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试论中西方美术教育与科学的关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试论中西方美术教育与科学的关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流变中,由于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认识社会,改造社会的方式不同,产生了中西方思想文化的差异,又因为这种差异产生了中西方截然不同的两种艺术体系,而作为传承艺术主要途径的美术教育更是异彩纷呈,各具特点。但总有一些因素导致着中西方艺术发展的不同,由此也导致了几千年中西方艺术教育思想的不同,以及教育发展趋势的不同。比较而言,我们发现中国的美术教育有着以下的特点:首先,传承“明德之艺”与“百工之技”的美术教育在中国长期分离;其次,中国古代除宋(崇宁三年――大观四年)由宋徽宗创办的四载“画学”之外,中国没有正规美术教育的历史;第三,中国古代的美术教育在其实施的过程中高度重视人格修养的培养,“人品既自高矣,气韵不得不高”,这与中国古人在艺术教育中高度重视美与善的统一是密不可分的,所以中国的艺术和艺术教育与强调“善”的伦理道德学是永远相连的,教育“美”的艺术则必须是“善”的艺术,“善”这种高尚的道德是“美”的教育基础,中国人的艺术教育是由道德而走向审美,以审美境界为人生最高境界。而比较中国和西方的艺术发展史,我们会发现一个很有意味的现象,中国的艺术家大都是哲学家、文学家,甚至是官员、政治家,而西方的艺术家大都除艺术之外还从事与科学相关的研究或同时又是科学家。由此我们看到,造成中西方美术教育差异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即体现在西方艺术教育与科学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

古希腊时期的“艺术家”和中国的“百工”一样,其社会地位是相当低下的,他们都“终是一个,手工艺者,职业的劳动者。”在欧洲的中世纪时期,即中国封建社会的前中期,艺术家的地位同样十分低下,而且似乎更为悲惨,他们的艺术教育方式和中国一样,属于师徒相授,父子相传,没有正规的美术教育。直到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中,艺术家的地位才跻身于知识分子阶层,成为中产阶级,在中世纪教育中被绝对禁止的审美教育也第一次受到重视。

在文艺复兴期间的艺术教育所提倡的是一种符合天才观的教育思想,它的具体表现形式就是学院立足探索普遍的艺术科学知识。达•芬奇首先在艺术教育中灌注了科学的成份,他认为“绘画是一种知识和科学”,在他的心目中,所谓科学必须拥有两个条件,一是以感性为基础,二是像数学一样严密地被论证,而绘画正具有这两种条件,首先,它依赖的是人的最高感觉――视觉;其次,在绘画中相应诞生的透视学和明暗学的确能够像数学一样严密地论证。他还认为雕塑是一门“知识渊博的科学,而非一种机械的或无创造精神的技艺。通过以上可以得知,文艺复兴的大师们在进行美术教育的过程中是严格的以科学的解剖学、明暗学等来进行教学的,这为西方的艺术教育埋下了科学理性主义的萌芽,使得西方的绘画雕塑等艺术呈现出写实、缜密、科学理性的光辉。

到了17世纪,由于经验主义科学研究的兴起,艺术的地位呈下降趋势,西方的民众及哲学家坚持用清晰的语言形式传达科学的客观性,科学语言超过了艺术的语言,而艺术在西方专制主义国家成了政治宣传的工具。到了18世纪,由于科学的发展带来了技术上的进步,技术上的进步又为工业革命的到来奠定了基础。在整个欧洲,18世纪下半叶开始出现新工业,对工人和技工的制图及设计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促使许多“学校”为了提高工业生产的最常用的日常用品质量,而大量开设绘图专业,科学的进步间接促进了美术教育的发展。由于科学促进工业革命的发展也使许多以培养手工艺人及绘图工的工艺美术学校产生。而在中国的封建社会期间,科学技术与美术教育像西方这样互相促进发展的情况始终没有出现,此时中国的美术教育的“技”与“艺”的分离更加严重,“艺”的教育被确定为中国文人书画的传承与教授,“技”的传授仍遵循着父子相传、师徒相授的格局,始终没有把“百工之技”的美术教育提到与“明德之艺”相当的位置,这一长期分离也就决定了中国的艺术教育朝着“美善合一”的路子越走越远,西方的艺术教育则因为科学的进步,及其工业的需要,具有了更多的实用与科学的精神。

研究发现,影响欧洲美术教育思想有两大思想系统:一是科学理性主义,一是浪漫表现主义。前者偏爱理性结构和精确的科学程序,而后者追求在课程中表达美和情绪,虽然19世纪浪漫主义的兴起,削弱了科学理性主义对艺术教育的指导,但科学进步引发的技术创新,以及大量手工业设计人员的需求还是在极大促进着科学技术与美术教育的融合,法国装饰艺术学校、德国的职业学校、英国的设计学校都是极好的例证。但是应该看到的是,这学校开设与美术教育有关的课程,为的并不是传承美的艺术,陶冶情操,它还不具备更多的现代美术教育中传承美的功能的作用,恐怕更多的还是因为功利主义的需求,因为19世纪初,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就明确提出把美术作为学校的教学科目,但应者并不普遍,富兰克林也试图将美术课引入普通美术教学也未成功,只有个别学校开设有图画、手工业课,因为人们都更多的将眼光投在发展工业而重视科学教育上,这种间接对美术教育发展的促进必然也是功利性的,而不是基于真正意识到了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1851年伦敦万国博览会上,当人们对工业产品失去原有手工艺的美而提出批评时,才使欧洲认识到,工业发展只有科学尚不够,还需要艺术,需要美的介入,工业产品才会受到人们的欢迎。同样,1867年,在巴黎博览会上因为同样原因,工业产品事件对美国的震动也非同小可,为此美国为应对这一困境实施了工业图画运动。在工业图画运动中第一所艺术师范学院――马萨诸塞州艺术师范建立,由此种种情况,成为西方美术教育发展的重要契机。为了适应工业发展和商品经济竞争的需要,西方国家在美术专业学校迅速发展的同时,中小学也普遍开设了图画课,由以上史料及分析还是说明一个道理,西方的美术教育的发展终归是因为科学进步的促进才得到不断完善的。

杜威认为,要用科学家的方法来检验教育理论。“自然研究运动”同样也受到科学的影响,这一运动认为,自然研究的内容应该来自对自然的日常观察,如亲眼目睹四季变化和野生植物的生长,而不是来自书本。如果说先前的科学发展只是间接对艺术和艺术教育起作用的话,那么到19世纪中后期,科学对艺术的影响就变得更加直接。例如19世纪40年代照相术的发明、化学颜料的发明,光色理论对印象派绘画产生的影响以及潜意识发现,抽象概念和科学简化论不可能不对美术教育产生影响。赫伯特•斯宾塞和格兰维尔•斯坦利•霍尔等人也深受达尔文进化论观点的影响,强调在科学的指导下进行儿童的美术教育,并由此在各国兴起了一系列包括儿童研究运动为代表的进步教育活动。在儿童研究运动中,库克的实践活动促进了儿童艺术朝艺术教育中自我表现方向发展,他试图将科学方法建立在科学观察而不是传统权威之上。

1957年以后,科学更是为西方艺术教育在内的整个普通教育提供了课程改革的模式,“学科”定义来源于科学,美术教育学科课程改革方法同样源于科学,它直接套用学校数学研究组这样的计划,这个计划中,首先由数学家明确数学领域内的主要概念,然后再由课程专家就这些概念的教学活动制定课程和教材。尽管各方面面对学科定向课程计划进行了批评,尤以艺术教育运动的倡导者们对学科的反对更是激烈,但是历史的发展表明,自1984年以来,人们对DBAE的兴趣迅速增长。

此外,艺术媒介的扩大,新一代媒介的应用,同样是科学技术的发展,电脑、录像机、电视等科学技术的新创造都每时每刻在促进着西方艺术教育的发展。

如前所言,与西方艺术教育不同,中国的美术教育在很长时间内与科学是分道而行的,科学的发展进步基本上没有对中国的教育产生影响,长期的“艺”、“技”分离使独特的中国艺术沿着非功利,重伦理、道德,利用中国传统的笔墨工具的传统走向了另一条发展道路,因此中国艺术教育中艺的教育也就主要遵循“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方针来进行,而与艺的教育长期分离的百工之技的教育也始终没有摆脱师徒相授、父子相传的模式,只是其组织形式还有行会、帮会等多种。

鸦片战争,外国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大门,清朝统治阶级的有识之士才意识到科举制的弊端,提出了废科举,办新学,造就新人才,发展现代生产力是强国之路的主张,在这些改革派官员眼中图画、手工课是科学技术的基础教育和启蒙教育,因此出现了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创办实业的“洋务运动”。此时,由于对人才的要求与以前手工业生产方式所需人才的不同,要求不仅要懂科学,还要懂工业制图和工程图,这就需要一定的图画知识。于是1904年始,在新创办学堂中才出现了图画课,这才是科学技术对中国美术教育产生影响的开始。

在中国的美术教育中率先阐述科学与美术关系的是改良派的梁启超,他在北京美术学校的讲演中指出科学与艺术都以自然为研究对象,科学化的美术和美术化的科学有利于促进科学的发达,科学的发达推动了工商业和军事的发展,由此,可以带来国家的强大。

对比中西方美术教育的发展与科学的关系,使我们看到由于科学的参与与否使中西方美术教育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的变化,不仅还在继续影响着西方艺术教育,同时在这个信息化社会中,科学也在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美术教育,科学与艺术的多种学科都呈交叉状态,各门学科都不再是单一的孤立的按照自己的规律自我发展,而是呈现出各学科融合,互相促进的形势。1993年6月,由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博士与著名画家黄胄先生联名发起了“93艺术与科学研究会”,会议期间举办了包括电脑美术在内的各种艺术与科技结合的展示会,由此,全国掀起了对艺术与科学问题探索、研究的高潮。电脑技术作为工具导入教学、设计等方面效率大大的提高,给美术教育工作带来极大的方便。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使用了如多媒体音响、激光传感器、集成电路芯片等新科技的综合艺术开始出现,与之相适应的,我国高等美术院校以及其他高校的美术系科已经开始采取措施,以引进和培养一大批各种层次善于运用科技手段进行艺术创作的人才。

进行中西方美术教育的比较,是为了更好促进中西方美术教育的发展,中国几千年来先哲们呕心沥血形成的美术教育思路及思想有其独到的特色,对于中国美术教育没有像西方那样和科学技术进行结合,我们也无可厚非,因为中西方本来就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但是我们要看到的是随着信息时代高新科技的飞速发展,新的教育手段必然从平面化向立体化(视听)、多媒体(交互式)和网络化扩展,中国的美术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也会在互相促进中越来越密切,这是不可否定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