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乡村消费市场低落成因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乡村消费市场低落成因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引言

我国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农村的社会也经历了变革,导致农村的消费行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1989年农民的消费倾向为0.89,但是到了1998-2004年始终在0.71-0.74之间徘徊,这种平均消费倾向大幅度的下降为标志,体现出我国消费需求疲软的趋势。但是相反,农村的储蓄率一直呈上升的状态,1978年农民的储蓄额为55.7亿元,但到2003年末已为18177.68亿元,年均增长26.05%,呈超常增长的特征。农民的这种消费是一种个人行为,不仅受农民收入的因素还受社会制度及农民的不确定性预期等诸多的影响。

目前有很多的学者对我国农村经济启而不动的原因做出了深入的研究,如学者杭斌、申春兰(2003)在研究中指出应该调整教育和医疗保健在市场中的价格;学者张继海(2008)认为农民的寿命是不确定的,导致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而加大了预防性储蓄;其次是农民的收入和支出,国家应该千方百计的增加农民的收入,来缓解农民的传统消费观念,和消费环境。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还很少研究进行总结与归纳,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农村消费市场低迷原因做一个全方位的总结。

二、农村消费市场低迷的原因

(一)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收入因素应该是农村经济启而不动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制约收入的因素有很多,比如价格,国内市场农产品的价格远远高于国际上农产品的价格,高收入的家庭消费水平也相对较高,而低收入的家庭消费水平往往较低,他们比较侧重于维持生活,对未来的生产无暇顾及,他们的消费基本得到了满足,消费倾向在逐渐的降低;而低收入层次的农户最基本的消费得到了限制,从而消费的倾向也在降低,所以收入水平的下降很严重地制约着农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收入的水平可以说明消费者是不是有钱,这是形成消费者消费的根本来源,随着社会各行各业的下岗人数逐渐增多,意味着农民的未来收入不确定性大大增加,收入不断减小的概率也随之改变,与此同时,加剧了求职的劳动者激烈的竞争程度,不利于农民工资水平的提高,收入的预期减弱,同时也强化了农民的节俭意识,增进了农民的储蓄,使消费的欲望降低。所以,只有使农民的收入增加,一些刺激农民的消费才是有效的。但是由于农产品的回落幅度比较大,在粮食价格的政策上因为很多因素而大打折扣时,很多农产品的最基本价格都保不住,使得其产量与所得的收入成反比。另外,还有相当部分的农产品质量差,往往会被替代,替代率过高,使得产品难以销售。乡镇企业的经济效益在下降,然后整个经济环境也不是很乐观,城镇的下岗职工大大增加,农民大多转移到城镇,,从农业转向非农业的步伐在放缓,从而影响了来自非农业的收入。收入成为经济低落最大的障碍。而边际消费倾向则是说明消费者有钱但是不敢花,在我国农民的边际倾向研究看来,农民总体不存在有钱不敢花的问题,对消费没有显著的影响。可见,农民收入偏低一直困扰着农民的消费。虽然农村的优惠条件在逐渐地改革,农民的收入在不断地提高,但是由于气候异常、自然灾害的不断发生,这是没人能够预测到的。很多农业的基础设施毁坏严重,许多地区的抗灾能力减弱,农业收入连年歉收,抑制了农业的发展,农民的人均纯收入也随之减少;近些天来,由于汽油的价格不断攀升,导致食品等生活用品价格的上涨,所以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形下,交通设施的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投资都会有助于降低农产品和投入品的运输成本,同时也可以增加收入。所以应该增加农民收入来启动农村消费市场。

(二)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的原因。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公平的调节器,其制度的健全与否是影响消费者需求的重要因素之一,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发展和完善,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客观要求,然而我国的农村社会保障与医疗卫生事业依旧落后,农民始终面临着社会保障水平较低,涉及范围窄的问题。据调查显示,在2007年,我国有3451.9万农村居民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范围已扩大到全国86%的县,参合农民达到7.3亿人。2008年各地区大力推进农村社会保障的覆盖面,但是从总体来看农村的社会保障覆盖面与城镇相比还是较低。国家对我国农业的投资力度不大,不足以积极的推动农业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国内学者杭斌和申春兰(2003)已经从生产性消费价格和居民的消费关系中有了一定的研究。研究中表明政府应该在教育和医疗保健服务价格等方面进行调整,如果一直持续价格上涨过快就会导致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动机增强,从而使农民的消费动机减弱,我们应该提倡使农民的预防性储蓄转变到一种现实性的消费和投资中去,以便改善居民对未来的预期消费。还应该建立健全的教育贷款制度,为了能让子女接受良好的教育以便减少他们未来的收入不确定性,积极的去建立一个对农民的医疗、养老等保障制度,同样也可以减少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凡是社会制度完善的国家,其消费倾向相对都很高,对经济的发展贡献比较大,从而证明了预防性储蓄的正确性。所以我们要保持社会保障制度的完整性,以刺激消费的增加。

(三)农民的消费观念。从消费观念来看农村消费,农户的精神文化水平消费处于较低水平,无论是高收入还是低收入的农民,大部分都会倾向于被动的去消费,农村消费者的消费动机,一是为了解决温饱,二是供应物质疯狂上涨的社会,很多农民在达到四平八稳的生活后,开始不断扩大自己的再生产,利用多年的积蓄建造房屋,其攀比行为很严重,这样造成住房的不合理设计,有的农民一家只有几口人却要盖上三四层楼,大量的面积闲置,却是消耗了大量的资金。然而他们的消费行为一般很保守,带有历史和情感等的因素在内,他们总是保持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生活方式,不仅制约经济效率的损失,降低了农民的有效消费。富裕起来的农民愿意把自己的这种财富当成一种虚荣,农民在人情还有婚丧嫁娶等方面比较铺张浪费,受一些封建思想的影响,迷信的活动支出也非常大,吞噬了农民不少的收入,更进一步的强化了他们的消费谨慎性动机。只图虚化不务实同时阻止了农村精神文明的建设,应该提倡农民要有艰苦奋斗创新、同时伴随冒险的精神,鼓励农民外出务工,扩大视野,走出这种怪圈。另外封建迷信在农村还比较盛行,很多农民遇到不顺心的事,不惜千里迢迢到处找“先生”,这些费用累积起来也是一个不小的数目,这也许仅仅是一个直接的花销,间接花销就更多了,这不但对农户不利没有实际意义,反而造成了更多的损失和浪费。改变消费观念其实是我们当前扩大内需的一个很重要的要求,虽然我们应该保持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但是面临如今的消费经济环境,我们应该去改变、适应并顺从。

(四)市场设施的原因。从学者田岗(2005)对我国农村高储蓄不确定性现象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的人口构成比例严重失调,老年人的比例在不断的增加,加之她们的消费及其谨慎,从人数上来看,负担大大增加;以前每家每户的儿童比较多,国家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并得到了落实,有效的减少了家庭儿童的数量,从数量上来讲,家庭的负担能力减小了,但是由于现在的教育费用极其昂贵,居民的意识不断提高,注重了教育的培养,使得他们大量的进行高储蓄,控制了手头的花销。另外李燕凌,李立清(2005)在对农村公共品对农民的供给研究中表明,公共品生产的不足一直是影响我们发展中国家的一个问题,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的基本设施建设,比如电视、电话等文化性建设,还有加大对西部电力的建设,使电价得到有效的控制,加之政府对农民的人均补贴以及农业补贴,农民更多的转化为了储蓄,从中可以说明政府的补贴效果不佳,没有起到鼓励农民生产的作用,也没有增强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的目的,使得农民的消费愿望大大减小。其次农村的消费环境差,农村大部分以隔三岔五的赶集来作为消费市场,这种不连续性加之交易通常在露天进行,没有配套的建筑、也没有负责秩序的有关部门,混乱的情况下一些假冒产品乘机而入,从而损害了农民的经济利益;还有一些物品,是城市的企业和流动组织的淘汰,不符合质量标准的和库存积压下来的商品经过商家在上面加工,很快推广到农民的消费市场。另外由于这些物品的售后服务不是很正规,不仅不符合农村消费市场的要求,而且还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然而,农村消费市场的服务机构不健全,各项服务功能不完备,有些机构职责分工不明确,工作关系未理顺,人员的素质低,导致农村的劳动力市场体系落后,影响了农民的消费水平。

(五)消费结构方面的原因。从消费结构方面来说,消费结构是指国家的总供给与总需求均衡时,国家利用其财政及货币手段以使国民经济达到稳定增长价格平稳,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时,总供给方面的因素(即货币及价格水平)及总需求方面的因素(利率、消费需求及投资)对各阶层居民个人消费的影响而形成的不同类别的比例关系。消费是支出的一部分,很大程度的反应了农户的消费倾向,在刘琼、田鹏等学者的研究中表明,农户在衣着、食品、医疗保健、文化娱乐、通讯、教育等方面支出比例中,在生产资料方面农民的选择较大,第二为食品,而在医疗还有文化娱乐方面则较少,作为必需品中的必需品,随着收入的提高,不同等级的支出较为明显,不同阶层的农民的消费结构也具有差异性,农村市场的不完善、消费观念的改变都能一定程度的影响了农户的消费结构变动。

(六)不确定因素影响的原因。还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制约着农村的消费,学者张继海(2008)在《寿命的不确定性与居民预防性储蓄》中分析认为居民的寿命不确定性所致,农民为了预防未来生活的不确定性而增加预防性储蓄,从而会降低消费水平。其次改革的成本也抑制了居民的现行消费,一是住房的制度改革,由于房价不断的攀升,农户往往在担心为子女操办的住房,二是医疗保险,由于医疗的需求是一种不可预知的,所以会削弱现期的消费,三是教育收费的改革制度,四是就业和养老,这些诸多不确定的因素,其最根本原因是我国社会的保障体系不够完善,农民对未来的不确定性造成的。傅素英、张俊飚俩位学者在研究中表明不确定性预期不仅影响了预防性储蓄之外,还引起了农民的恐惧心理,使他们的信心不足,导致谨慎性的消费动机加强,一方面主要是受经济制度环境的影响,使得农民不愿意提前花销或者贷款消费。农村存在着很多不确定不健康的消费方式,在非典这个特殊的时期,由于一传十十传百的胡乱造谣,导致绿豆价格不断的上涨,人们纷纷抢购。近期,日本海啸的发生,使得农民抢购碘盐,盲目不规则的消费,给社会造成极大的危害。转型时期,不确定性是一个突出的问题,之所以对消费实施的调控没有有效的发挥作用,只因为农民的社会劳动不足以及土地等生产要素的流动性使得农民的生活和生产经营造成紊乱,制约了消费市场的启动。

三、扩大农村消费需求的对策

(一)更新消费观念。近些年来,由于消费倾向的下降说明我国的在温饱方面的消费倾向已经日趋成熟,虽然在低层次的消费如食品还有服装中所占比例较大,但是高层次的消费比如医疗保健和教育文化娱乐等方面比例仍然较低。在新的经济条件下,我们要扬弃旧的传统和习惯,对互相攀比的不良消费习惯应该及时的纠正,学会能挣会花,学会超前消费,封建迷信方面的消费要彻底杜绝,增加与外界联络提高农民的素质,加强宣传新的消费观念,鼓励积极的消费观念,更加耐心的消费引导和劝说。只要考虑到投资的回报率和价值增值功能,就要在未来的消费观念适当提前,好比将来的消费提前到现在一样,其中享受的快乐和幸福甚至会比预期的还要满足。如果有相关部门能对农民提供在这方面的知识,相信农民的消费观念会慢慢的有所转变,对消费市场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增加农民的收入。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要想从根本上扩大和刺激农民的消费必须增加农民的收入,如果农村收入的不增加,任何刺激农民的消费措施都是无效的,但是增加农民的消费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是一个长期而且系统的过程,首先要让农民成为市场的主体,真正的引导农民的生产和经营。为农户提供和收集最前卫最可靠的信息,降低农民的的信息不完全而导致买卖的过高交易和不必要的风险。培育消费者的消费信心,解决农民工的工资问题、扩大农民工的就业问题。人们习惯了生活水平的费用几乎是从他们的收入中扣除掉的,然而他们会把收入费用除去生活水平的费用储蓄起来,随着收入的增加,储蓄也会随之增加,而收入的减少也会伴随储蓄的减少,所以只有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的形成,才会刺激一部分地区的经济发展,激励人们开拓创新。执行让城市带动从村,工业反哺农工业的政策,彻底打破城乡二元的发展格局,一旦农民的收入获得持续的增长,农民的消费市场也会随着扩张。

(三)建立健全并深化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健全与农村消费观念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解决困扰广大农民养老、教育问题、医疗的关键所在,必须进一步完善。继续实施住房,医疗和财税,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改革,建立完善、规范和透明的适合市场经济的管理体系,减少对消费环境差而引起的对消费的制约。站在消费者的立场上,根据不同的消费者收入和消费者心理制定不同的政策,开发新产品。要加大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通过强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来改善农民的消费环境,扩大农民的消费需求市场,对于我国的中西部地区,要从其基础设施的投资做起,大力的改善中西部地区农民的生活质量,缩小中西部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开发新资源,加大绿色产品的输出和旅游的发展,进一步增加农民的收入。在我国东部地区主要是对其已有的基础设施进行升级改善,使得对东部地区的经济有很大的回报率。动员以企业为主的社会各方面力量来对农村投资,营造一个良好的消费环境。

(四)升级消费结构。我国的农民的消费观念还没有发生根本转变,对于消费信贷这种刺激消费的方式或许难以实现,由调查可以看出,低收入的农民收入少,但是消费倾向很大,说明他们的消费是靠政府的补贴和贷款借款来维持,然而信贷不是用来维持生活的,而是购买奢侈高档的消费品,比如商品房、小汽车。对于高收入的消费者来说,他们对于信贷很有信心,但是这不符合现实的环境,没必要实行信贷。对于其消费倾向下降只是说明其不想买,所以我们应该住房、汽车等奢侈高档消费品不应该成为消费者关注的重点,应该切实抓住高档消费品在现实中实现的意义,不应该盲目的购买消费。

(五)改革农村商品的流通体制,使商品渠道畅通。为了使农村的信息流、商流、物流保持通畅,必须对加强对企业的体制进行改革,开拓农村市场的主力军,为城市中的中小型企业的经营扩展到农村,将其资金、信息、人才、形象等优势对农村进行供应,引入加盟店、连锁店,改善农村的流通中心,使之有合理的信息网络,畅通的商品销售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