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关于管理的本质的几点思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关于管理的本质的几点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477-01

什么是管理?管理是通过协调其他人的活动到达与别人一起或者通过别人实现组织目标的目的。

在现代社会,一般人对管理的价值已无所怀疑。但是有关管理的概念却由于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而有所不同。大致有以下两种代表性的观点:

(1) 将管理视为处理人与事的艺术

管理是要以有效的方法达到期望的具体成果。这在实践上必然要求设计一种行得通的解决办法,这时,艺术就是达到某种所需要的具体结果的“诀窍”。因此巴纳德(C.I.BARNARD)认为管理应该是一种行为的知识,即运用实际技巧的艺术。这种艺术在医学、工程、音乐或管理等方面,都是人类所追求的最富有创造性的一种因素。那些单纯在行医中依靠书本来诊断,在工程中单纯依靠公式来设计,或试图依靠背诵原理来从事实际管理的人,几乎会忽视现实,而不可避免的导致失败。由于管理的对象是以“人”和“事” 为中心,而人是“万物之灵”(如果不过分的话),其思想、行为以及心理情绪,差异万千,几乎让人不可捉摸。而各种事物的形态种类及其各种变化,以及各种事物千丝万缕的关系和无数的排列组合,令人不可能观察一切,明白一切。所以管理难以运用固定不变的法则来应付千变万化的环境。因此,要激发组织成员的工作热情,汇集众人的才智,实现组织的共同目标,必须在管理实践中运用高超的艺术。

(2)将管理解释为一种工作程序,一种办事的方法

所有的管理职能均被视为工作的细化、简化,以及充分地利用人力物力而有效的实现目标的科学手段。可把管理职能划分为计划、组织、协调、指挥、监督等五个方面。其中,计划是指研究判断未来的发展趋势,确立企业的目标、行动方案、程序与各种规章制度。组织是指设置机构、确定各职能机构的作用、分工和职责、规定上下级之间的权力和责任等。协调是指将相对分散的行动与努力加以联系并使之相配合,促其趋于一致,结合为一个整体。指挥是指确保员工的活动符合目标要求的各种命令。监督是指将实际情况与目标、计划、标准相比较,并采取相应行动纠正偏差,以求目标的实现。

在《管理成就生活》的后记中弗雷德蒙德?马利克曾写道:“在本书中,我试图纠正一些传播甚广的管理误区或是错误的理论。这些东西能够顽固地生存下来的原因之一,就是我们在总体上缺乏对管理本质的清晰认识。”包括什么是管理,谁来管理,管理谁,如何实施,如何评估,种种问题都有待进一步论证。例如,对于管理究竟是一门艺术,还是一门科学?当很多人展开辩论的时候,是否有人考虑过它本身或许就是一个伪命题?如果说,管理既不是艺术,也不是科学,而是一个职业,这又会怎样?马利克就认为,把管理看作一项实践性职业是合适的。“管理与医生职业和工程师的职业相类似。重要的并不是理论正确与否,而是在实践上能否成功。”在马利克看来,管理跟其他职业一样,是应用和实践的结合缺一不可。就像我们聘请管理者不是让他们来进行准确的分析,而是要用管理的结果来衡量其工作。

假设马利克对“管理是一项职业”的理解是正确的,这就意味着,属于“职业”范畴的管理将在许多方面发生认识论的改变。一般而言,每项职业都包括了四个要素,即任务、工具、原则、职责,那么作为“职业”的管理也应当如此。所谓管理的任务就是要完成既定的目标,一切行动以绩效、结果为导向;管理的工具不妨理解为方法,像会议、报告、计划、任务控制、预算、绩效评估等都是管理实践中所需要用到的“手段”;管理的原则就是用来指导决策执行和管理实践的,它为专业化管理奠定了基础,也构成了管理效能的核心要素;管理的职责就是企业的使命感和价值观,简单地说,它是面对一项事业时所应该有的担当和责任……就这样,马利克擅长对管理的根本性问题发难,抓住一个错误的理论或观念进行质疑、批判、否定,并最终给出答案――什么答案,除了那个“管理是一项职业”外,马利克还说,管理成就生活。

管理是一种实践,这是每个人都同意的,管理之所以能被众多的没有学过管理的人运用自如,就在于起管理是一种可以学习的变通,管理是有风格的,管理是有个性的,管理是人与事的结合,只有变通才是真正的管理,彼得德鲁克的言论被众多的企业家拜读、实践,但是其本人却并没有什么管理经验表明,管理是一种行事方法,之所以他能把管理演化为学科,是因为管理的确有许多的可以后天学习的东西,因为许多变通是后天学来的,但是管理大师却少之又少的原因正是因为变通不够,当世界越来越专业化,越来越信息爆炸化的时代,每个人能接触到的东西也越来越专业化,一个人再也不可能通晓所有方面,而不能通晓很多的直接后果就是变通不够。于是会出现越来越多的行业职业经理人,他们只懂得行业能的甚至是某一小区域的某一行业的东西,所以隔行如隔山的现象越来越严重,甚至出现同一个行业里的同一个人在这个地方可以搞得很好,而到了另一个地方却束手无策的现象。

变通是解决问题时在保证不影响基本判断和决定的方向和前提下的变通,是一种对目前公司没有或者能力不足的一种变通,不是对一个有个性和创意的方案进行人人同意的表决和修改,所以说变通是是管理的本质。

管理的本质对所有企业都适用,甚至对行政管理以及非营利机构都适用,不管企业发展阶段、所处产业或者规模是否相同。管理涉及到所有人,如果不能回到管理的本质上去做管理行为的选择,就会导致我们无法评价管理行为的客观性,也就无法用一个明确的管理标准对待管理行为。20年来中国企业一直是付出最多、投入最大,很多人认为这是发展初期必须付出的,也有人认为这是市场化必须付出的,更有人认为我们要用20年抢回时间与发达国家赛跑。但是付出如此之多,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不了解管理的本质,做了很多无效的行为。

从管理的本质出发,不难发现中国企业管理存在着非常普遍的问题:

注重管人而非管事。大部分中国企业管理都在管理人,并不知道管理其实是管事而不是管人。所有规章制度都以如何制约人出发,而没有从如何做事出发,导致无法做事。

领导者的心态而非管理者的心态。观察中国的管理者,会发现大部分管理者比较关心企业的变化、方向和成长,但是作为管理者应该关心的绩效、稳定、问题解决等却没有得到重视。因此出现人人关心企业、人人没有贡献的局面。

在意个人的绩效而非组织的绩效。我们的大部分管理来自于个人能力的发挥,这本身没有什么错误;但是如果个人的发挥并没有带来组织绩效的倍数增长,我们就需要反思个人的发挥是否正确。在管理理论的演变中,首先需要发挥的是生产力的效率,之后是组织效率,最后才是个人的效率。换个角度说,就是组织效率需要服务于生产力的效率,个人的效率需要服务于组织的效率。如果只是强调个人的绩效发挥,没有关注到组织绩效的发挥,结果很可能是个人绩效的发挥是以牺牲组织绩效为代价的。

错误的管理逻辑。在很多人的管理逻辑里都是认为:向下管理,对上负责。这个逻辑是极其错误的,应该是向上管理,向下负责。我们一直以来的错误逻辑,导致了很多人不是有意识地配合上级的工作,也没有真正为下属的成长负起责任。结果是上司的绩效无法体现,下属的绩效也无法体现。

没有遵循管理的规律。管理有着自身的规律,但是大部分管理者并没有很好地去掌握管理的规律,反而只是停留在管理理论和管理概念当中。他们一方面用管理理论和管理概念来解释管理的实践,另一方面沿着自己的管理经验解决问题。所以,尽管现代管理学教育在中国开展了若干年,但因为没有对于管理规律的传授和分享,我们的管理习惯仍没有真正改变。我们倒不如在管理中只把握一个最为简单的规律:管理不谈对错,只是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中国企业只有摈弃了管理上的浮躁与短视,真正地认真审视自己,不断地在管理中学习,在学习中创新,管理才能更上台阶,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提升,才能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锦上添花,从而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健康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