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职生职业选择心理分析与对策探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职生职业选择心理分析与对策探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肇始于美国的经济危机,给我国的实体经济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危害,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就业机会的减少。对于高职学生而言,求职择业,是人生道路上面临的一次重大选择。在就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他们将会遇到比以往任何时候更严肃的问题、更复杂的矛盾、更深层的困惑和更严峻的考验。其中,职业选择心理的不正确也是制约高职生就业的瓶颈之一。鉴于此,本文对高职生职业选择心理进行了探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教育对策。

关键词: 高职生 职业选择 心理

一、前言

随着高等职业院校学生不断增多,高职教育能否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的要求,不仅取决于高职生智商的高低和专业技能的强弱,而且取决于他们情商的好坏和心理素质的优劣,尤其取决于他们求职择业心理素质的优劣。据现代科学研究,在求职择业过程中,智商IQ影响只占25%,而情商EQ影响却占75%。可见,心理素质在求职择业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能使高职生在求职期间保持健康心态,促进顺利就业,而且能使其在择业之后更快、更好地适应职场环境,成才、成业。然而,当前我国就业形势非常严峻,而历年高职生就业率在大学生就业率中都是最低的。许多职校生缺乏社会经验、自我调节能力差、心理准备不充分,不能适应新的就业方式,以致找不到工作,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处在竞争时代的职校生应认真做好求职的心理准备,努力提高择业的心理水平,这就不可避免地把择业心理教育与指导工作提上了重要议程。基于以上认识,我认为,对职校生在加强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教育的同时,还应努力做好择业心理教育与指导,这是职校一项具有现实意义的重要工作,也是心理学工作者需要认真且持续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高职生职业选择心理分析

为了更好的了解高职生职业选择的心理,我以问卷、访谈的方式对本院高职的学生进行调查,得到结果如下。

1.在调查自己最想干的工作时,高职生对职业理想的回答五花八门。有的表示所选的职业能赚大钱,有的说社会地位高,有的说轻松,也有的说为人民服务,还有的说喜欢现在就读的专业是因为自己本身就学这个专业,没有其他理由。不仅缺乏人生发展目标,而且不切实际、好高骛远。职业理想是人生对未来职业的向往和追求,帮助高职生树立坚定,正确的职业理想是高职院校对高职生职业教育的切入点和核心内容。从调查结果来看,大部分高职生没有明确的职业理想,缺乏开拓精神,随波逐流,求职择业中毫无主见,存在从众心理。

2.在调查中发现,高职生就业最看重的是经济报酬、福利待遇,其次是能充分发挥自己能力特长,最后是工作稳定有保障。有些高职生甚至以“经济收入高、生活舒适、工作稳定”作为唯一标准。注重薪酬待遇,导致一些高职生认为求职“不管专业是否对口,只看有无钱可图”,求职时关注的是单位经济效益好坏、工资奖金多少、住房面积大小。由于沿海地区、大中城市薪酬高、福利相对好,且较有利于未来发展,因此,高职生会把目光锁定在这些地区,而放弃偏远、落后地区。选择小城市、农村及小城镇等相对落后地区就业的人少,由此导致竞争更激烈,形成不良竞争态势,使高职生求职择业更难,很难如愿以偿找到理想的工作。有的高职生认为,工资太低,不够开支,还不如在校学习时父母给的生活费,平时大手大脚惯了,参加工作后不好意思向父母伸手要,反而要勤俭节约,再加上怕苦怕累,索性不就业,在家傍父母,“啃”父母。有的高职生反映,有的同班同学已找到工作,薪酬很高,与他比较,自己不比他差,他都能找到高收入的工作,自己也能找起码不低于此工资水平的工作,否则很没有面子,所以宁肯不找工作,盲目攀比。

3.在调查中发现,某些高职生在求职择业中不主动去联系单位,不积极参与竞争,而是寄希望于学校、教师、父母或朋友,坐等学校优荐优生,指望父母跑前跑后,甚至要求由父母包办。招聘会上,不少学生站在一边,而坐下来和企业招聘人员攀谈的却是年过半百的家长。当他们谈到了一定程度,才把自己子女拉过来,进行第二轮“谈判”。家长越俎代庖,求职实际上剥夺了孩子参与社会锻炼的机会。孩子不主动与社会接触,不与用人单位沟通,求职心态可能会日益变得消极,理想和激情会逐渐消磨殆尽。

三、高职生职业选择心理教育对策探析

1.加强职业心理咨询

目前高职生求职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良心理现象,大多可以通过心理辅导和咨询的手段得到解决。职业心理治疗是以心理健康水平较低或心理机能失调及心理上有障碍的疾患学生为对象,关注他们的过去,心理干预的重点是矫治,根本目标是纠正与治疗学生心理与行为的失常问题,恢复其心理健康。面临求职难的严峻现状,一些高职生屡屡遭遇求职受挫,这可以说也是不可避免的。当一个人受到人生的各种挫折或困扰时,都会影响到其心理活动,都会有各种各样的心理反应。有的人多次受挫后,便开始越来越怀疑自己了,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没有能力,是不是真的在别人眼里一无是处等等。择业中遇到挫折是难免的。所以,在择业心理教育中要引导青年学生正确看待择业中遇到的挫折,增强心理承受能力,要让他们看到,生活中的挫折是常有的,挫折是锻炼意志,增强能力的好机会。遇到挫折后要放下心理负担,仔细寻找失败的原因,调整好目标,争取新的机会。求职遭遇挫折与一个人的职业观、求职心态有关,可能对自己缺乏正确定位,不清楚自身能力,因此要注意调整好心态。可以同时教给学生一些调整心态的方式、方法如松弛法、暗示法、转化法、宣泄法等。

2.加强高职生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

在职校期间,如何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独立意识,对学生来说是一项重要的心理教育任务。生活上的独立,可以说是职校生独立性最平凡而又必不可少的表现。养成生活上的独立习惯,也是培养独立性最重要的途径。注意培养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从纷繁琐碎的日常小事开始,训练自己处理问题、发展各种基本生活技能的能力,会使职校生产生自立的感觉。只有先从外部行为上摆脱家庭的呵护关怀,才能进一步走向思想的成熟与独立。同时,人际交往要合理选择,应注意充分体现学生的生活特点,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因此,职校生的人际交往必须以有利于学习为基本准则。为此,职校生首先应妥善处理好与同学、教师的关系,然后才可考虑社会交往的问题。如果自己的社会交往过于频繁,和同学、教师之间的正常交往反被削弱,甚至影响到专业学习,那么这种人际交往就偏离了方向,应当及时予以纠正。我们只有引导职校生正确把握人际交往的方向和重点,有所选择,有所控制,真情实意,取长补短,才能真正体现社会主义职校中新型的人际交往的本质和特点,也才能从根本上改善职校生的人际交往氛围,从而有效地发挥人际交往在交流信息、沟通情感、连结友谊、促进发展中的作用。

3.做好社会角色的认定与转换

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对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角色期待。职校生的社会角色培养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对社会角色的认定与扮演。这种社会角色包括目前承担的角色和未来将要扮演的角色。主要是在确立相应的人生观、世界观基础上,通过学习并内化一定的社会规范、掌握社会生活基本技能和一定的专业知识技能、技巧来完成。(2)确立适当的角色期望值。角色期望反映了职校生对生活、学业和未来事业的抱负水平。角色期望过低,会失去上进心,而角色期望过高则会脱离实际。一旦职校生的角色期望落空,则容易产生悲观、失望的情绪。因此确定适当的角色期望值对他们很重要。(3)培养角色转换的适应能力。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社会职业结构、社会文化环境不断发展变化,一个人一生中所扮演的角色极可能发生变化。因此职校生必须具有角色转换的心理准备和适应能力,当自己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和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发生变化时,能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与之适应。这种角色应变能力包括对所处社会环境的认识能力、沟通人际关系的能力以及随机应变处理问题的能力。

4.高职生性格与择业心理

在选择职业时,性格也就成为必须要考虑的因素之一。性格主要是后天的,更多地受社会生活条件的制约,有较大的可塑性。性格是有好坏之分的。例如:有的人工作热情很高,但做事持久性不长;有的人办事速度快,但工作不太细致,等等。而性格暴躁、爱发脾气、优柔寡断、办事拖拉等就明显属于不良性格了。既然人的性格都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职校毕业生在求职择业和自己今后的职业生活中,就应努力克服消极的性格品质,发扬积极的性格品质。由于人们从事的职业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因而几乎每一种职业都对性格品质提出长期、特定的要求,要适应这一职业,就必须具备这一职业要求的性格特征。性格和职业的关系是彼此制约和相互促进的,人的性格可以随着职业的要求和氛围逐步改变,即通过职业环境的磨练和自己主动地适应环境,发生一定的变化。在长期的职业生涯中,从事同一工作或生活在同一环境的人,在性格上也往往形成某些共同的特点,这就是所谓的职业性格。当然,有些人由于自己的性格与职业要求相差较大,较长时间也难以适应工作环境,这就不得不换换环境。如果在求职择业时,能充分认识自己的性格特征,了解所应聘岗位的性格要求,就完全可以避免走弯路。

总之,当前高职生就业压力大是个不争的事实,而经济危机更是加剧了高职生就职的压力和窘迫。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存?高职生除了掌握知识、技能,提升自己职业能力之外,关键一点在于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树立科学择业观念,掌握就业技巧,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这对高职院校心理教育工作者是一个全新的考验。

参考文献:

[1]刘燕.高职学生就业心理辅导模式初探.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2-26.

[2]严良达.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心理探析.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6-15.

[3]邱玉明.关于高职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个体成因及对策探析.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8-20.

[4]王得义.高职学生的就业心理与教育引导机制的构建.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