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目的论视角下的美国大片片名翻译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目的论视角下的美国大片片名翻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随着近年来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与世界各国,尤其是英语国家交往日益密切,越来越多的外国电影涌入中国市场。然而,鉴于各国观众在文化教育以及语言交流等方面存在差异,电影片名作为整部电影的点睛之笔,又是博得大众眼球的重要途径,如何将其翻译得通俗易懂又不失韵味则引起了越来越多的翻译工作者的关注。本文通过运用翻译的目的论,分析探讨电影片名翻译策略及功能,并举例说明影响片名翻译的因素以及翻译技巧和方法,从而实现电影大片的跨文化传播功能。

关键词:电影片名翻译 目的论 美国大片 功能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优秀本科毕业论文支持计划”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引言

目前电影业逐渐趋于商业化和产业化,电影则成为了一种超越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形式,而电影片名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展现在大众眼前的译名也是琳琅满目,各有不同。甚至同一部电影作品,在大陆、香港、澳门以及台湾各地区的译名均有差异,从而导致严重的译名混乱现象。本文将结合翻译目的论,探索电影片名翻译原则及其翻译技巧,以期逐步完善电影片名的翻译。

二、翻译目的论及其基本原则

(一)翻译目的论的概略

翻译目的论在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德国,是翻译功能派最重要的理论。Skopos一词来源于希腊语中的“Skopos”,意为“目标”或“目的、动机、功能”。[1]1971年,卡特琳娜・莱斯(KatharinaReiss)发展了翻译批评模型并提出功能派理论思想的雏形。她认为翻译应是“目的语文本和原语文本在思想内容、语言形式以及交际功能等方面实现对等”。[2]汉斯・弗米尔(HansJ.Vermeer)提出了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和结果的行为,必须在原文的基础上进行,并提出了三个重要原则:目的法则,一致法则和忠实法则。贾斯塔・赫兹・曼塔利(JustaHolzManttari)则进一步发展了功能派翻译理论,她认为翻译是受目的驱使且以结果为导向的行为。克里斯汀娜・诺德(ChristianeNord)目的论的翻译法则中加入了忠实原则,进一步完善了该理论并将其推向全世界。由此可看出在电影片名翻译的领域里,翻译目的理论有着重大而深远的理论指导意义。

(二)翻译目的论下的主要原则

1.目的原则(skopos rule):是目的论的首要法则。该法则认为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结果决定方法。[3]目的论认为,“目的”指的是译文的交际目的,交际活动的双方是翻译目的的决定者,然而,译者在翻译活动中并不是简单的翻译机器,而是在了解交际双方所需译本类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4]

2.连贯法则(coherence rule):即译文具有可读性和可接受性,能够让接受者理解并在目的语文化中以及使用译文的交际语境中有意义。[5]

3.忠实性原则(fidelity rule):即所谓的忠实于原文,但是在程度与形式上则取决于译文的目的和译者对原文的理解。

4.忠诚原则(loyalty principle):这是由诺德提出的,因为她发现目的论还存在缺陷,比如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导致处于不同文化背景的译者对译文持有不同意见,再者则是倘若依据目的原则所译出的译文的目的与原作者意图相反,这样译者则会选择遵守目的原则而违背忠实性原则。该原则要求译者不仅对译文接受者负有道义上的责任,而且还应尊重原作者,即遵循“功能加忠诚”原则,从而使该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四大原则中连贯原则与忠实性原则从属于目的原则,而忠实性原则又从属于连贯原则,目的原则是普遍适用的规则,而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是特殊规则。[6]

三、电影片名的功能

电影是一种集艺术性和商业性于一体的艺术形式,是最具有影响力的媒体之一。[7]随着外国电影不断进入中国市场,尤其是最具影响力的美国大片,译制片名便显得格外重要,成功的译名可以吸引潜在观众的注意力并博取其对该影片的关注度。因此电影有以下四个功能:信息功能、文化功能、美学功能以及商业功能。

(一)信息功能

信息功能指的是作为电影内容的浓缩精华,电影片名可帮助观众更容易地理解影片的主要内容,从而更严格地要求译者对所译影片进行全面了解,不能盲目忠实于原文,而应尽量做到译名与内容的和谐统一。

(二)文化功能

文化功能指的是译名所承载的文化信息。一部电影中包含着多种不同的文化因素,如文学、历史、哲学、宗教、传统、习俗、传说等。观众可以从中了解不同民族丰富的文化生活,同时也可以看出文化背景知识对翻译活动的影响之大,也体现了译者工作的不易。

(三)美学功能

1750年德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亚历山大・戈特利布・U姆加登(Alexander Gottlieb Baumgarten)首次提出创建美学,使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使其在哲学中获得了和逻辑学相互分立和并列的地位。[8]翻译家许渊冲提出“求真是低要求,求美才是高要求”,并指出翻译要追求三美――“意美、音美、形美”;三美之中,最重意美,音美次之,最后是形美。[9]因此需要译者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反复推敲,巧妙而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进行翻译。生动而美观的电影片名可以向观众传递美感,提供美好的艺术享受,这样才能引发观众对该影片的浓厚兴趣。

(四)商业功能

由于电影市场商业化的性质,翻译电影片名时需要将电影的票房收入考虑在内,而且电影片名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票房。为了尽可能地多盈利,片名需要能够激起观众的好奇心和观看的欲望,这样才能在电影市场上获得商业成功。

四、电影片名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的手段,为了实现翻译的目的就要选用特定的翻译方法。但是不管运用什么方法,都需要译者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不仅要考虑到各种文化因素的影响还要考虑观众的要求。根据片名翻译策略,总结出如下五种翻译方法,包括音译法、直译法、意译法、直译加意译法、增译法等,这里将以翻译实例分别进行展开说明。

(一)音译法

音译法是根据源语发音直接将片名译成另一种语言。在影片翻译中,带有专有名词、人名、地名和历史事件等时尤其适用,[10]而且其中有些电影是由人们耳熟能详的著名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这样译出的电影片名对观众来说一目了然,也可以激发观众对异国文化的兴趣。比如美国大片Titanic译为《泰坦尼克号》,Annie Hall译为《安尼・霍尔》,Rocky译为《洛基》,Avatar译为《阿凡达》,Godzilla译为《哥斯拉》,Aladdin《阿拉丁》,Troy《特洛伊》,Madagascar译为《马达加斯加》,King Kong译为《金刚》等。

很显然,这些影片的翻译都采用了音译法,由于保留了原作品的异域风格,受到大众的喜爱,并分别创下了每部电影的票房收入记录,使之成为地地道道的大片。

(二)直译法

直译法是实现信息功能的最常用的翻译方法,指的是源语与目的语在功能上保持一致,既保持原文内容,又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或翻译文字。[11]诺德认为: “功能理论并不排斥对等,只是坚持对等不是恒久成立的原则;目的论中,对等意味着要求目的语文本充分发挥与源语文本相同的功能。”[12]

直译法最大的优点是不仅保留了原片的原汁原味,而且做到了译名与影片的统一。比如美国大片The Godfather译为《教父》,Schindler’s List译为《辛德勒的名单》,Sound of Music译为《音乐之声》,A Walk In The Clouds译为《云中漫步》,The Silence of Lamb译文《沉默的羔羊》,American Beauty译文《美国丽人》,The Shawshank Redemption译为《肖申克的救赎》,The Great Gatsby译为《了不起的盖茨比》,Sin City 译为《罪恶之城》,Dances with Wolves译为《与狼共舞》等。以上片名的翻译仅仅根据源语与译语的特点进行了一定的调整,却始终保持原影片的精华并向观众传达了原文的大部分信息,充满了艺术气息。

(三)意译法

在电影片名翻译中,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倘若译者强行直译,译出的译名不但令人费解,还会失去原影片的文化底蕴与艺术特色。因此,为了更好地让观众理解影片内容,译者必须抛开原英文片名的语言形式,正确把握影片主要内容,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意译法向观众展示更好的电影片名。

比如,由文学名著《飘》改编的美国经典影片Gone With the Wind,在引进时被译为《乱世佳人》。“乱世”概括了故事发生的背景――美国南北战争时代,而“佳人”两字又体现了女主人公独立坚强、勇于奋斗的精神,两者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突,这样的片名翻译在吸引观众眼球的同时具有了追求高票房的商业目的。同样,还有Ghost没有译为《幽灵》而是译成《人鬼情未了》更能体现电影情节的发展。Waterloo Bridge如果译成《滑铁卢大桥》,那么这部影片不可能成为一部经典爱情片的。相反,片名译成《魂断蓝桥》则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当“桥”与“魂”之间建立了形而上与形而下的联系时,爱情就“断”在永恒中,而“蓝”又为这一出悲剧添加了一面凄美的幕布。相似的例子还有Madison County Bridge译为《廊桥遗梦》, The Fugitive译为《亡命天涯》, Pretty Woman译为《风月俏佳人》, The Piano译为《钢琴别恋》,The Twilight译为《暮光之城》等等。

(四)直译加意译法

若用直译法翻译电影片名,有些译名可能不够完美理想,这时就需要与意译法相结合,即在保留原名成分的基础上补充一些影片相关信息,从而使观众眼前一亮。因此直译加意译法在电影片名翻译中是经常被采用的方法。

1994年美国所拍的惊险动作大片Speed讲述的是一位名叫Jack的特种警察在一辆载满乘客并装有炸弹的公共汽车上与进行的生与死的较量,场面惊心动魄,极具震撼力。如果仅仅把片名翻译成《速度》,则显得有些太平淡了,无法突出当时情况危机的画面感,观众更不会有想看的欲望。这时,假如运用直译加意译的方法翻译为《生死时速》,就可以既体现影片最重要的内容,又达到扣人心弦的效果。又如First Knight译成《剑侠风流》,Chocolate译为《浓情巧克力》,Sleepless in Seattle译成《西雅图不眠夜》等等。

(五)增译法

增译法,就是译者在直译或意译的基础上,增补一些影片片名中不存在的词语,使观众获取更多影片信息,从而达到更好的市场效应。美国惊悚悬疑大片Seven译成了《七宗罪》而不是单单一个《七》,因为seven在西方文化中是有特殊含义的,宗教中采用“七”来规范人们的道德行为或者宗教仪式,译成《七宗罪》也算是一个小小的剧透,更会激发起观众的好奇心与观看欲,由此拉高票房收入。

类似的例子还有Elizabeth译为《伊莉莎白女王》,Tarzan译为《人猿泰山》,Philadelphia译为《费城故事》,Legally Blonde译为《律政俏佳人》,Sister Act译为《修女也疯狂》等等。

五、结语

一部优秀的电影作品要想赢得观众,赢得市场,赢得票房收入,从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片,对于电影片名翻译来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翻译过程中除了简单的语言转换,更需要译者在结合观众的文化背景,语言习惯以及等因素的情况下,对电影内容进行反复揣摩,最终确定一个完美的电影片名。电影片名翻译在目的论的指导下,遵循翻译技巧和策略,这样译名才会更好地传播影片所蕴含的文化信息,充分实现电影的跨文化传播功能。

参考文献

[1] 张锦兰.目的论与翻译方法[J]中国科技翻译,2004(2): 35-37.

[2] 张美芳.翻译研究的功能途径[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69.

[3] 王青.功能目的论视角下的中文电影片名翻g[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119-121.

[4] 巫张晶.从目的论角度看商务谈判口译中的“不忠实”现象[D].黑龙江大学西语学院,2013:6

[5] 张琴芳.电影片名翻译的目的论视角[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71-73.

[6] 马钰.浅析“目的论”三大法则之间的关系[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6):241-241

[7] 欧伟鹏.浅谈电影片名英汉翻译的原则及策略[J].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92-120

[8] 彭立勋.鲍姆加登的美学思想及其历史贡献[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35

[9] 彭静.许渊冲诗歌翻译“三美论”再议[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1):116

[10] 郭凤华.从翻译目的论角度谈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J]. 兰州工业学院学报,2015(02):112-115.

[11] 何瑞涛危鸣辉.浅析英文电影名的汉译策略及审美原则[J].电影评介,2011(14):72-76

[12] Nord Christiana.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 Approaches Explained[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