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永远的憧憬与追求》翻译风格赏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永远的憧憬与追求》翻译风格赏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奈达的翻译理论对于翻译实践有很强的指导作用。本文通过探讨“功能对等”理论在刘士聪先生所译的萧红散文《永远的憧憬追求》中的运用,探讨如何再现散文翻译风格上的对等。

Abstract: Nida’s theories of translation have great significance in guiding translation practice.This paper tries to analyze the application of Nida’s functional equivalence in the translation of My Ever-lasting Yearning and explore how to reproduce the equivalent of the prose translation style.

关键词: 功能对等理论;《永远的憧憬与追求》;散文翻译风格

Key words: functional equivalence;My Ever-lasting Yearning;translation style of prose

中图分类号:I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6-0255-02

0引言

萧红,我国现在著名女作家,出生于呼兰县城一封建地主家庭。萧红父亲张廷举,早年毕业于黑龙江省立优级师范学堂,长期担任官吏,具有浓厚的封建统治阶级思想。他对萧红冷漠无情,促使萧红最终走上背叛地主家庭的道路。萧红年幼丧母,自小深得祖父张维祯的喜爱 ,并受到祖父以古诗为主的启蒙教育,使其从小就打下较好的文学基础。

萧红的散文文笔亲切、细腻,感情热烈真挚,具有抒情诗般的艺术风格。《永远的憧憬和追求》是萧红的一篇传记性散文名作。在这篇作品中,萧红以朴实细腻的笔调回忆了她的童年和故乡,作品流露出低沉忧郁的情绪,二十岁离家出走后一直过着流浪的生活,父亲的冷酷和祖父的仁慈给幼年时代的萧红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使她认识到,“人生除了冰冷和僧恶之外,还有温暖和爱”,向着这“温暖”和“爱”,她“怀着永久的憧憬和追求”。这篇散文文风朴素自然,充满真情,感人至深。

刘士聪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散文翻译家,对散文翻译有着深刻的研究。本文选用刘士聪先生《永远的憧憬和追求》的英译文,通过对译文的赏析,探讨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对散文翻译风格再现的指导意义。

1散文翻译风格的实现形式

散文内容丰富,题材广泛,篇幅短小,体裁多样, 是一种活泼轻松的文学形式。散文贵“散”,但又不能真“散”,要求语言精练、中心明确,做到形散而神不散。优美的散文通常语言准确,行文流畅,读来给人以美的享受。对散文的翻译首先要深刻理解散文的一般特征,抓住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努力在译文中再现散文的“形散”和“神聚”。其次还要把散文的意境、风格如原文一样传递给读者,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原文的思想境界。

散文的风格也有其具体的实现形式,可通过文章的修辞,结构,布局,形象等手段实现。译者的主观能动性,良好的文化底蕴和深厚的双语基本功对于准确传达原作的风格至关重要。译者的主体因素,文笔色彩,翻译标准,翻译方法,语言运用技巧等要素会导致译文翻译风格的差异。

刘宓庆提出翻译风格论,认为风格的实现形式分为两种,形式标记和非形式标记。形式标记又分为语音标记,词汇标记,语域标记,语法标记,篇章标记和修辞标记等几类;非形式标记指的是表达法,作品的主旨意境,作者的社会背景等等。形式标记属于风格的基本实现手段,非形式标记属于较高层次,两者相辅相成,要准确认识文章的风格,必须要从形式标记上升到非形式标记。

萧红出身名门却得不到来自父母的爱,这段灰色的童年影响了她的一生以及创作。然而萧红并非被仇恨所缚,因为她内心深处依然有“温暖”与“爱”,这祖父教她知道的温暖和爱使她怀着永久的憧憬和追求。《永远的憧憬与追求》诉说了她如何在祖父的关怀和抚育下度过寂寞的时代,文风冷静而沉稳,风格深厚悲凉,尽管她是在“可疑的、阴冷的家庭中长大起来的,被侮辱与损害的恶境中孤零零地挣扎过来的”,但行文却朴实细腻,低沉忧郁,自然凝重,从容地讲述幼年父亲对自己的无视和伤害,嘲讽人性中的冷漠与狭隘,也表现出萧红不向命运低头,与苦难抗争,坚强不息的高尚品质。

2奈达功能对等理论与散文翻译风格的实现

散文的翻译有两个重要的特点。首先,散文的翻译带有主体性、创造性,艺术性。要有恰当的翻译标准才能把原文翻译的贴切。翻译家茅盾认为“这样的翻译,自然不是单纯技术性的语言外形的变易,而是要求译者通过原作的语言外形,深刻地体会了原作的艺术创造的过程,把握住原作的精神,在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体验中找到最合适印证,然后运用适合于原作风格的文学语言,把原作的内容与形式正确无误地再现出来。”其次,散文翻译还具有文化依附性的特点。在翻译中怎样把原语文化恰当的传递给译语读者也是需要仔细斟酌的。当然,散文的翻译也要忠实于原作,译者的创造性受到原文的限制,并不是任意发挥。

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对于散文的翻译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认为“翻译就是在译语中再造出首先在意义上,其次在风格上与源语信息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信息。”“最切近”要求译文达到忠实,“最自然”要求译文必须符合译语文化的表达方式,不带翻译腔。而且,不但要在内容上对等,还要在风格上也达到对等。因此,功能对等理论打破了传统的直译意译之争,把读者引入到了评价标准当中,以读者反应的对等为焦点,突破了原来评价标准中原语译语关系的两点论。因此,“功能对等”理论要求译文要达到准确和通顺。

此外,奈达还提出,翻译实践中,译者应关心信息能否等量传递,只有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等量的信息时,才能使译语接受者和译语信息之间的关系与源语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基本相同。所以,译者要通过改变信息的表达长度与宽度来达到信息对等。

现以刘士聪先生翻译的萧红《永远的憧憬和追求》为例,说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对散文翻译的指导作用。

例1: 父亲常常为着贪婪而失掉了人性。他对待仆人,对待自己的儿女,以及对待我的祖父都是同样的吝啬而疏远,甚至于无情。

译文: Father was very avaricious , almost to the point of inhumanity. He was miserly, cold or heartless to his servants , his children and even his own father.

首先,从词汇方面看,原文语言朴素简洁,作者用吝啬,疏远和无情三个词表现了父亲为着贪婪而失掉了人性,而刘译也选取了简短、平易的词汇如:“miserly”、“cold”和“heartless”。再次,从篇章的句式结构上看,原文运用多个排比句,句式简短灵活,在译文中,译者遵循了原文的特点,也运用排比结构, 使句法明晰,表达到位,译文读起来朗朗上口。另外,从整体风格来看,萧红的原文句式对称,风格冷静沉稳,从容地讲述幼年父亲对自己及家人的冷漠和无情,嘲讽人性中的贪婪和狭隘。刘译的遣词造句简练,基本保持了原文朴素沉稳的文风,以贴切地道的艺术语言准确传达出了原文的神韵与意境,基本符合奈达所说的“译文与原文传达了同样的信息或者说具有同样的内容,译文受众与原文受众达到了同样的理解”的目的。

例2: 原文:父亲打了我的时候,我就在祖父的房里,一直面向着窗子,从黄昏到深夜―――窗外的白雪,好像白棉花一样的飘着;而暖炉上水壶的盖子,则像伴奏的乐器似的振动着。

刘译:When Father beat me, I would go to grandpa′s room and stood by the window from evening till late into the night, watching the cotton white snow falling, while the lid of the kettle over the stove clinked like amusical instrument playing accompaniment.

原文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窗外的白雪比作白棉花,将暖炉上水壶的盖子比作伴奏的乐器,用明喻的方式衬托了祖父房间的温暖。译者在处理时,根据译入语的特点,分别作了相应调整,使语言自然流畅。奈达的翻译理论认为译者要通过改变信息的表达长度与宽度来达到信息对等,刘译对这句话的译法使读者读起来通顺而易于理解,译文达到了忠实,自然的效果。

从风格上来看,萧红对“温暖”与“爱”怀着“永久的憧憬与追求”,这种期待与憧憬注定了萧红作品风格的悲凉。刘译使读者看到了一位虽然身世悲凉,但却坚强,从容,勇敢,执着的女性形象,敢于追求“温暖”和“爱”。刘士聪先生的这种译法保持了原文的风格,能够让读者体会到虽然作者身世悲凉却积极乐观,向往幸福生活。

例3:原文:“快快长吧!长大就好了。”

译文:"Grow quickly, my child. When you are grown, things will be better. "

原文是作者的祖父安慰鼓励作者的话,也是作者始终不渝地对爱进行追求的源泉。刘士聪先生在翻译“长大就好了”的时候并没有将此句译成“You will be all right after you’ve grown up”,译成了“When you are grown, things will be better”,通过译文主语由人到物的变换,突出了当时作者所处的恶劣生存环境,使读者感受到了其命运的不幸,保持了原文悲凉的风格。

3小结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在刘士聪先生翻译的萧红《永远的憧憬和追求》这篇散文中起到了有效的指导作用,它以读者对译文的反映为标准, 对再现原文的风格和意韵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更高层次上达到了译文的忠实通顺。

参考文献:

[1]Nida, E & Taber, C.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 M ].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2]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3]张军平.散文风格的可知性探微-《永远的憧憬和追求》翻译风格赏析[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7,(8):75-77.

[4]刘炳善.英国散文选[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5]孙慧莉.试论散文翻译的风格对等[J].人文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