本。高校不仅需要开设物流相关专业,同时也要加强物流专业的实践教学,增加学生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在新兴产业不断出现的同时,也会出现现存产业的调整与消亡,从而引发对人才需求的波动。例如,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同发展是近年来随着资源环境的不断恶化提出的新的发展现念,对高污染高消耗产业治理的同时,这些行业对相关人才的需求也将随之缩减,但治理需要的新技术等又提出了新的人才需求。高校要定期研究产业结构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在此基础上对已有专业的招生规模进行适当的调整。

专业评估是高校人才培养与产业结构互动的重要保证。充分的专业评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评估对象不仅有新专业,也包括原有专业;评估主体不仅有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还包括企业、用人单位,以及已经毕业的学生,高校自身也应作为评估主体进行自评。评估内容既包括学校的硬件设施、科研成果等,也应当对学校的学风、社会影响等进行评估。

“你有,我有,全都有”是目前各高校在专业设置上求大求全的生动写照。短期看,学校招生规模等迅速扩张,但从长期看,盲目上马的专业由于师资条件缺乏,学生毕业反馈差,最终影响的不仅是教师收入,更是学校的声誉和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水 产业经济学(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63-164

2.方芳,汪莉,马开剑.区域产业结构与高校良性互动与衔接――以天津市高等教育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2):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