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现状及策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现状及策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的人;为成为优秀的现代公民奠定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原则,重视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广大教师对品德与社会学科课程标准、课程理念,有了更深入地理解和运用,许多教师能从实际出发,勇于探索,积极实验,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在实施有效教学的过程中涌现出许多可喜的变化,注重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教学方式灵活有效,师生关系民主和谐,教学氛围宽松;教育回归生活。

但是,在实施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中也暴露出不少不足。

一是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德育课程管理不到位,存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学校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依然存在。德育课程不用考试,德育课程的教学常规不被重视,随意占课、挪课的现象经常发生。

二是兼职多,专职少,师资力量不足,教师队伍不稳定。突出的现象是品德与社会课教师频繁被调换岗位。把教学能力强,素质较好的教师首选安排到语、数学科上,一些有特殊情况的需要被照顾的老师就被安排教品德课。由于教师队伍不稳定及一些教师自身素质不足或教学态度不端正等原因,不能真正理解德育课程的教学理念,在教育方式上,多单向、直接、正面灌输、或简单的照本宣科,无法体现德育课程教学的生活性、开发性、活动性特点。结果,学生缺乏真正参与教育过程的机会,缺乏主动思考、实践体验和自主选择的空间。在社会日益开放、价值观日益多元化的今天,必然导致德育课程教学缺乏实效性。

如何才能使当前农村小学品德社会课不流于形式,不再成为所谓的副科,可上可不上,可有可无的课程,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提高认识,思想上重视品德与社会

品德与社会是国家重视小学德育的重要体现,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工具。因此,对品德与社会的重视与否,课程上得好与坏,是德育能否取得良好效果重要前提。提高认识,就要从思想上重视,加强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让品德与社会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影响他们的心灵。德育教师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试想,一个没有优秀道德品质和高尚情操的人,一个没有诚信的高智商的人是不是社会的危险品啊?这样的人越能干,对社会对民众危害就越大,是教育最不可承受之痛。

我们在教学中,应该与学生平等交流,解决他们遇到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实践。例如:在四年级品德与社会《土地养育着我们》“萝卜的故事”一课中,以萝卜的生长过程为例,体验农业劳动的过程,了解农民收入及生活的关系,从中读懂农业劳动的艰辛,观察学生对农民生活的关注态度。因此,我认为我们的教学应该向生活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知行统一才能发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作用。

二、结合教学实际,让德育工作有特点,更好为社会服务

我们国家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因此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必须面向农村,紧密结合农村实际,突出农村特色。

首先,要利用品德与社会课加强爱农村、爱劳动的教育。现在就有许多身在农村而不爱农村,不爱劳动的学生,他们的学习成绩普遍很好,他们的学习动力是考上大学,走出农门,离开家乡……这样的想法是片面的。这种思想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来自家庭、社会、个人等各方面的因素存在。这时如果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仅仅停留在说教上显然是不行的,这就要我们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结合实际采取多种方法来教育学生,树立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如教《从种植到收获》一课中,为我们祖先认识自然规律的伟大创造而自豪,知道土地为人类奉献着丰富的食物,保证着人类的生存,从而对生养我们的土地产生由衷的敬意,更好地激发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农村的情怀。

其次,要结合品德与社会课加强农业科技教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在农业生产中的含量正日益加大。我在教《科学技术改变着农业》一课时,先播放VCD多媒体课件,了解一些现代农业生产的新成就,了解科学技术提升和改变了农业生产单纯依赖自然的局面,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益。知道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发展中的农业大国,解决了世界上五分之一人口的吃饭问题,是我国农业对世界的重大贡献。结合类似事例,引导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对于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性,增强他们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长大攀登科学高峰的自觉性。

三、加强与校本课程的紧密结合

我们学校开发了有效的德育校本课程:开设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的朗读学习;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开展“学雷锋,树标兵”活动,将品德课教学与学校德育活动进行资源整合,构建于五大德育课程体系。分别是爱国主义、养成教育、感恩教育、诚信教育、环保教育课程体系,每个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无一不与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课程理念息息相关,正是在充分重视并有效实施品德课教学这个有利的载体基础上,不仅实现了“教育育人、管理育人、活动育人”的德育效果,也很好地落实了品德课程“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的核心理念。品德课程教学只有与校本课程、地方课程、其他学科、丰富多彩的学校活动、少先队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资源共享,才更能体现针对性、一致性和互补性、实效性,也才能使学校的各项工作相得益彰。

四、课堂教学,要多方位多角度地展开

农村小学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过程中,往往采用了单一的说教模式。改变以说教为主的品德教育的现状,要经过几年教学的不断实践,探索出以下几种较为有效的教学模式。

1.“体验――感受”模式

这种模式使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道德知识,很好地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提高教学实践性。

2.“问题――讨论”模式

其模式适用于哲理化较强的课。培养学生“悟理――讲理――用理”的能力。

3.“角色扮演”模式

通过设置与现实生活类似的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因此收到的效果就好。

总之,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育目前虽然存在很多的不足,但这些不足可以弥补,只要我们重视它、理解它,那么就能解决它。同时我们只要下苦功夫,就能将这些问题迎刃而解,使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能够达到《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提到的目的和要求,从而让品德与社会真正地走进农村小学,更好地为学生发展奠基,为学生成长服务。

(作者单位 安徽省霍山县经济开发区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