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西戏剧发展中的三大差异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西戏剧发展中的三大差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比较中国与西欧的戏剧史,其发展轨迹和历程虽有共同之处,却也有许多不同点,其中三个方面的区别和差异尤其突出。

在繁荣时段的巨大差异

早在公元前六世纪至公元前四世纪,古希腊就已呈现出戏剧繁荣的黄金时代,涌现出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三大悲剧作家以及喜剧作家阿里斯托芬,产生了《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俄狄浦斯王》、《美狄亚》、《骑士》等一系列经典剧作。稍迟一点又出现了像米南德这样的著名喜剧作家。

然而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繁荣的是诗与散文。像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白朴等大剧作家要到元代(即公元十三世纪)才开始出现,与古希腊的三大悲剧作家相距约1800年左右。造成这个差距的最根本原因有两条。

首先,城市发展是戏剧发展的必要条件。不论古今中外,城市的发展决定了戏剧发展的水平。如果没有相应的城市环境和市民观众,戏剧是无法繁荣昌盛的。古希腊时代的戏剧辉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雅典城的繁荣。公元前六世纪中叶起,雅典工商业迅速发展,对外贸易逐步扩大,然而学校教育尚不发达,戏剧于是成了重要的教育工具。当时的统治者意识到戏剧艺术的教化作用和巨大威力,把原在农村、带有戏剧萌芽性质的酒神节庆典搬进雅典城,由国家主办,将宗教性质的活动与自由民的娱乐活动结合起来,成为规模更大的戏剧活动。到了伯里克利时代,雅典城更是大兴土木,在发展工商业的同时大力发展文化事业。由政府出面组织和管理戏剧的创作和演出,建造大型露天剧场,定期举行有奖的戏剧比赛,并给公民发放观看戏剧的津贴。这样,伴随着雅典城市经济的高度繁荣,文化事业特别是戏剧也随之蓬勃发展起来。

相比之下,当时中国的城市规模和繁盛程度远不如雅典,更没有那种轰动全城的戏剧演出活动,有的只是民间祭祀之用、带有歌舞之乐的巫,或是稍后带有调戏性质的优。虽然巫、优被视为中国戏剧发展的源头,但与古希腊的戏剧比起来,无论在成就、规模和影响力方面,都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其次,文体的变化也制约着中国戏剧的发展。戏剧的发展往往与诗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因为戏剧中不少台词或唱词皆以诗的语言出现,古代许多著名剧作家往往也都是诗人或词人。如埃斯库罗斯、阿里斯托芬、莎士比亚的许多剧作都以“诗剧”形式出现,中国许多剧作家,如关汉卿、马致远、白朴、汤显祖等同时也是著名的散曲家或诗人。可见两者关系之密切。

然而,古希腊戏剧在诗歌尚未进入格律化的时代就已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中国戏剧却是在诗歌进入格律化时代才随着散曲的兴盛逐步发展起来的。具体地说,中国元代的杂剧几乎是与散曲的兴盛同步,但散曲作为格律诗的一种,是在词之后发展起来的,而词又在律诗、绝句这些近代诗之后。所以,中国的戏剧实际上是在格律诗充分发展的基础上,经历了唐诗、宋词,到了元曲才得以发展的。从文体的演变上看,对于格律诗发展的漫长等待,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戏剧的发展,造成了中国戏剧的繁荣在时间上远落后于古希腊的遗憾现象。

在文艺思潮上所起作用的差异

中国和西欧的艺术、文学发展史上,都曾出现过许多文艺思潮或艺术流派。对西欧规模较大、影响重要的文艺思潮或艺术流派,如文艺复兴运动、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细加观察,就会发现它们不是从戏剧起源的,就是与戏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例如,文艺复兴运动是以复兴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为标志的,除雕塑与绘画以外,戏剧也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该运动虽发轫于意大利的文学、雕塑和绘画,但尾声却转移到英国的戏剧,出现了马洛、莎士比亚、琼森等一批剧作家,莎士比亚的戏剧也成为文艺复兴运动最后的辉煌。又如盛行于法国的古典主义流派,也是以高乃依、拉辛等人的戏剧作品为主要代表而德国莱辛因写了戏剧论文集《汉堡剧评》反对德国古典主义悲剧和矫揉造作的表演方法被视为“德国启蒙运动的宣言”。再如席卷西欧的浪漫主义文艺思潮,无论是德国的歌德还是法国的雨果,创作都涉及戏剧,雨果的话剧《欧那尼》,由于初演的巨大成功,被认为标志着浪漫主义的胜利。

再看中国的文艺思潮史,戏剧却没有如此重要的地位。除了在剧坛产生影响的以汤显祖为代表的“临川派”和以沈Z为代表的“吴江派”以外,中国戏剧史上从没有出现过引领时代潮流、影响其他文体的艺术流派或文艺思潮。这并不是说中国古代的文艺思潮不活跃,只是许多文艺思潮与艺术流派都与戏剧无关,至少关系不像西欧戏剧那样密切。

可见,西欧戏剧在文艺思潮或艺术流派方面往往能够引领潮流,影响到其他艺术门类,而中国戏剧却难有如此重大作用,在影响力方面远不如西欧戏剧。

在研究态度和认识上的差异

古希腊、古罗马时代的文学艺术,曾对西欧文艺产生过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受其影响的不仅是雕塑与绘画,自然也包括戏剧,以致一度到了“言必称希腊”的地步。而古希腊时代的文艺理论,对西欧以后的文艺理论也产生过极其深刻而重大的影响,像柏拉图的《文艺对话集》、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等,都成为西欧文艺理论宝库中的经典之作。

值得注意的是,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等文艺理论经典,名为“诗学”,其中却有大量的篇幅探讨戏剧,从结构、修辞到情节、人物性格和创作方法,多以戏剧为例加以援引。因此,无论从创作或理论研究两个方面来看,戏剧很早就作为西欧艺术史上的经典而备受推崇,具有十分崇高的地位。

在中国古代,一向有经学研究为上、文学为下的观念。无论是《四库全书》、《四库丛刊》或《四部备要》,都是按照经、史、子、集的顺序排列。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名气再大,《李太白集》、《杜工部集》、《韩昌黎集》、《柳河东集》仍都排在最后的“集部”。至于汤显祖的《临川集》,则排得更靠后。

就文学研究而言, 中国古代又有着诗、文研究为上,词、曲、小说、戏剧研究为下的观念。在二千多年的中国文学发展中,诗、文一直被视为正统文学而备受尊重。先秦诸子的经典中,如《论语》、《孟子》、《荀子》等都是只谈诗,就连文艺理论的经典著作,如《典论・论文》、《文赋》、《诗品》、《文心雕龙》等都只与诗、文相关,却与小说、戏剧无缘。在诗歌发展了一千多年以后的唐代才有了词,但即便是在词的鼎盛时期宋代,词仍只是被称为“诗余”;而词之后繁衍出的散曲,在元代颇为兴盛,也不过被称为“词余”,且当尉的文人地位十分低下,而恰是此时,缘于词曲发展的中国的戏剧却才日渐兴盛。中国戏剧地位之低已可想见,与西欧相比,可谓天壤之别。

直到20世纪初,在西方艺术史和文学观念的影响下,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开设了中国戏曲史的课程,鲁迅讲中国小说史,著《中国小说史略》,吴梅在北京大学开设词曲课程,著《词学通论》、《曲学通论》。至此,中国戏剧、小说、词曲的地位才有所提升,打破了中国千年以来诗、文研究为尊,小说、戏剧、词曲研究为下的不合理格局。

通过中国古代戏剧史与西欧古代戏剧史相比较,可以看到两者之间曾经存在的差异。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东西方文化的沟通,这种差异已在大大缩小。这也说明,中国的戏剧艺术,特别是由此派生出来的影视艺术正与世界接轨,快速成长,并将在今后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