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行业宣传与新闻报道的博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行业宣传与新闻报道的博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行业宣传工作久了,接触的记者朋友也多。彼此交流起来,用得最多的词就是“结合点”:企业有自己想通过媒体传播的宣传点,媒体呢,想找自己的新闻点,这是一场博弈,结合点找好了,皆大欢喜;否则,挑灯夜战之后,却是事与愿违。

其实,媒体在寻求与企业的结合点方面,还是做了很大的努力。

其一,每个行业都设有相对固定的联系记者。只要是这个行业的新闻事件,都交由这一位记者出面报道。这就便于记者对行业、企业的熟悉,而且结下了良好的人际脉络,利于相互沟通。

其二,各个媒体同类记者之间也注重组团结群,彼此照应,交流也比较充分。这样一来,大家从不同角度对同一事件发表见解,可以拾遗补缺,相互启发参考,丰富了认知。

其三,各个记者注重与企业有关人员的日常联系,如经常一些近期新闻关注热点,组织话题讨论,并积极索取企业报纸、信息和材料,以备不时之需。

其四,一些资深记者通过深入企业采访交流,能力水平得到企业的认同和赞誉,也愿意参与企业的信息员培训讲座等活动,指导和培养企业内部的宣传骨干力量,以利得到更多更有价值的信息材料。

但是,由于企业宣传与新闻报道存在实质性的区别,结合点只有相对适度,没有完全的适宜。媒体要求的报道角度、内容、尺度,包括字数、版面位置等等,都与企业宣传的意愿拉开了或多或少的距离。这一必然的矛盾虽无从化解,但并非完全没有工作可做。在这里,给记者朋友们提几点建议,以便我们以后的合作能更加顺畅。

第一,事先有分寸、合情理、能到位的沟通是前提。有时候,一些急于“跻身”某企业的记者,凭一己之愿,而非结合多方的考虑,话说得过于满或过于硬,最终使其在企业的印象分打了折扣。话说得过于满者,因留给企业的期望值过于高,甚至留下了想象的空间,由于事实并非如此,这就难免有言过其实之嫌。而话说得过于硬者,虽畅行现场无阻,但由于沟通不畅,难以到位,不免留下些许的话柄。而恰当的做法无非是友好进门,听清对方的需求,说清媒体的要求和自己能争取的条件,把事实摆在当面,为双方留下充足的回旋余地,并做好尽可能满足企业意愿的第二预案。

第二,事中有目标、动人心、能合拍的采访是基础。做到这一点,除了专业能力之外,还取决于日常对企业和被采访对象的了解程度,以及此次采访的策划方案。有时,看到被采访对象的情绪始终无法被调动起来的尴尬场面,作为组织协调人的焦急与记者可谓感同身受。有时,看到被采访对象一下被记者触到痒处,侃侃而谈,话语像关不住闸门的水一样喷涌不断,作为组织协调人甚至还会产生商业机密不保的忧虑。其实,两相对照,差距无他:盯住目标,有备而来,一语中的,无疑是打动被采访者的利器。

第三,事后有反馈、显真情、能补充的善终是保障。企业最推崇的说法是“效率优先,日清日结”。一次新闻事件之后,过程固然重要,企业更关注的还是结果。媒体如果充分体谅这份急切的心情,按时给出清样供校核,提前通知查阅、收听、收看报道,及时交付宣传资料供存档,无疑既是一次采访活动的完美收官,更是下一次采访工作顺利开展的铺垫。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在企业基本满意的情况下,有些记者还主动从专业的角度指出此次报道的不足之处,提出一些补充方案供企业参考,往往使一次采访变成了系列报道,使一个单一的报道变成组合新闻。宣传效果不言而喻。

第四,无事有联系、献真知、能持久的交往是根本。前面提到的媒体相对固定的联络机制,无疑是一种有利的组织性保障,具体到实践中,双方能持久联系而不形成骚扰,这其实取决于联系的核心内容。如果联系的内容仅仅是吃吃喝喝,肯定另当别论;但如果通过加强联系,能够使一个单位的宣传工作者的业务能力得到提升、眼界心胸得到开阔,能够使一个单位的宣传工作开展得更加有声有色,那肯定是企业求之不得的。

举一个非常令人感动的例子:有一位记者因跑这个行业久了,自身又极善学习和积累,不仅经常为企业提供一些前沿资讯、热点时评,还阶段性地与企业共享其形成的综合性材料和分析,成为企业不可多得的朋友和伙伴。

第五,紧要时显身手、出灼见、能担当的举动是关键。做好这一点,最要紧的是遵守原则底线。不管面对什么情况,还是出于什么目的,都要确保合法、合规、合情、合理。在这一前提下,积极帮助企业妥善应对紧急情况,特别是一些突发性事件,在企业没有主观恶意的情况下,能够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深入报道,还事件以本来面目,既使企业的损失降到最小,又确保新闻的真实有效,无疑是对新闻报道使命最好的履行。

总之,找准媒体与企业的结合点,绝不是要搞无原则的妥协,也不是要搞毫无意义的文字游戏,而是在秉承新闻人宗旨、顺应新闻良知的前提下,以更深入、更具体、更认真的工作态度,更好地落实新闻报道的时效性、贴近性、真实性、引导性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