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人物素描》译后评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人物素描》译后评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由内森・戈尔茨坦撰著、美国培生教育出版集团出版的《人物素描》英文版迄今为止已发行了六版,可以算得上是一本“畅销书”、一本从事绘画艺术的人不可错过、不可多得的好书。有别于目前图书市场上那些单纯论述绘画技法或者风格流派的同类书籍,该书堪称为一套人物素描完全教程、一部系统阐述人体素描理论与实践的专著,其中包含了主题所涉及的方方面面,并且不乏生动实例,故非常适合于从初学素描的学生到专业画家等不同层次的读者群,尤其是有助于青年艺术家在探索素描艺术的道路上找准自己的目标和方向,同时对造型艺术的其他方面也多有裨益之处。此次承蒙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所托,笔者有幸承担将其翻译成中文版这一艰巨而富有意义的任务,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合作,《人物素描》中译本终于在英文原著第六版出版的当年顺利与广大中国读者见面。搁笔之余,想通过此文隆重推荐给广大中国读者,也许这纯属多余之举。我们深信,只要在翻译上不出大纰漏,此书一定能够凭借自身的特点和魅力、作者那寓意深刻的表述和幽默的语言以及条理清晰的专业理论征服所有的新读者,希望它能给大家带来一份惊喜、一份收获,这也是我们译者最大的欣慰。

首先,第一章“意念之嬗变”从横向上提炼出优秀人物素描创作带有普遍性的一些共同点,诸如抽象性与表象性意义的相互作用、艺术家用以建构素描的简洁性和率直性以及呈现一种独一无二的气质和态度等等。从本质意义上来说,素描是画家表达对形体理解的过程,进而充分表现各种设计意图和想象,它“需要巨大的智慧和劳动,因为必须使画家的智慧能体现自然本身的智慧,并且要使画家的智慧能成为自然和艺术之间的媒介;同时还要研究我们之所以能看见物体的各种原因和由于哪些规律而使我们能看到物体”(达・芬奇语)。紧接着作者从纵向上分析了从古到今素描大师的杰作,即从“诠释性”人体素描着手,客观而准确地评述了其“叙述性”与“动态性”模式的性质及其相互作用:在文艺复兴的早期,所强调的重点是叙述,到了19世纪,一些艺术家继续热衷于叙述性形象化描述,但大多表现为逐渐对主体所蕴含的抽象状态感兴趣,或者这两种性质均呈现出引人注目且相互依存的主题,而20世纪的人体素描则以其更大胆、创新、主观以及更加广泛的兴趣和目标为特征。作者进而归纳出制约人物素描的四个主要因素――结构、解剖学、设计和表现,把艺术真谛和哲学理念呈现在读者面前;四个因素同时对一件素描作品起到关键性作用,不过,在不同历史时期、艺术流派、艺术家及其表现目的,这四个因素并非一致而是各有侧重,作者不是强行要求人们简单学会这一种或那一种人物素描处理模式,而是想让读者从中全方位受益。正如文中所谈到的那样,“艺术不是科学”,所谓“艺术是利用科学,艺术应当善于把法则和知识用到事业上去,这样才真正成为艺术――成为本领”(契斯恰柯夫),今天立志从事人物素描艺术的青年画家绝不能重蹈覆辙,捡起当年曾经为德加或马蒂斯所唾弃的东西。无论如何,我们绝不能拿别人的感性来为我所用,而是必须通过对人体素描所包含的四个基本因素作深入的研究以及对于我们作为一名艺术家和人类大家庭之一员所需要的那些因素进行透彻的审视来“得出我们自己的结论”。

其次,作者用大量的篇幅对人物素描的四个方面分别进行深入浅出的论证。例如,在第二章“结构因素”中指出,如果想要在空间中展现令人信服的体积感,那就必须确定我们所欲表现各种主体形态的基本结构属性,即把自然界看成是柱体、球体、锥体,发现隐藏于“形而下”的基本几何体,而完美的人物素描最首要的洞察力之一便是把人体理解为简单动作和几何形体基本结构安排的一种还原,一旦我们把人物理解为既是简单几何体的还原又是其显现,我们就有了交互的概念。另外,作者提出了“被包裹人体”的结构概念(意即被皮肤或“第一层皮肤”――衣服“覆盖”下的骨骼、肌肉和脂肪组织的体块以及张力、重量、韵律),在分析时非常透彻、到位:如同用身体表面来表达更深一层的解剖学上的动态和体块的方式一样,初学者应该注意用衣服表露身体活动和体块的方式,这种对于“形而下”的研究为选择皱褶和建构主体的衣服提供了有益的基础,也就是说,通过把形体简化为主要和次要面,通过影线和块面的方向以及通过明确组合和相互关系来解释衣服那错综复杂的起伏体形。这些论点并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一个个鲜活的例子,对于帮助我们以更易处理的视觉语言来理解人体尤为重要。例如,在第三章和第四章论及“解剖学因素”的两个方面――“骨骼”和“肌肉”时,并非仅仅将一具具骷髅或是一块块肌肉切片呈现于读者面前,而是在具体的素描佳作中证实它们的作用和影响,从而使得该书更富有实用参考价值,读者也更容易理解这枯燥的生理学知识,诚如达・芬奇所指的那样,“一个画家必须知道神经、骨骼、肌肉、筋腱等的解剖知识,以便在各种动作和紧张状态下,能理解何种神经或者何种肌肉是该动作产生的结果,也只有这样才能将它们描绘得明确而突出,而不是全部都密密实实地描绘,犹如许多人为了表现自己的伟大的素描对象,竟把他们的人物画得毫无生气和失去美感,使观者看起来觉得不像人体的表面,很像装着花生的袋子,或者说是一簇小胡萝卜。”尤其是第五章“设计因素”和第六章“表现因素”可谓本书点睛之笔:前者主要讲主观形式因素,即从素描的视觉因素、动态因素以及画面人物与环境的处理上都结合实例进行了详细讲解,作者用形象化语言生动而详实地表述了素描的制约因素以及给人的视觉影响;而后者则主要阐述素描表现的主观情感因素,人的情感表现本来是很难用语言来描述的,在翻译这部分章节时,译者非常惊异、钦佩于作者的语言表述能力及其内容的系统性,所配图片要么是著名艺术家的作品,要么是典型的代表性作品,这些文字信息与绘画中的表现因素能在我们的脑海中交织在一起,呈现出形象生动的画面,从而令我们茅塞顿开,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超越文字界限,感受艺术魅力,领略艺术真谛。在第七章“诸因素的相互作用”中,作者又再一次列举了大量的范例,着重阐述了它们“表现了什么”以及“如何进行表现”,进一步指引读者去解读历代素描大师作品,并在其总结性陈述中分析了人物素描中常常出现的一些弊病,使读者对主题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和理解。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作为艺术或者设计院校素描基础课程的一个完整教学过程,《人物素描》一书重要章节后面均附有大量的“建议练习”。由于该练习系统框架的科学性与完善性,相信能对各个层次的学习者,尤其是对于素描初学者来说非常之需要,而且对于指导教师以及课程研究者无疑会有所帮助。

鉴于中西方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的不同,个别词语(尤其是双关语)允许理解上的偏差以及原作的理论性和思辨性特别强等诸多原因,书中某些部分的文字采用了“译者注”的方式来加以进一步说明和补充,如关于“交叉轮廓线”、“负形”、“下测点”、“等同显现”、“循环”以及“再创造”等多处都作了译者认为很有必要的旁注,目的是启发读者去更准确地把握、理解作者的原意。此外,无论是意译还是直译,从内容到形式,我们都尽力做到忠实于原著,如除了略去冗长的“索引”之外,中译本均把书中所有部分原汁原味地译出或附录,以飨读者。当然,由于译者水平有限,书中肯定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恳请各位专家和广大读者提出宝贵意见,以便能够在此书再版时臻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