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综合思维:历史与社会材料分析题解题能力培育的核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综合思维:历史与社会材料分析题解题能力培育的核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综合思维中的分析是综合的分析,以综合为认识的起点,并以综合作为认识的归属,是“综合-综合分析-新的综合”的思维逻辑。材料分析题解题过程的综合认识是指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及相关联系;综合分析是依据材料中的设问对有效信息进行的综合分析;新的综合认识是基于综合认识基础上的对材料及设问的整体把握。在提高学生材料分析题解题能力的过程中培育综合思维;反之,通过学生综合思维培育,能有效帮助学生提高材料分析题解题能力,两者是价值诉求是双向的、共赢的。

【关键词】综合思维 历史社会 材料分析题 解题能力

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韩震教授指出:“历史与社会把强调时间逻辑的历史与以空间逻辑为主的地理综合起来,这是在分析思维的基础上进行新的综合思维的重建。”作为一种思维方式,综合思维是把某一事物的某些要素分离出来,组接到另一事物或事物的某些要素上的创造性、创新性思维的过程。综合思维中的分析是综合的分析,以综合为认识的起点,并以综合作为认识的归属,是“综合-综合分析-新的综合”的思维逻辑。

学生在解答历史与社会材料分析题时存在许多问题,能力普遍较弱,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缺乏解决材料分析题的综合思维。其一,缺乏材料关联的单独认识。学生浏览材料是单独阅读,对材料缺乏关联形成一个综合认识。其二,偏离主题要义的单一分析。学生分析多个材料并将之转化为综合分析时,缺乏技巧,解决问题辞不达意。其三,囿于问题解决的单向思维。基于材料的隐性信息,或是显性信息和隐性信息结合解读,往往受困。因为学生习惯于用单向思维来解决问题,这是提高材料分析题解题能力的最大困难。

一、解读综合思维:综合认识―综合分析―新综合认识

综合认识是形成综合思维中各要素的第一要素,就历史与社会材料分析题而言,即能对材料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的整理,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若材料是两个及以上,不管材料出自何处,其考查的内容都在我们所学的知识中有所体现,是课本知识的补充和延伸。可以在每个材料进行单独认识的基础上,对有效信息进行归类、整理,形成相关联系,使之成为对所有材料的综合认识。如下述材料分析题:

案例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文字记录来看,从三国时期大陆已经对台湾有了初步的涉足和记载,从隋唐开始有汉人移居台湾,16世纪以后台湾先后被荷兰、日本所侵占,1945年10月25日台湾及澎湖列岛等岛屿重入中国版图。

材料二:2013年8月,两岸直航航班已经增加到每周670个航班,大陆货运航点由6个增加到9个,货运航班增加到每周68班。还有不定期的航班,如春节包机、季节性包机、临时性包机等,这类包机每年大约1600多班,使两岸往来更加便利。

材料三:海协会、海基会于2013年6月21日成功签署《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此一协议对深化两岸关系发展深具意义。可却视为洪水猛兽,指责服务贸易协议签署是密室交易、黑箱作业……协议是极为冒进的作为,台不停地与大陆签订协议,将台经济锁入大陆,纳入“一中市场”,对台维持现状的能力势必造成极严重威胁,让台湾被大陆终极统一。

(1)从材料一和二中,我们捕捉到哪些信息?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为了两岸美好的明天,我们应该付出哪些努力?

1.综合认识――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及相关联系

第一步:有效信息收集。收集出三则材料中有效信息的几个关键词台湾、大陆、两岸、反对等。第二步:有效信息整理。材料一指的历史由来;材料二指两岸经济文化交流不断增强;材料三指台湾反对两岸关系正常发展等。第三步:有效信息联系。将材料和学过的知识相联系,并引导学生分析材料中和两岸经济文化相关联的内容。理出学过的知识: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的领土,国家统一是历史必然趋势;在统一的趋势下促进了两岸经济文化交流;阻挠统一的势力依然存在,海内外中华儿女仍需共同努力。通过材料和课本知识相关联,学生们很快形成了对材料的综合认识。

2.综合分析――依据设问对有效信息进行综合分析

诚然,材料分析题中的设问给我们几方面的提示,一是回答的依据,如据材料回答,据所学知识回答,或者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还有材料和所学知识都没有涉及的如认识、启示等。如上述题中要求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但实际上,很多学生不注意审题,往往不看清题目也不看材料,就依据课本上的内容回答,结果是南辕北辙。二是材料中包含的关键词,就像问答题中的关键词,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影响等等,上述题中“台湾、大陆、两岸、反对”等词语就是要回答的关键词。三是注意审题,注意设问的每一重要信息,就能找到材料和设问间的关系。因此非常容易理解设问中“哪些信息”、“两岸美好的明天”和“我们应该付出哪些努力”是因果关系。因此,只要引导学生在材料和课本中找出“哪些共同的信息”、“两岸美好的明天”和“我们应该付出哪些努力”的相关信息就完成对上述材料的综合分析了。

3.新综合认识――基于综合认识基础上的整体把握

最后一个环节就是在综合认识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完成新的综合认识了――完成对材料分析题的解答。解答要点:(1)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大力加强两岸经济文化的往来,获取两岸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不断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2)要努力使台湾当局彻底放弃“”,杜绝和其他分裂祖国的敌对势力往来;大力加强经济、文化和国防建设,争取获得世界其他爱好和平国家的支持;弘扬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作为中学生,要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立场,并大力加强宣传,认真履行维护祖国独立统一的义务等。

二、培育综合思维:提高材料分析题解题能力的三个环节

综合思维的形成对提高历史与社会材料分析题解题能力至关重要,同时提高材料分析题解题能力又能培育学生综合思维的形成。既然综合思维的形成离不开“综合认识―综合分析―新综合认识”的思维逻辑过程,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培育综合思维?下面再结合一例简要论述。

案例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央电视台纪录片《水问》披露了触目惊心的水污染状况:广州珠江的部分河段近年来每天出现被称为“黑龙”的大面积黑色污染带,并伴有臭味;浙江绍兴古运河东湖段水葫芦大面积爆发,江面被堵塞,水质变黑发臭,严重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和生产……

中国气象局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全国平均雾霾天数为52年来之最,安徽、湖南、湖北、浙江、江苏等13地均创下“历史纪录”。

材料二:“用电空中取,用水天上来,用热地下寻。”北京奥运场馆集中体现着节能环保意识。水立方、鸟巢被称为世界建筑史上的节能减耗典例。

杭州近日出台的《大气复合污染防治的实施方案》中,将控制机动车污染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其中包括了淘汰高污染机动车、提高油品质量、完善高污染车辆限行制度、加快发展清洁能源车辆、发展绿色交通等具体举措。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正面临哪些环境污染?结合材料谈谈其产生的原因及不良影响。

(2)材料二说明我国正采取哪些战略应对环境污染和能源危机?结合材料所学知识,我国为应对环境污染和能源危机正在采取哪些措施?

本题的解题过程也分三个环节:

环节一:寻找主题,点线相联

把材料中的各个有效信息串联起来是形成综合认识的根本,除了收集关键词这个点外,还在于找材料的主题,主题就是串联有效信息的线。上述例题,收集了其中的【关键词】污染、节能、环保、减耗等,寻找这些关键词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并不困难。找到关键词之后,接下来是寻找材料的主题。我们发现,关键词和主题是点与线的关系。点已经找到,找什么样的线要看点的大小、方向等内容。通过引导,学生就很容易分析出“污染”和“节能、环保、减耗”是反义词,“污染”是我们反对的,而“节能、环保、减耗”是我们提倡的。因此,学生就容易找到材料的主题,即:防止污染,提倡环保。

关键词和主线都找到了,即材料的有效信息确定后,在综合认识环节中,还需要把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和课本相关内容相联系。两则材料中的材料一和课本中环境污染制约地区经济发展,严重危害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有关;材料二和可持续发展、科教兴国战略以及节能减耗有关。

环节二:运用主题,综合分析

进入综合分析环节,我们的任务是在综合认识的基础上对设问进行剖析,针对上述题目可以运用如下综合分析流程:还原材料运用主题验证主题。

第一步,还原材料。将材料中的内容和课本原理以及课本中的示例进行比对,发现主题和材料二之间存在着严密的逻辑关系,并且和课本示例紧密联系,具有明显的相互关联关系。这就说明了主题和材料相吻合。

第二步,运用主题。在组织语言的过程中,可以运用主题,把材料中和主题紧密结合的语句剥离出来。如材料一中“大面积”、“堵塞”、“臭”、“毒”、“严重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和生产”、“雾霾”等词语和语句是和“防止污染”相关;材料二中“节能环保意识”、“节能减耗”、“清洁能源”等词语和语句和“提倡环保”相关。

第三步,验证主题。比对材料和课本知识之间的相关知识点,以及和课本示例之间的相似点;如果发现材料和课本知识点、课本示例之间的相似性不那么明显,或者和二者之间的一者有着明显的差异,此时我们就要考虑自己归纳的主题是否恰当,是否符合材料的主题要求。在这种情况下,要引导学生敢于重新对材料进行分析,重新对主题加以归纳,然后再次进行和课本知识点、示例进行比对,并最终找到与二者相吻合的主题。

环节三:彰显主题,综合认识

运用主题组织语言的过程就是梳理综合分析形成新的综合认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将主题回归到材料当中,从材料中间找到能够充分彰显主题的词语以及关键性的语句,并将这些词语和关键性的语句与主题完美组合,并最终形成答案。

对上述例题形成的解答即形成了对材料新的综合认识:(1)水体污染、大气污染。环境污染制约当地经济的发展,危害人民的身体健康;(2)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技兴国战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应对能源危机的具体举措:降低能耗,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发利用新能源。应对环境污染的具体举措:在制定发展目标当中,不只看经济增长,而要看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严格实行产业政策,特别是基础设施和企业的准入制度;加大对于环境污染的专项整治;严格执法,依法保护环境。

综上所述,历史与社会材料分析题既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我们一方面不要拘泥于课本,根据材料提取信息、分析信息、形成认识,依托于课本服务于材料,应是解答材料分析题必须遵循的一大原则。另一方面还要注意准确归纳材料主题,对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加工,最后圆满解答问题。在提高学生材料分析题解题能力的过程中培育综合思维;反之,通过对综合思维的培育,能有效帮助学生提高材料分析题的解题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

[2]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组织编写.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

[3]韩震,钱丽欣.历史与社会:重建综合思维――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 年版)热点问题访谈[J].人民教育,2012(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