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跑”不动了的邵逸夫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跑”不动了的邵逸夫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文化自由与“娱乐至死”:被TVB改变的内地娱乐史

从《上海滩》到《火凤凰》、《京华》、《万水千山总是情》;从刘德华、郭富城等“四大天王”到赵雅芝、张曼玉等“香港小姐”……TVB简史即是香港的娱乐史。这个王国有力地侵入我们的生活,濡染着我们的文化,带给几代人经典记忆。

慧眼独具的邵逸夫于1971年在TVB开设了首期无线艺员训练班,挖掘培养有演艺天分的普通人,一举成功。在华人娱乐圈内绝对是呼风唤雨的周润发、周星驰、梁朝伟、刘德华、郭富城、刘嘉玲、黄日华等顶尖巨星都是出自该训练班的得意学生。堪称“香港娱乐圈的黄埔军校”。

1973年的香港经济遭遇了一次重大波动,在石油危机冲击下,股票市场大泻。陷入困境的香港开始推行经济多元化方针,由工业城市向娱乐消费转型,电影公司与电视台的崛起,使香港娱乐业突飞猛进。

香港小姐早年只是社会贤达品评花色的一项趣味活动,与娱乐圈没有必然联系。直到1973年无线电视台承办,邵逸夫娴熟运用其社会影响与媒体经验,又搭上了香港经济起飞、市民娱乐需求抬头的顺风车,遂运作得影响力大增。港姐三甲一贯获TVB力捧,大多成为TVB当家花旦,如赵雅芝、翁美玲、郭蔼明等,最杰出代表张曼玉则凭借TVB起步在影坛获得更好的提升。

“香港小姐”的诞生对于娱乐商业经济的发展和女性社会处境的改善都有积极作用。刚中学毕业的赵雅芝正是因此场比赛踏入演艺圈。70年代最风光的港姐,当然数豪门少奶朱玲玲。但不要忘记钟楚红是1979年落选港姐,那年冠军郑文雅是健美女神,香港金像奖杯就是以她为模特的。

1988年,邵逸夫将无线电视城由香港广播道搬至清水湾,TVB迎来了战事不断的90年代。邵逸夫以独到眼光点名力捧“黎明、郭富城、张学友、刘德华”为四大天王,结果四人在乐坛火速成长为香港乃至华人娱乐圈呼风唤雨的四巨星,这一称呼更是延用至今。

之后,邵逸夫的港剧,从香港潮到了内地。“感情的事情不能够勉强”、“做人嘛,最要紧就是开心”等港剧对白被内地年轻人挂在嘴边,传达着对于全新的话语体系的好奇和对开放生活的向往。

90年代到21世纪初的TVB模式可谓对大陆的电视传播影响至深,无论是明星包装模式抑或“去掉意识形态符号,好看好玩为主”的电视剧制作思路,都被大陆电视台沿用至今,至于周润发、刘德华等巨星参演的作品可谓影响内地几代人。

邵氏陨落记录:失去创造力的老戏院就是香港的比喻

1999年对于邵逸夫来讲,有些不同,这一年,《还珠格格》和《雍正王朝》在对手“亚洲台”播出后备受追捧,邵逸夫明显感到另一个潜在对手――内地影视业。

回归后,内地经济持续发展,香港经济却麻烦不断。内地观众狂热追港剧的时代正在淡去,“港式生活”已经和丝袜奶茶与菠萝油一样失去了新鲜感。过去“万人空巷看神雕”的情况已很难被复制――就连不同版本“神雕”中的演员们也陆续离开了TVB――古天乐进军内地成为“男神”,黄日华隐居香港,接近半退休状态,而新晋小生也越发青黄不接。

面对内地力量的冲击,TVB为顺应现实做出了改变,例如加强节目限制和审查。就连电视剧具体的场景拍摄也较之以前有更为严格的要求。

邵逸夫时期所形成的自由宽松的氛围正在消失,一同失去的还有观众。2003年TVB开始裁员,2005年到2009年期间营业额从41.76亿港元降至39.83亿港元,纯利润更是从平均每年10亿港元退至约9亿港元,且至今尚未见复苏迹象。

邵逸夫曾经用女士挑选高跟鞋比喻自己的经营之道,粗跟与细跟、美与丑取决于是否“合乎时宜”。

2007年10月是邵逸夫百岁生日。正是从这时起,易主的声音开始在无线内外疯传,与之相伴的,还有无线长期严苛对待员工的消息。

2010年,TVB迎来最糟糕的一年。首先是总经理陈志云涉嫌贪污,让电视王国蒙羞,此外,TVB与香港五大唱片公司的版权之争愈演愈烈,并遭到联合封杀。

“邵氏帝国”有些“跑”不动了。

邵氏的困局,其实正是香港流行文化的困局

近日,曾志伟监制的动作电影《光辉岁月》在北京举行会时,曾志伟表示:“香港动作片是几代人的记忆,是几代香港电影人铸造了这样一段光辉岁月。现在香港动作片没落了,但是英雄们还在。这些主演都是一个时代的功夫巨星,这一次可以说是英雄聚首,再战江湖。”曾志伟的说法似乎只是他的一厢情愿,因为他以及他的同代人一次次尝试早已证明了失败的事实。

论女性风华,“香港小姐”大势已去,论男性魅力,“香港先生”更是溃不成军。虽说类似选举不过是商业行为,但“香港”既为品牌,又是文化符号,难道身在其中的香港男人女人真已到了既不知如何前进,亦不知有无退路的地步?

持以上观点的林奕华说:“香港现在之所以相对暗淡,最大一个问题就是充满了聪明人,但是看不见有智慧的人。有智慧的意思是,不会把大家表面都认同的价值当成是人生的终极追求。”

“香港人都想做韦小宝,”林奕华指出,“机会主义绝对是香港精神,就是哪里有机会就到哪里去。”聪明人太多,聪明的艺人也太多。

香港电影面临着两个变化,第一是人才流走了,成龙、李连杰、周润发为首的几张大牌全部去了好莱坞,而近十年几乎没有有分量的新人出现,青黄不接已是不争的事实;第二是审核制度强化了,这对追求自由的港影来说打击是直接的。

数数香港最卖座的演员,成龙、周星驰、刘德华……几十年了,还是“老一辈”在唱主角,新一辈演员中,谢霆锋、吴彦祖、张柏芝等人还没有完全接过前辈的大旗,却又蹦出来一“艳照门”横加打击。

其实在1987年的时候,邵氏电影已经停产。这预示着,随着市场的变化,资金问题开始出现。2004年,陈嘉上发出了“救亡”口号:“起来,演员同志们,香港电影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而香港则面临着十年发展的几乎停滞:相比周边的韩国、台湾、东南亚、甚至深圳来说是在走下坡路的,这样一来,本来在文化积淀方面就有所欠缺的香港在资金和地区影响力方面都失去了优势,整个港区包括电影行业在内的衰落自然不可避免。

香港不再是中国未来的路标,反而倒像是一个装饰品

影视的衰落只是一个方面,却最被人提及。

香港明显失去了曾经有过的文化领导力量。由文化明星的陨落与不同领域出现严重断层,失去生命和创造力的老戏院就是香港的比喻。

如今,那个具有混血气质的香港也已经逐渐地处于异化与同化的边缘,曾经的鲜活已日渐呆滞。式微的香港文化已经全然无法抵抗来自内地文化的冲击。

拯救香港,被很多文化人提出来。

婴儿潮的一代香港人已到耳顺之年,他们曾经历了香港由上升到辉煌再到陨落的整个历程,而今,他们已经老了。写出《我这一代香港人》的陈冠中,长期定居北京。“香港和北京的城市形态越来越接近了,人的状态也越来越相似,尤其是年轻人,几乎没什么分别。”陈冠中说。

“香港和广州,已经被上海及北京抛离,我很失望。”――这是2013年香港书展年度作家陈冠中的一番讲话,但同时他也寄予希望,“如果广州和香港能组成粤港共同体,我相信粤语区文化会再起来。”

许知远说,香港不再是中国未来的路标,反而倒像是一个装饰品。

有人指出:“金融危机下,香港的金融业难以幸免。而上海金融业的崛起,有取代香港之势。香港赖以生存的航运业,也在内地港口的生机勃勃和日益开放之下,日薄西山。中央政府放开大陆居民自由行,刺激香港旅游业,算是一剂强心针,否则,香港将一片萧条。”

这种新关系,导致了大陆与香港间的新摩擦。冲突本身,也是香港没落的一种展现。

陈冠中说:“我相信香港不会像扬州、威尼斯般,由区域枢纽都会一落千丈只剩下旅游。不过看到英美一些工业城市一衰落就是几十年,也有可能香港转型需要漫长的一段时间。”

梁文道也有类似的观点:“其实恰恰是流行文化的霸权衰落了,TVB不像那么强势,再也不是所有人都等着看它的电视剧了,大家才因此多了很多选择,开始注意到香港其实还有别的很多东西。其实香港向来都有流行文化以外的东西,只不过那些东西大陆从来没注意到,今天当然也没注意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