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空间不均衡性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空间不均衡性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我国文化产业处在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且呈现空间不均衡现状。文化产业产能的空间不均衡,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正相关,呈现东多西少;城乡文化产品消费不均衡,在经济不发达省份表现更为明显;一般文化消费品与高端文化消费品的空间分布不均衡,东部沿海省份人均高端文化产品丰富,而普适文化产品匮乏;现阶段各地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扶植力度和重视程度不一。文化产业产能与供给的空间分布不均衡主要符合我国产业等级分布的一般特征,是马斯洛需求理论的生动体现,主要由各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扶植力度差异和受重视程度差异所造成。

关键词: 文化产业;空间不均衡;ArcGIS

中图分类号:G11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217(2013)03-0115-05

一、引言

在2011年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在未来的5年中我国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文化产业定义为: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在我国,文化产业具体是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1]

文化产业生产技术的发展是由工业生产技术的进步直接推动,而文化产业消费需求的发展则是由工业大发展带来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而间接推动。文化产业是第三产业中的高梯度产业,具有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特征[2],即在形成初期依靠资本和专业知识技术推动,资本积累主要由内资承担,产出规模和就业吸收能力有限;在发展中期形成特色的知识技术和文化资源壁垒,资本积累中出现外资主力,产出规模大幅增加,但就业吸收能力有限;在成熟后期文化产业链条形成,为文化产业服务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上下游联系紧密,产出规模保持在高位水平,同时就业吸收能力显著加强[2,3]。

文化产业作为第三产业中的特殊类别,既具有一般第三产业对第二产业的资本和人力资源依附性,又具有“绿色产业”在土地、公共设施、自然环境等方面与第二产业的竞用性。同时,文化产业有强烈的地域文化特征,和地域文化资源依赖性,造成文化产业的空间布局特征和发展演变特征有别于一般产业。文化产业参与区域等级扩散的要素是文化产品生产技术和产业组织管理模式,而非产品本身。以上因素造成并解释了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空间不均衡性,同时也提供了文化产业在经济发展不均衡背景下最终实现文化全面繁荣可能性。

本文意在通过对近10年来各地文化产业发展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利用GIS(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方法对文化产业发展的空间不均衡性进行直观展示,并结合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相关数据分析文化发展的空间不均衡性成因,最终结合不同区域空间自身特征提出针对性的文化产业不均衡发展建议。

二、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概况

2008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约为1909亿元(本文所有产值数据和产值增速数据均以2009年价格水平为基期计算,另此章节数据来源自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5年内增加值上涨60%;2009年我国城镇文化事业单位共计吸收就业人口130万人,5年内增加吸收就业量6万人。将上述2个指标的增速在各产业间进行横向对比(图1),可以发现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速不仅低于第二产业及其所属的第三产业,同时也低于全部产业的平均增速;我国文化产业劳动就业吸收能力也显著低于其他产业水平。

同时,在第三产业内部对文化产业产出情况进行研究,发现较2008年第三产业增加值131340亿元而言,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其比重仅为1.46%,大幅低于餐饮、旅游、金融等行业的比重。通过图2可以发现2004年以来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显著,而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缓慢,文化产业增加值在第三产业增加值中的比重低微,且不断下降,说明现阶段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尚属初级阶段,产业规模有限。

从文化产业的投入角度看,2009年我国文化产业共实现全社会固定资本投资2383.4亿元,5年内较2005年全社会固定资本投资958.1亿元上升148.8%,较2003年全社会固定资本投资628.5亿元上升297.2%。由7年内各产业平均增速(见图3)可知,文化产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24.88%的平均增速远大于第三产业各子产业的平均增速,与第二产业固定资本投资增速相当,说明文化产业的产业梯度高级性和发展潜力已经开始为市场所重视,体现了文化产业初级阶段的资本积累形成过程。但从图4可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资本积累速度和总量水平仍有待大幅度提高,近年来文化产业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尚不足第三产业总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2%。

进一步从文化产业的外资引入状况进行分析(见图5),发现第三产业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占全部实际利用外资金额的比重由2004年的23.2%上升至2009年的42.8%,国外资本对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关注日益加强,而在第三产业内部文化产业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占第三产业该值的比重却由2004年的3.29%下降至2009年的0.83%,由此说明,现阶段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资本积累主要有国内资本承担,我国目前的文化产业发展态势尚无参与国际竞争潜力。

目前,我国的文化产业尚处在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产出总量有限,对就业的吸收能力有限;同时,由于我国居民收入水平尚低,尤其是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偏低,致使我国居民的文化产品需求能力不足;在此初级阶段,文化产业发展的原始资本积累主要由国内资本承担,国际资本主要集聚在金融、交通运输等高速发展的服务行业;目前政府、学界、企业已经开始重视文化产业的产业梯度高度性和发展潜力,产业发展资本正加速集聚。

三、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空间不均衡性现状

将上述各种指标放在省际和城际间对比分析,可以得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空间不均衡现状。本文所用大陆31个省市和288个地级市的相关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10》、《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0》和《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10》,数据地图采用ArcGIS软件制作,数据分类采用自然间断点分类方法。

首先,从各区域的文化产业供需关系角度分析,图8中文化产业增加值的空间差异性反映出了我国文化产业供给的空间不均衡现状,总体呈现东部沿海多,中部、东北部次之,西部最少的阶梯递减特征。从文化产品的需求角度并对这种现状加以解释,可以看出我国各地区的文娱消费基本与该地区的文化产业增加值成正比,即各地区文化产业供需水平平衡。但亦有少部分地区(如山西供给多消费少,辽宁供给少消费多)亦说明了我国文化产品消费的空间流动性。

图9中反映我国地区人均文娱消费支出基本与地区收入水平成正比,但也有如广东、湖南、甘肃等省份的负相关特例;从城乡人均文娱消费比来看,中西部省份的城乡人均文娱消费差别大,而东部沿海地区差别小。这一方面说明我国人均文娱消费水平基本与人均收入成正比,但存在一些扰动;另一方面说明在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区域,城乡之间文化产品消费平衡,而在经济发展水平低的省份,农村文化产品的需求能力远低于城镇水平。图10中的人均文化机构数可用以反映一区域内对各种文化产品的平均供给能力(视为普适文化产品供给能力),而人均影院数用以反映对高端文化产品的供给能力。

其次,从文化产业发展的人力资源支撑角度分析,图11中各省市的文化产业从业人数基本与该区域常住人口数量呈正比,即文化产业就业的空间不均衡性和我国常住人口空间不均衡性具有一致特征。

最后,以文化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指标分析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扶植力度和受重视程度的空间差异(见图12)。从城镇文化产业固定资产投资的绝对量来看,其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耦合程度并不高,说明各地区的重视程度不一,扶植力量不同;但总体呈现东中部地区城镇文化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高于西部地区,说明文化产业的原始积累与发展依旧是要以强大的社会经济背景为基础支撑。

综上,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的空间不均衡现状主要表现为:(1)文化产业产能的空间不均衡,其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正相关,呈现东多西少;(2)文化产业供需的局部不平衡,存在文化产品的净流出区域(供给大于需求)和净流入区域(需求大于供给);(3)城乡文化产品消费的不均衡,其在经济不发达省份表现的更为明显;(4)一般文化消费品与高端文化消费品的空间分布不均衡,在一些东部沿海省份人均高端文化产品丰富,而普适文化产品匮乏;(5)现阶段各地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扶植力度和重视程度不一。

四、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空间不均衡性成因分析

导致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空间不均衡性现状的成因大致如下:

首先,文化产业产能与供给的空间分布不均衡主要符合我国产业等级分布的一般特征。西部中部地区以第一产业为主,文化产业发展较为落后,东部地区第二三产业发达,文化产业产能相对较高[4,5]。在东部各区域中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第二、三产业更为发达,文化产业产能更加旺盛,这些省份是文化产品的净流出区。此外,中部的四川、山西、湖南、河南文化产业产出也较为突出,这是因为一方面这些区域的文化资源禀赋高,同时有一定的制造业基础,此外庞大的人口基数,使得文化需求总量大,这些省份的文化产品甚至可能出现净流入。

其次,我国文化产品需求的空间不均衡性是马斯洛需求理论的生动体现。在省际区域水平,国民生产总值与文娱消费支出成显著正相关性;从城乡区域视角,我国的城镇人均文化消费支出远远高于农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且这种城乡人均文化消费差距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不断加大。并且,由城乡贫富差距引致的马斯洛需求效应最终导致我国文化产品结构的空间分布不均衡性。在贫富差距较大的沿海地区,资本逐利性将文化产品推向高端化,却忽视了普通民众的普通文化产品需求。这种看似“不公平”现象有其存在的客观性即市场经济的调配机制,同时也伴生着抑制这种趋势的反向机制,即产业发展的“S”型曲线特征规律。

最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固定资产投资空间不均衡性主要是由各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扶植力度差异和受重视程度差异所造成[5]。此不均衡性成因为人为因素和客观区域经济环境制约,部分西部地区城镇文化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占第三产业比不足主要是因为经济基础薄弱(如贵州、新疆),以及对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品开发的重视程度不够(如重庆、广西),还有诸如四川灾区重建等因素。

五、思考与建议

基于前述分析,本文对于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现状和空间不均衡性现状有如下认识和理解:

一方面,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层面:目前我国的文化产业总体尚处在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产出总量有限,对就业的吸收能力有限;同时,由于我国居民收入水平尚低,尤其是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偏低,致使我国居民的文化产品需求能力不足;在此初级阶段,文化产业发展的原始资本积累主要由国内资本承担,国际资本主要集聚在金融、交通运输等高速发展的服务行业。

另一方面,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空间差异层面:当前这种发展状况是市场经济体制背景下马斯洛需求理论和产业发展诸多理论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生动体现,这种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虽然存在一些区域文化产品享有上的公平性缺失,但其既符合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环境,也符合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

这种文化产业发展的空间不均衡性差异造成了空间区位势差,这种区位势差本质是经济发展势差的体现,应该从经济不均衡发展角度理解,结合市场经济体制能够加强要素流动性和资本投资天生的逐利性来理解这种区域势差的必然性和对经济发展促进性。并且,也要增加对“均衡发展”的正确认识,同时,在各区域依据自身优势发展文化产业的前提下,产业发展的“S”型曲线一般规律和前文的描述性实证分析也为我国文化产业展开了一个发展差距逐渐缩小,区域文化各具特色、百家争鸣的蓬勃发展预期[5]。

最后,由于本文的重点在于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空间不均衡性进行判读和分析,因此,对于文化产业发展的不均衡性理论着墨粗浅,国内外相关研究也不丰沛,愿和其他学者在后续的研究中进一步在不均衡发展理论及实践方面加深探讨和推进。

参考文献:

[1]叶丽君,李琳.我国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与差异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9,(3):94-97.

[2]陈振强.从产业经济学角度看区域文化的发展[J].企业科技与发展,2002,(10):16-18.

[3]马海霞.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理论研究[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89-93.

[4]袁海.中国文化产业区域差异的空间计量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1,(2):65-72.

[5]张晓明.认识文化产业发展不平衡规律,科学制定文化产业发展战略[J].理论与当代,2006,(1):5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