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试分析玉米育种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试分析玉米育种面临的挑战与机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近年来我国玉米收成极佳,使得国内市场得到充足供应,但玉米需求量在未来势必还会增加,使得玉米育种研究生产等面临着一系列挑战。为此,本文将深入论述玉米育种当前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以促进我国玉米产量不断提高。

关键词:玉米育种;挑战;机遇

中图分类号:S51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230016

目前,我国玉米品种产量能够得到持续的提高,其主要原因在于品种抗逆性和抗病性的提高,随着时代进步发展,玉米育种目标及其思路等均易受到干扰。然而,农作物种业作为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保障,不仅是国家基础性、战略性的核心产业,更推动着国家农业稳定持续的发展。其中,玉米作为我国主要的工业原料作物、粮食、饲料,在粮食安全保障和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极大促进作用。而最近几年,我国玉米种植面积远超水稻,现已超过亿亩,为我国种植最广泛的粮食作物。随着人均生活水平以及膳食结构的不断提高变化,未来的玉米增产潜力和消费需求量势必将快速增长,因此,研究当前玉米育种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十分重要。

1 我国玉米育种现状

1.1 玉米育种体系的缺陷

作为应用技术的育种方法及目标的玉米育种体系与客观规律相背离,而使得发展空间十分狭窄。玉米育种相关体制改革受到利益矛盾的影响,导致我国玉米育种研究生产分崩离析,即便联合科研也由于利益问题而多点试验,难以达到预期效果。鉴于这种恶性的竞争局面,促使产业技术发展严重受限,造成育种专家的自我贬值现象。而这些种种不良问题的产生,均源自玉米育种体系的缺陷。

1.2 科研人员的错误认识

由于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阶段,玉米育种专家对科技体制改革理解不全面,对自身所处产业技术环节认识不清,使得科学规律无法突显,导致产业技术结构被扭曲,严重阻碍了我国种业技术创新能力提高。特别是国家如果不再继续提供相关资助,必将使得我国种业处境更加艰难,难以与跨国公司展开竞争。

1.3 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微弱

目前,我国仅少量科研单位与企业具备创新能力,有实力及时调整科研方向,但多数企业并不能全面适应全新发展趋势。针对当前来说,我国玉米育种发展思路即“3+1”模式,包括3项技术创新(创新种质、生物技术及品质改善)和创新制度。但缺少基础性育种研究环节,是我国农作物育种研究体系的普遍现象。国家公益性研究机构应积极调整方向,做到扩增种质、创新并改良研究成果,为国家种业产业技术的发展提供支撑。相关研究单位应积极合作、相互联动,充分利用已有资源,同心协力增强我国玉米育种,促进国家玉米产业壮大发展。

2 提高玉米育种的对策

2.1 增强科企合作

众所周知,我国玉米育种科研以各级科研院所与农业院校为主要场所,无论资源或是人才均具有明显优势,其培育的玉米杂交种更加优良,比如农大108、中单909、豫玉22、郑单958等。特别是近年来,以国家种业政策为导向的玉米育种企业规模日渐扩大,使得更多优秀玉米育种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包括北京联创、郑州伟科等企业。然而,上述提到我国玉米育种科研力量并不集中,整体规模较小,不易应付国际种业公司的挑战。为此,对科企合作机制进行创新,整合国家优秀玉米育种单位,加强玉米育种的国家级产业创新战略联盟构建,有机融合科研企业、院校等资源,进而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不断增强玉米育种创新的核心竞争力,以便更好应对跨国种业公司的挑战。

2.2 建立玉米育种商业化技术体系

国际种业公司的成果经验证实,建立农作物育种的商业化技术体系,在市场的指导下进行科研,是当代农作物育种的必然发展趋势。通过结合传统育种技术与现代生物技术,如群体改良、转基因、轮回选择、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技术,持续创新玉米种质资源,增强高效玉米商业化育种技术体系建立,以促进种业公司培育新品种和创新种质能力不断提高,进而培育更具有市场开发潜力的优良玉米杂交品种,并大面积的推广应用及示范,确保我国种业与粮食的安全。

2.3 加强种业资金投入

深化技术创新中企业的主体地位,建立以企业为主导的产业技术研发创新体制,既是全国性科技创新大会的宗旨,也是推进创新体系建设的核心精神,更是加强科技体制改革的中心任务。根据国家相关文件政策建立现代商业化育种体系,坚持以种业企业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发展方向,才能实现国家的战略性目标。但鉴于我国玉米种业整体实力有待加强,其研发投入不甚充裕。为此,国家应积极制定实施相关优惠政策,鼓励种业单位及企业对商业化育种等研发项目加大资助投入的力度,打造一批集育、繁、推为一体的大型种业企业,提高民族企业市场竞争力和原始创新力。

2.4 创新科研人才培养机制

目前,企业匮乏育种研发人才问题日渐凸显,以及科研院所与高校的封闭式教育机制,特别是培养研究生的模式难以适应市场需求,导致大批量研究生难寻就业机会。虽然引起毕业生难就业的因素较多,但不符市场需求和培养人才的模式最为关键。针对农作物种业科研人才的矛盾供需现象来说,人才培养评价机制对毕业生命运的影响颇大,如传统作物育种毕业难,生物技术难就业、压力大、竞争性强。为此,还应积极创新科研人才的培养机制,改变既往高校或科研院所独立培养模式,采取科企结合培养模式,使学生能及早接触市场,只有让教育面向市场,才能解决毕业生难就业和企业难招人的局面。

3 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我国玉米育种既要承受巨大挑战,也要把握全新发展机遇,以推动国家粮食产业和育种行业快速稳定的发展,因此,多维度、全方位的分析我国当前玉米育种现状,采取针对性的应对措施,持续修正玉米育种目的,不断创新育种技术,才能大大增强玉米生产研发的能力,进而才能全面应对跨国企业带来的挑战与竞争。

参考文献

[1]张伟强,许波,冯晓曦,许海涛,王友华,张海申,王成业. 黄淮海玉米育种面临挑战及对策探讨――以驻马店市为例[J]. 作物杂志,2013.

[2]吴锁伟,方才臣,万向元. 我国玉米种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发展策略[J]. 中国农技推广,2013.

[3]张润生,白永新,,张建华. 玉米育种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研究[J]. 北京农业,2013.

作者简介:王世荣(1973-),男,山西省定襄县,大学,助研,玉米育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