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歌曲《吐鲁番的葡萄熟了》的创作特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歌曲《吐鲁番的葡萄熟了》旋律优美、风格浓郁、新颖别致,一经推出便广泛流传。文章从题材上和创作手法上论述曲子的创作特征。
关键词:创作特征;题材;创作手法
歌曲《吐鲁番的葡萄熟了》是施光南于改革开放初期创作的,是一首具有新疆风味的爱情歌曲。施光南是我国音乐史上一位不可多得的天才,他既掌握了西洋作曲知识,又熟悉我国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音乐,且善于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具有时代特征的艺术风格。作品题材广泛,创作音乐风格、领域的多样,音乐语言新鲜活泼,风格热情瑰丽,富有民族特点和生活气息。其作品充满了对祖国、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以及对重振民族精神的企盼。无论是在改革开放阶段,还是在建设祖国的繁荣时期,或是在中国迈向伟大复兴的今天,施光南的作品始终传达着中国人民走向未来的心声并不断唤起亿万人民的强烈共鸣,成为经久不衰的时代之歌。歌曲《吐鲁番的葡萄熟了》流传广泛、影响深远,被列为当今我国声乐教学和演唱的经典曲目之一。因此分析歌曲的创作特征为演唱具有现实的意义,使演唱者在演唱这首歌曲时,可以更好地驾驭该作品,体味其中那不朽的艺术魅力。
1 《吐鲁番的葡萄熟了》的创作特征
歌曲《吐鲁番的葡萄熟了》以第三人称的形式含蓄的表达某一真实故事中姑娘等待思念远方情人的炽热情感。该曲采用二部式曲式,全曲贯穿着维吾尔族手鼓的典型节奏与级迸回返式的旋律进行,风格浓郁、新颖别致,仿佛就把人们带到了吐鲁番。一经推出便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这首曲子之所以广为流传与其创作特征有着必然联系。
1.1 从题材上看
《吐鲁番的葡萄熟了》是一首将爱情和时代两种题材相容,带有浓厚理想主义色彩的抒情歌曲。歌曲紧紧围绕人民的真实生活和真切情感,巧妙地运用了暗喻和陪衬的方式,把主人公对情人、把对祖国、对生活的爱融合在一起。歌词处处有意,句句含情,刻画出阿娜尔罕对克里木纯真、炽热的爱情。唱出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希望和憧憬。
1.2 从创作手法上看
旋律上,音乐采用新疆伊犁地区民歌《杜丹汗》的主题音调作为创作素材,优美的旋律如同“长长的蔓儿在心头缠绕”,淋漓尽致的表达姑娘对远别的恋人的思念之情。具体如下,主题:
施光南根据以及进返式的上、下摸进行变化的手法发展而成。因此其主题音调鲜明,风格突出,表现克里木和阿娜尔汗对爱情的向往和憧憬。该主题由两个乐句构成,第一句的八小节是由四个短句一步步向上变化摸进而成,将情绪从叙述推向了表情;第二句是一气呵成的长句,“果园的姑娘??”一句,开始由小调转为大调,与第一句在调式上形成大调式与小调式的对比。这个乐句中单位结构音程do―――xi之间大六度,是整个主题中单位结构音程跨度最大的乐句,构成了主题的高潮。“精心培育??”一句又转回小调式。主题结束在主要调性的主音上,表现了阿娜尔汗在精心培育小苗的同时也在悉心呵护着与克里木的爱情。
曲中
作曲家找到了歌曲所要表达的人的心理状态和外化了的自然物形态的一致性,以及二者与旋律形态的契合点,并将真挚的感情、准确的形象与优美的旋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1]把葡萄藤相互缠绕的自然形态表现的淋漓尽致。可见施光南并没有简单地摹仿新疆民歌的音调,而经过吸收溶汇之后,再用自己的音乐语言表达出来,比纯粹的新疆民歌多了一种深沉和缠绵的感人气质。施光南曾说过:“吸收和运用民间音乐的养料,在创作中应该追求‘神似’而不是‘形似’。要大量深入认真地学习民间音乐,吸收传统的精华,化为自己的血肉,把民间音乐的神韵融化在自己的精神里。”[2]
旋律节奏上,曲子前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