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蝠鲼传奇:像巨毯一样的魔鬼鱼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蝠鲼传奇:像巨毯一样的魔鬼鱼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蝠鲼(fèn)是一种古老的鱼类,早在侏罗纪时便已出现,至今已在海洋中生活了一亿多年。它的英文名“manta”其实来源于西班牙语,意为“毯子”――它的体形的确像一条在大海中荡漾的毯子。而中国渔民认为它优雅飘逸的游姿仿佛夜空中的蝙蝠,“蝠鲼”一名也因此而来。

在海洋中,很少有鱼类长得比蝠鲼更诡异:它们伸展着宽大的“翅膀”在海中“翱翔”,由于其身体扁平宽大,尾巴细长,远看像是一只大风筝。它们时而轻轻拍动“翅膀”向前滑行,时而做出360度的转体翻腾……第一次见到蝠鲼的人都惊异于它过于“异形”的外表,很难将其归为鱼类。

大海中遨游的“蝙蝠”喜欢飞出水面翻筋斗

蝠鲼的体长可达8米、宽7.5米、重达3吨,是科鱼类中最大的一种,主要栖息在热带和亚热带的浅海区域,较少栖息在海底,从离海岸较近的浅水层到140米深的海水中都能看见它们的身影。

从生物分类学上来说,蝠鲼和鲨鱼同属软骨鱼纲,算是近亲,但蝠鲼没有一般鱼类那种纺锤形的身段――它们背鳍退化,身体扁平,有强大的类似翅膀的三角形胸鳍。当它游动时,特有的胸鳍如翅膀般展开,上下扇动,悠闲自在。

蝠鲼的背面多为黑色或灰蓝色,皮肤摸起来远没有看上去那么光滑。它们的腹部为灰白色且散布着深色斑点――每只蝠鲼的斑点都是独一无二的,如同人类的指纹,这也成为科学家辨别蝠鲼个体的唯一依据。

蝠鲼宽大扁平的头部与身体融为一体(就大脑体积而言,蝠鲼是所有鱼类中最大的),头部前端长着一对肉足,功能与“筷子”相似,可以自由转动向口中收集食物。别看蝠鲼个头巨大,但它们主要以海中浮游生物和小鱼为食,捕食时先吸入大量的海水,然后再用鳃滤去水分,食物就全都留在嘴中了。

在通常情况下,蝠鲼都在珊瑚礁附近巡游出没,它们会时不时地在水中来一个360度翻腾――这个动作被称为“气旋摄食”,是蝠鲼独一无二的技能。

从蝠鲼摄食的方式也能看出它的非凡智慧:当浮游生物分散时,蝠鲼张开大嘴在水中穿梭捕食;当浮游生物聚集时,它就采用“气旋式摄食”;而当食物在海底沉积时,它会张开前鳍,让头紧贴着海底游动摄食;成群的蝠鲼摄食效率更高,它们扇动着“翅膀”,上上下下来回运动,将大量的食物卷入口中。据科学家介绍,每只蝠鲼每天需要获取17公斤食物。

蝠鲼有着一条细长如鞭的尾棘,上面长有毒刺。偶尔也能见到没有尾棘的蝠鲼,那多半都是被鲨鱼等凶猛鱼类欺负了的可怜虫。虽然它们的尾棘无法再生,但缺少尾棘也不会影响正常生活。

在非洲莫桑比克托佛海域,约有75%的蝠鲼都曾被鲨鱼咬伤过,受伤的蝠鲼,会排队等候一种小鱼的“治疗”――蝴蝶鱼特别善于啃噬伤口。通过轻咬,蝴蝶鱼能够去除蝠鲼身上伤口的坏死组织,防止感染。除了蝴蝶鱼,六间雀鲷鱼、濑鱼也常常吸附在蝠鲼身上,自愿充当“清洁工”。

蝠鲼还有一个最具特色的“飞跃绝技”:用双鳍奋力拍击水面,跳出海水,甚至在空中翻筋斗。蝠鲼在跃出海面前会做一系列准备工作:先在海中螺旋上升,在接近海面的时候,不断加快转速和游速,直至跃出水面,时而还会伴以漂亮的空翻。这不由得让人想起庄子《逍遥游》里的“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鲲鹏。当然,蝠鲼跳不到九万里那么高,最多也就三四米,落水时发出砰的一声巨响,场面优美壮观。

那么,蝠鲼为什么要跃出海面呢?科学家对此行为产生过种种猜测,至今仍然众说纷纭:或许是雌雄蝠鲼在上演一出“男欢女爱”的游戏;或许是一种诱捕食物的方式;更多人相信,这是蝠鲼在“洗澡”――通过跃出水面的方式,甩掉身上的寄生虫和坏死组织。

拖着小船在游来游去浅海中的“魔鬼”?

蝠鲼也被称为“魔鬼鱼”,这个得名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它过于古怪的长相,此外,它时常跃出海面的行为也相当诡异,让人费解。在海洋中,潜水员如果碰到大型蝠鲼要格外小心,避免被它用那宽大的躯体围住。它的个头和力气常使潜水员害怕,因为一旦蝠鲼发起怒来,只需用它那强有力的“双翅”一拍,轻则使人骨折,重则致人死亡。

相传,一大群发怒的蝠鲼会围住人类的船只,将它撞翻、撞沉。但实际上蝠鲼并不具有攻击性,是一种非常温和的动物。尽管它不会主动攻击,但在受到惊吓时,它爆发的力量也足以击毁小船。

蝠鲼性情活泼,常常搞些恶作剧。有时它故意潜游到在海中航行的小船底部,用体翼敲打着船底,发出“呼呼,啪啪”的响声,使船上的人惊恐不安;或是用头鳍把自己挂在小船的锚链上,拖着小船飞快地在海上游来游去,使渔民误以为这是“魔鬼”在作怪,这也许是它得名“魔鬼鱼”的另一个原因。

在平时,蝠鲼喜欢扇动一双“翅膀”在蔚蓝的大海中悠哉游哉地畅游,过着四海为家的流浪生活。令人惊讶的是,每只蝠鲼都有自己的个性,有的腼腆,有的则大胆自信。在遇到潜水者时,性格腼腆的蝠鲼常会羞涩地离开;充满好奇心的蝠鲼会被人呼吸产生的气泡吸引而迎上前来,并喜欢被人类抚摸――这和“魔鬼鱼”的恶名简直“判若两人”。长期研究蝠鲼的美国生物学家安德莉亚•马歇尔说:“和它们在一起的感觉真的很棒,你可以很明显地感觉出来它们愿意与你交流。”她几乎每天都与这种巨型鱼嬉戏,欣赏它们优美的“水中芭蕾”,并将这种体型仅次于鲸鲨的鱼类称为“最美丽的水下之鸟”。

性情温和的蝠鲼没有任何领地行为,从不主动攻击其他海洋生物。即使是在繁殖季节的求偶竞争之中,“情敌”相遇也会若无其事,各自相安。

求爱如同水中“开火车”溺爱子女的慈母

每年的12月到次年的4月,热带海域的海水温度上升到26~29℃,这意味着蝠鲼一年一度的繁殖季节又到了。此时,蝠鲼开始成群结队地出现在浅海区,成队的雄性蝠鲼会对一只雌性穷追不舍,最多时能达到20只,它们一只接一只,排着整齐的队伍围绕着礁石快速地游动。不管雌性蝠鲼做出什么动作,例如转身、急停、翻转,后面的雄性蝠鲼都会模仿,像一列水中火车。

通过约半小时的追逐求爱之后,雌蝠鲼终于选定了自己的如意郎君,逐渐放慢速度,得到同意信号的雄蝠鲼则游到爱人身下,用胸鳍爱人的身体。完成短暂的之后,心满意足的雄性蝠鲼扬长而去,第二个追求者会再次重演以上的过程。不过,雌蝠鲼一次最多只接受两个“意中人”的追求。

雌蝠鲼不产卵,它是卵胎生――这在鱼类中是极为稀有的事。大约13个月后,1~2枚受精卵在雌蝠鲼体内发育成熟并孵化成小鱼,小蝠鲼直接从母体中分娩,不久就能自由游动,独闯天下了。小蝠鲼在5岁时达到性成熟,继续下一轮的繁衍。

蝠鲼幼子刚出生就有20公斤重,长约1米,不认识这种鱼的人,初见之下还以为遇到了条大鱼,没曾想它还只是个刚刚出生的婴儿。

蝠鲼是一种相当护雏的海洋生物。曾经有渔民在小渔船上发现小蝠鲼,兴冲冲地撒网准备捕捞,不料想一条硕大的怪鱼却从水中腾空而起,像“飞将军”一般,长尾巴一拖,擦过渔民的身子,落回水中。船中的渔民则浑身冒血,身负重伤――原来,那是一条雌性蝠鲼,正带着自己的爱子游弋。蝠鲼妈妈察觉到了危险,为了保护心爱的孩子而窜出水面,向敌人攻击。此外更发生过为了保护爱子,雌蝠鲼将渔船压翻的事。

后记:濒临灭绝急需保护措施

人类将蝠鲼妖魔化地称作“魔鬼鱼”是有失公允的。对于如此温和的鱼类,人类应该和它们和谐相处。但是,美国生物学家安德莉亚却对蝠鲼的生存现状表示了担忧,“现在由于制药的需要,蝠鲼的鳍在市场上供不应求。登陆谷歌,输入‘蝠鲼制品’,就能够搜到很多贩卖蝠鲼的网站,而且交易十分简单,这对蝠鲼的生存造成了极大的威胁。”此外,沿海居民的饕餮之口,也越来越威胁到这种庞然大物的生存。

由于栖息范围广阔,难于开展统计和调查工作,野生的蝠鲼数量一直不为人知,但即便如此,蝠鲼还是被列入了濒临灭绝的物种名单。为了保护蝠鲼,少数国家出台了禁捕等措施,例如在2009年,印度洋岛国马尔代夫就专门建立了一个海洋公园来保护蝠鲼。但愿人类能早日消除对“魔鬼鱼”的误解,海面上也能更多地看到它们腾空飞跃的矫健身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