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原报业格局风云突变 《东方今报》震撼面市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原报业格局风云突变 《东方今报》震撼面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雄踞中原的郑州市,2004年11月8日爆出了一条新闻中的重磅新闻:面世不久的《东方今报》为当日发行311074份报纸举行了一次动静挺大的公证大会。这造势之举令对手震惊,报界哗然。

在郑州乃至河南,长期以来一直是《大河报》一枝独秀。除老牌的《郑州晚报》能跟在后面分一杯羹外,无对手与之比肩。《东方今报》强势登场、震撼出街,改变了河南都市报的市场格局,动摇了《大河报》的霸主地位,形成了《大河报》、《东方今报》、《郑州晚报》风云际会“三国”争雄之势。

大河奔流

由《河南日报》派生出来的《大河报》,创刊于1995年8月。他们以关注弱势群体,干预百姓生活作为市场的切入点,尽情讴歌人间的真情、美德、善举。那些令人心动的关注民生民情的篇篇报道,化为一个个新闻援助的巨大力量,给社会带来缕缕春风。比如,关于救助残疾儿的一组系列报道,不仅在国内引起关注,还引来了一些国外专家。内外联手献爱心,促进了社会的融洽和谐。对于灾难性的报道,他们就不仅仅是一个记录者、传播者的角色,而是一个积极推动问题解决的互动参与者。那边在采写山西中毒事件报道,这边又在郑州帮助寻医问药;一边跟踪报道沉船事件,一边组织全报社力量投入冰河大营救。这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赢得了社会的美誉。

“同题竞争谋者胜。”有许多重大的新闻策划,在中原大地激起层层波澜,有的甚至产生轰动效应,波及全国,让人历久不忘。公安分局政委张金柱驾车肇事狂奔而逃的事件,《大河报》跟踪报道4个月零18天。他们的报道被全国无数家新闻单位转载,一时间在国内引起舆论沸扬。事后,河南省委有关部门调阅了《大河报》所有的相关报道,评价是“报道准确,无可挑剔。”从此,《大河报》声名鹊起。

自觉肩负起媒体在解决重大社会问题中应肩负的责任,理直气壮敢于监督,慎重策划善于监督。一系列暗访式调查,卧底式采访,《大河报》记者揭黑幕、打伪劣,不避艰险,不辱使命,充分发挥舆论的推动作用,促进解决了许多群众反响强烈的社会难题。领导满意,群众叫好。而有些人又怕又恨,私下提出“防火防盗防大河报”。《大河报》的威力可见一斑。

坚持“新闻立报”,靠做大做强重大报道,使《大河报》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发行量一路飙升,订户一度达到78万。广告额超常倍增,上升到4个多亿,稳坐河南报业的“第一把交椅”创造了河南报业的传奇,被称为“大河报现象”,引来众多的业内人士及专家学者的关注和探究。日出东方

《大河报》顺风顺水,一路高歌。半路杀出个“程咬金”,是他们始料未及的。其实,高于社会平均利润的行业,总会有资本的身影。正是他们的巨大成功和财富效应催生了后来者与之“同台竞技。”

后来者生猛而张扬,呼啸着绚丽夺目地高调出场。创刊前夕,几乎是一夜之间,,郑州市大街小巷、主要建筑和公共场所,一下子挂满了价值300多万元的广告条幅。全市到处五彩缤纷,彩浪垂天,成了郑州市一道亮丽的风景。以至于后来一提到《东方今报》,市民都说“挂条幅的那个报。”又由于主管主办是广电部门,近水楼台,广播电视几乎所有的节目和频道一时间全是《东方今报》的宣传广告。这种全覆盖立体化大轰炸,一下子撬开了市场的大门。紧接着2300多人的发行队伍迅速跟进,再加上“订一年送一年”、“买一赠一”的低价位发行策略,市民的订阅欲一下子被激发了出来,发行站甚至排起了罕见的长龙。一份整订等于4份零售,这为最大限度锁定目标读者,吸引广告连续投放留下了伏笔。

《大河报》一直以超前的新闻理念引领着潮流,成为河南报业市场的标杆。后来者如果仅仅是“克隆”而无创新,肯定难以制胜,《东方今报》以4开加长的新异报型示人;借鉴国际先进的版式理念,为读者提供菜单式服务;充分发挥新闻图片的视觉刺激效果,报纸呈现一种超凡脱俗的别致格调。版面设置也颇有些另类。“昨夜今晨最后消息”、“重磅阅读”、“一起拍吧”、“怀念新闻”、“今报便民”等常态版面很有特色,受到读者的追捧,读者热线不绝于耳。去年4月30号清晨,市民李为科打来了第一万个热线电话,为此获4000元大奖,令人瞠目。“电话一响,见报就奖。”到去年11月底,新闻热线已经突破两万条。

“投入3000万,发行30万。”《东方今报》毫不讳言他们的大手笔高投入。主办单位计划投入8000万,“办百姓信赖的都市报。”

排兵布阵

“我们办这张报纸,目的是丰富河南的报业市场,让读者有更多的选择。不是想打倒谁,目的是共同把报业市场做大。”《东方今报》英姿勃发的总编辑梁廷耀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这样表白。

不管怎么说,面对《东方今报》咄咄逼人的问鼎之势,已把省城另外两家同类报纸推向了竞争的前沿,他们从此不再有安生的日子。可以想见,同城、同类的报纸,提供生存支撑的经济总量是一定的,那么这种针尖对麦芒的争夺一定是惨烈的。

反映最为敏感的是《大河报》;他们已经有了兵临城下的强烈危机感。差不多十年“一股独大”,免不了孤芳自赏。此时烽烟骤起,又激发了他们改革创新的锐气。分析形势,研究对策,迅速对原来的采编架构。

重新进行了调整;打破了论资排辈的评聘职称制和“官本位”的束缚,实行首席编辑、记者制;采编分开并强化质量评价体系,实行优稿高酬。借此来推动报社人事、工资、分配制度的深化改革,激励人的积极性。同时广揽同道中人,增加新闻的厚度和深度,与省里提出的“厚重河南”相匹配,以求加固自己的阵地。但是,“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东方今报》的主要班底都来自《大河报》,因而也最容易触到他们的“软肋”,找到突破口。这也最令《大河报》恼火。

《大河报》毕竟是河南月报报业集团的财政支柱,他们当然不会让《大河报》孤军奋战。集团高瞻远瞩,从宏观战略的高度排兵布阵。首先兼并了商报和法制报。据悉两报改造后,实行全新的机制,主要用来贴身紧逼,应对《东方今报》的低价位广告策略,分散他们的市场份额。此外,他们又在洛阳兼并了一张都市类报纸,用来在地市级牵制《东方今报》,以消减他们的战斗力,策应《大河报》的正面战场。

破茧化蝶

郑州是中国第一人口大省河南省的省会,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也是全国闻名的商贸城。八十年代,这里曾是轰动全国“商战”的策源地和主战场。《东方今报》和《大河报》的市场战略都是面向全省城市,双方正面冲突,短兵相接。而老牌的《郑州晚报》尽管腹背受敌,但他们并不正面迎击,而是坚持“区域发展战略”,固守省会城市,在郑州这块沃土上精耕细作,打地方特色牌。执行总编辑贡振国认为,优质读者荟萃在郑州,问题是谁能有效的抓住读者。三家报纸明显的同质化,采编上互有输赢,伯仲难分,也很难有独家。但报纸的核心竞争力是内容的不可替代性。关键是谁能把同一题目做到极致,做出不同。

眼下,他们最大的担忧还是《东方今报》灵活的用人机制以及高投入高薪酬形成的人才洼地效应。据说《东方今报》的待遇是全省同业最高的。因此,另外两张报纸的骨干纷纷改换门庭,流向《东方今报》。有的发行站成建制的“投诚”。这无异于釜底抽薪,从根本上挖了对手的墙角。

其实,报业竞争的招数都是那些,最后一定要回归到内容层面的品质竞争。这种竞争的比拼关键是人才。能否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团队,将决定一份报纸未来的命运。怎样才能吸引人才并留住人才,《大河报》总编助理马树军十分忧虑。毕竟《大河报》只是集团的子报,还缺乏更灵活的机制。但是,明智的河南日报报业集团的决策者已经清醒的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在《大河报》发展战略研讨会上,确立《大河报》一级法人地位,实行公司化运作,试行股份制已经形成了决策者们的共识。

《郑州晚报》执行总编贡振国也有切肤之痛。他认为,深层的竞争,最终还是要触及到体制。工作机制不创新,只是在原有的框架下微调,难有大的动作。最根本的竞争就看谁能最先在体制上破茧化蝶。当然,最后的结果还是市场说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