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职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的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职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的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在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中,计算机专业课程是其中的重要内容。由于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校企合作开展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自由不对称性,进而导致了整体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不足,并且合作的可持续性也有待进一步的提高。该文对于高职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发展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22-0097-02

在当前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形势下,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社会对于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由于人才需求的增大,导致了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人才输送上存在着一定的供不应求的情况。在人才缺口中,人才的专业化发展,也体现在高端人才、电子商务人才、基础开发人才、操作型人才以及办公自动化人才等的缺失。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为高职院校相关专业的发展带来了强大的动力,并且有效地推进了校企合作的开展与实现。在高职院校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校企合作是重要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校企合作的模式,对于企业与学校二者存在的教育资源进行了充分的利用,并且将二者的教育优势进行了有效的发挥和融合,进而达到更好地提高人才水平的目的。校企合作模式的应用,其关键在于学校与企业的资源(师资力量、人力资源、设备资源、实训条件、品牌资源等)的合理共享,并且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计划和管理制度。

1 高职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的现状

第一,校企合作的动力不足。对于学校和企业来说,其二者的价值取向、社会定位都存在一定的不足,进而其合作的过程中存在着天然的合作阻力。合作的开展,需要二者的利益资源足够对策,进而实现良性的合作与互动。对于学校来说,现阶段大多数学校参与校企合作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由于学校其本身的师资力量、基础设施、文化环境等存在不足,弥补自身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能力是部分高校参与校企合作的关键。对于企业来说,人力成本一直处于不断增长的状态。在进行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企业可以获得大量的人力资源,并且无论是实习或者岗位实践、教师深入研究等,都会为企业带来一定的效益资源。但是,在进行二者合作的过程中,企业的工作设施、生活资源、培训资源、生产资源、办公资源等的消耗,也为企业带来了进一步的资源负担。二者价值方向、利益需求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进而导致了当前校企合作的动力不足。

第二,校企合作的广度不足。专业方面的限制,使得高职院校中计算机的实习岗位受到一定的限制。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相关职业岗位的分类逐渐细化,各种应用职业、主体职业以及相关职业的出现,为学生带来了很多新的选择。而从学校层面来讲,学校内部的计算机专业中也逐渐出现了软件开发、计算机应用、网络技术、动画设计、软件测试、平面设计等多种专业、不断细化的分工,对于当前岗位需求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和变化。对口专业的限制,导致了很多非对口专业的学生不能参与到岗位实习中,进而影响了学生的实习热情。与此同时,随着社会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加,很多岗位需求的缩减,也影响了校企合作的大范围开展。

第三,校企合作的持续能力不足。很多企业对于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上,不愿意投入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对学生进行培养,希望参与实习的学生尽快上岗,从而为自身创造足够的效益。随着技术的发展,学校的技术创新、整合与教育的实现,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过程,再加上现阶段计算机理论教学与实践中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和滞后性,导致了 学校的教学工作难以满足企业实际生产的岗位需求。学生在进入企业之后,企业需要花费另一部分成本,对学生进行培训,这就造成了企业不愿意与学校进行深入的合作。因此,这种合作方面的问题,也影响了校企合作的持续开展。

第四,校企合作的深度不足。对于计算机专业来说,其学生必须要从事与信息专业相关的岗位。对于相关信息企业来说,其内部的信息处理和工作流程中,难免会涉及到一些企业的技术、商业以及管理的机密内容。针对于这种保密需求来说,其校企合作的过程就会产生纵向发展的限制,对于一些涉及到企业机密的内容上,采取保留的选择,进而不利于学生专业能力的成长。与此同时,对于现代企业来说,大多数企业内部分工合作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完善、细致的体系,学生参与实习的过程中,其接触的内容相对片面,难以对实习需求中的全面性进行保证,其实习的效果往往会不尽如人意。另外,一部分学生由于缺乏足够的自律性,在参与企业实习的过程中,缺乏对企业内部资源的保护,造成了企业提高了防范意识,对合作的深度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2 高职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的发展策略

2.1 对学校与企业的利益关系进行合理的调整

构建一套合理的政策环境,是对学校与企业利益关系进行合理调整,提高校企合作动力的关键。政府相关部门要制定相应的政策管理发挥和激励制度,为校企合作创建良好的开展环境。对于一些经济发展水平较差的地区,政府政策的合理推行,更是保证校企合作的关键。在政府开展相关主导工作中,要对于产业结构进行合理调整,并且对学校的专业进行深入的优化,让学校的教学工作可以更好地与市场进行接轨。政府相关部门也要搭建良好的校企交流平台,并且通过积极开展产业对接等工作,在当地范围内,给与校企足够的合作机会。通过构建良好的校企合作平台与环境,让学校和企业更加相互了解,并且对二者合作中的障碍进行消除。例如,国家可以主导将高校与某软件园合作建成“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和“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建立的“群对群”合作模式改变过去学校专业与企业间“点对点”或“点面式”相对传统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发挥我校信息学科专业综合的优势,对学校集中力量建设高水平工程应用型学科专业群、提高办学效益具有良好借鉴意义。

2.2 通过分层合作来加深合作

计算机专业本身的专业对于学生所能从事的行业进行了限定,并且跨行就业的可能性十分低。对于企业来说,信息技术岗位经常会涉及到企业的内部商业秘密内容。而企业由于对商业秘密内容进行保留,从而导致了对学生的学习效果的影响。要想解决这一矛盾,就必须要采取分层合作的方式,提高双方合作过程中的信任,对于合作过程进行规范化管理,并且落实相关责任制度,进而 提高校企合作双方的深度。在进行校企合作中,学校可以对于合作过程进行分层安排。对于实习合作岗位,可以分为感受、培训以及实践三个不同层面的岗位。感受层面主要是给与学生对岗位内容、能力需求进行初步了解和体验的过程,通过参观和感受,对于企业的岗位需求有一个相对清晰的认识。在岗位培训层面,则要通过企业指导教师针对岗位的专业培训,提升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并进行培训后的考核。通过考核的学生,则可以与企业签订就业合同,进入实习期,即顶岗实践层面。这种分层模式中,对于企业来说,实际上市一种职工培训、招聘的责任活动,对于学校来说,也为学生提供了学习、锻炼、竞争和就业的机会,校企双方可以深化合作关系,实现双赢。

2.3 平衡校企需求

在进行校企合作的过程中,要对于学校和企业之间的需求进行合理的平衡,进而构建长效的平等机制,奠定平等互利的关系。只有保持双方需求的平衡,才能实现二者的长期合作发展。在进行需求平衡的过程中,要实现产业的对接与学校企业资源方面的对接。学校要转变自身思想,对自身的专业进行调整,结合市场需求来配合适应企业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并且重视企业提供的重要机会。企业则需要介入到学校的教学工作中,将一些实际生产中的项目资源与学校的教学资源进行对接,共同打造精品的专业与课程,进而更好地满足双方的利益需求。对于企业来说,学校也要给与企业一定的教育资源,并且让企业内部享受到学校方面所带来的便利。例如,自2012年起,高校师生应可以积极参加周边软件园主持的专题学术报告,学院内部多次组织跨学科专业教师和部分学生参加系列讲座活动,如“大数据实战”、“IT新技术”等报告让IT企业和高校教师可以深入的参与合作。二者的良好对接,可以更好地对二者的合作关系进行平衡,既为学校提供足够的人才实习机会,有可以让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水平得到合理的提升,这对于高职院校的发展和企业的发展来说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的。

2.4 更新校企合作的理念

在校企合作开展的过程中,要对于传统的就业理念进行改进,并且对校企合作中企业的范围进行拓展。对于一些经济水平发展欠佳的地区,缺乏大规模的IT企业,并且IT产业不具有一定的规模,而小企业对于专业人才的接收能力十分有限,并且处于企业费用相关的支出问题,也不愿意给予过多的学生实习机会。针对于此类问题,专业对口的思想就要进行改变和扭转,如果以传统对口的思路开展相关合作,就会增加学校的学生管理难度,提高校企合作的成本,这不利于校企合作的顺利开展。针对于当前校企合作的新形势,要加强校企双方的沟通,并且将校企合作的视角拓展到其他行业和企业当中,形成良好的合作机制。

总而言之,当前校企合作开展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自由不对称性,进而导致了整体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不足,并且合作的可持续性也有待进一步的提高。针对于校企合作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要采取针对性的解决对策,从对学校与企业的利益关系进行合理的调整、分层合作、平衡校企需求以及更新校企合作的理念的角度,对于当前校企合作中的障碍进行清除,进而更好地推进校企合作的开展,促进计算机行业的健康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更多、更优质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叶小明,朱雪梅.中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特征与实践策略[J].现代教育管理,2011(4).

[2] 余明辉,杨文龙.中高职教育计算机类专业设置衔接的思考[J].计算机教育,2012(24).

[3] 刘百峰.浅议如何提升计算机类专业的教育质量[J].现代交际,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