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清人山水三品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清人山水三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清代画坛,文人画日益占据主流,山水画的创作以及水墨写意画法盛行,使笔情墨趣成了绘画的核心。它不完全脱离现实形象,却叉大大有所超越了。受皇室扶植的以王时敏、王鉴、王犟、王原祁为代表的“四王”画派成为画坛正统,他们主张摹古,崇尚董、巨和元四家,画风影响了整个清代。下面就介绍几位深受“四王”影响的清代画家及其作品。

张鹏《烟浦风帆图》

张鹏(1689~1745年),字天飞(扉),一字抑斋,号南华、南华散仙,嘉定(夸属上海市)人。雍正五年(1727年)进士,官詹事府詹事。书学苏轼。山水师元四家,兼有王原祁、王犟之风。

作品《烟浦风帆图》长89厘米,宽33厘米,水墨纸本。画面之上江水横流;江心有一帆船。近景坡堤纵横,河流环绕,近坡堤上有松树和杂树各一,山石间长满杂草。隔溪流对岸的半滩沙渚上杂草丛生,宽广的江河彼岸,一壑隆起,峰峦层叠,蜿蜒伸向远方。隔江相望,林木深幽。云烟缥缈。景色清淡冷隽,显得空灵寂静。图的左上方有作者自题。“烟浦风帆,乾隆十年乙丑(1745年)三月,请候南归,潞喝方舟,偶作此图。汤子杞南索画,遂举为赠,并请弥伽居±鉴之。南华山人张鹏。“钤“南华山人”张鹏”等四印。从题款审知道,作者是在云南潞河(即怒江)乘舟南归时,为一路景色所动,进而作此。

《烟浦风帆图》是潞河行舟的秋景图,以前的文人墨客常以秋天的景色为题材作画吟诗。此图布局取两横一点的结构,以江河相隔,绘天高云淡的平远之景,画面显得空明、静谧,肃穆。作者应用浓淡水墨,任意挥洒。近景浓笔焦墨,远景淡笔轻墨。皴擦点苔,清润浑厚。对树木的描画采用中锋勾勒树干,再以树木的不同品种和形态勾枝加叶,浓淡皴擦。远景山峦后的群峰改用没骨法,以湿笔淡墨抹之。山腰不动笔墨,却宛如缦纱浮动,使人感到深远的山脉无限延伸。中间的潞江不面波纹,画面空白尽显水天一色。近景以树木为主,高大耸立,加上浓墨细勾,形态规正,使观者感到就在眼前。远景有主峰,后有群峰逶迤。笔与笔之间交插及墨的浓淡枯润的变化。令人感到秋意浓浓,意境深远。

袁桐《浮峦暖翠图》

袁桐,活动于清中期,字琴南,号琴甫,又暑琴居士,钱塘江(今杭州)人。官直隶河工通判。工小楷篆书,尤善隶法,下笔奇恣,类陈鸿寿。金碧山水得仇英遗意。

作品《浮峦暖翠图》长156厘米,宽65厘米,设色山水。画面绘高山奇峰,云雾缭绕,山间松林叠翠,远山在望。河水由远及近,蜿蜒而来。画左边沙渚切入画面,上面长满杂树。近景坡堤岸边松树林立,苍翠挺拔。树荫下立一草亭,丛林中古刹隐约可见,俨然浮峦暖翠的盛夏时节。图题“浮峦暖翠,拟洪谷子意于寿金室,琴甫。”下钤“桐印”朱印。

青绿山水是用矿物石青、石绿作主色的山水画,有大小青绿之分,前者多勾廓,少皴笔,着色浓重,装饰性强,后者是在水墨淡彩的基础上薄罩青绿。此画构图繁复,丘壑山林相融合。用三横与一竖架构,左边三横由远山、中景沙渚与近景山石组成,以河水相隔,右边一竖由高山峻岭、松树、草亭组成。此图“高远”与“深远”相结合,以河流贯穿。横与竖均分远、中,近三景,描绘出深邃的境界。远景以没骨法渲染,表现云雾遮障。中景山岭以披麻皴、点苔表现,罩以膏绿,苍翠欲滴。近景笔墨加色勾勒、皴擦、点苔,施加青绿色,用笔繁密而色墨浓重,使入如临其境。综观全图,一派夏季千峰翠色,草木盎然,充满生机。

吴滔《渔村寒江图》

吴滔(1840~1895年),字伯滔,号铁夫,又号疏林,浙江石门(今崇德)人。能诗善画。山水初学奚冈,晚年画风雄放苍秀,水墨淋漓,一洗枯槁甜俗之习。其花卉墨色浓厚,似张安柏。

作品《渔村寒江图》长134.5厘米,宽34厘米,纸本水墨。画面中心部位是一条宽阔的河流,近岸处一条沿河小径,过桥可到山庄。河的两岸长满高大树木,透过树木隐约可见山庄中的几座小榭、茅屋。岸边的芦苇随风飘摇,水边停泊一小舟。从那水榭亭台向外望去,宽阔浩瀚的河面上空大雁南飞。对岸大树环绕山庄,几座水榭临河而立,岸边也停泊一渔船。远处小河上架有小桥,桥对面山峦参差。画的左上方题款:“百里平湖尽浅沙,千行水柳似蓬麻。天寒渔子愁冰冻,个个抛舷宿酒家。韵伯仁兄大人教正。癸巳夏四月,伯滔吴滔。“下钤“吴滔”印。款识的内客又进一步阐明画家所绘此图是在深秋来临之际,天开始变寒,百里的江湖,水浅可以见到沙底,两岸的柳树叶被秋风扫尽,渔夫们因天气寒冷无法捕鱼,只好将渔船停靠岸边。

这幅画的构图布局、用笔施墨延续清初“四王”风格。画上部天空与中心部位的河面均是留白,没有用一点笔墨,但虚中有实。尽显天高云淡,秋意逼人。中部留自,表现湖面浩瀚,冷风萧瑟。老树、船只、西风、枯草、小桥、流水、人家,给人一种萧疏感。画面笔墨扎实,苍秀雄放。

以上这些作品都属于清代的正统山水画,作者把古人的笔墨作为创作的基础,山水纳动于静,直入天籁,得深厚、平淡之态,令人回味无穷。

责编 萧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