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隈研吾自然建筑中艺术与技术融合的探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隈研吾自然建筑中艺术与技术融合的探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通过对隈研吾几个重要设计作品中艺术性与技术性融合的讨论,了解隈研吾的主要设计思想和他主张的自然建筑、负建筑的特点和优势,为今后园林建筑设计中营造自然式的建筑空间打下基础。

[关键词]隈研吾;负建筑;自然;艺术性;技术

中图分类号:TU-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5-242-02

在这个时代,钢筋混凝土是世界范围建筑的主题。沙子、砂石、水泥、钢筋这些组成钢筋混凝土的原材料遍地都是,这种任何地方都可以使用的材料和技术力量,让世界变得越来越单一。于是,多样的场所、多彩的自然,在单一的钢筋混凝土控制下遭到破坏。我们在失去自然的多样性时,几乎连连建筑的多样性都失去了,那种通过自然,与环境同行而产生的美好,已经很少在现在的建筑空间里被完整地表现出来了。

处在城市这种硬化的、冰冷的环境中,人们越来越需要一个可以亲近自然,让心灵得到休憩的空间。在这种需要下,自然的建筑显得越来越有必要性了。真正的自然的建筑,并不只是用自然材料建成的建筑,更不是在钢筋混凝土上贴一层自然材料的建筑,我们需要探寻人类真正的充实,通过建筑将材料、自然、生活串起,营造一种“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空间。在这个领域有一位大师,他为我们做出了杰出而完美的示范,他设计的建筑完美地将建筑的艺术性和技术性统一起来,给人内心真正的宁静和清新自然的气息。他,就是日本建筑师——隈研吾。文章通过介绍隈研吾设计作品,来探讨隈研吾是如何把自然式建筑的艺术性与技术性融合的。让我们跟随他的脚步,和自然同行。

一、隈研吾主要作品介绍

作品一、长城下的公社

如果一个古代中国文人或僧侣穿过时空隧道来到这片山谷,他一定会避开那几栋工业气息浓厚的建筑,走进隈研吾的竹屋,径直下到竹茶室,那正是焚香、冥想、静坐和对弈的绝佳空间,是面对长城和大山“相看两不厌”的处所。

隈研吾知道中国魏晋时期“竹林七贤”的故事,竹子所代表的气节,符合七贤士的价值观和生命哲学。竹子有干净笔挺的姿态和截然不同于冰冷的金属和陶瓷的温柔质感,它的美,在于和大地融为一体。

但是竹子是脆性的,这个缺陷使它无法单独被当做承重材料来使用。隈研吾向构造工程师田中捷夫说明了他的想法,田中捷夫告诉隈研吾一个叫做CFT(ConcreteFilledTube)的新建筑技术,就是把竹子当做混凝土框架往里面浇筑混凝土。通常做混凝土土柱时,先在外面围上框架,中间插上钢筋,再把粘稠的混凝土浇注其中,等它凝固之后再拆掉模板。但是CFT技术不需要框架,只需要往铁管里注入混凝土。CFT技术就好像人的身体一样,人的外部皮肤也能支撑身体,只是中间有骨支撑,这样,柱子就可以细而稳固。这样的尖端技术运用在竹子这种原始朴素的自然材料中,是件十分令人痛快的事情。

隈研吾有一次去印度尼西亚时,参观了当地一种叫做“长屋”的细长型高栏住宅,上下两层,上面那层铺着竹子,人们在那里生活起居,下面圈养家畜,人的排泄物可以成为家畜的饲料,土地、动物、人和谐相处,其乐融融。隈研吾觉得这种朴素的舒适也应尽快在城市实现,他和田中捷夫在东京经过反复试验,决定把直径15厘米左右的竹子,打通所有竹节,在里面插入两根5cm×5cm的竹子,再往里灌入混凝土,使竹子柱子开始拥有承重能力。这项实验成功。

接下来就遇到了柱子的耐久性问题。首先,竹子在什么季节砍伐最好?柱子里的糖分会随季节而变化,春天竹笋长出来之前糖分达到最高,在这个季节砍伐的话竹子很容易腐烂。入球以后的竹子糖分会降低,这时候砍伐的竹子才适合做建材。其次,砍下的竹子要进行热处理,如果不加热杀菌,竹子里的各种微生物会让竹子迅速腐烂。一般有两个方案,一是用水煮、叫做“去油法”;二是用火烤,叫做火烤法。这两种方法对于耐久性的效果差不多,但水煮法简单易行,成本也比火烤法低,所以隈研吾后来一直采用水煮法。这项实验也成功了。

长城附近是没有一点平地的山岳地区,要是常规作业的话,得用推土机把地面推平整再整出地基,然后建造房屋。但这样的问题就是建筑和周围环境的分离。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因地制宜”,长城的建造者当年就是这样依据地势蜿蜒高低,因势筑墙,既实用由环保。面对这片山岳的地形奇趣,隈研吾想尽可能不去动地基,而把竹屋直接放在陡峭的山体上,与高低起伏的地面吻合,隈研吾管这个叫做“长城样式”。

这样的建筑一开始也受到了阻力,施工的人坚持认为竹子这种柔软的材料盖不出结实的房子,隈研吾坚持,拿出了日本东京建成的竹之家照片对他们说;“在日本这样的小国家,这样美丽的竹屋都很普遍,在拥有高度文明和悠久竹文化历史的中国,应该更没有建造不出的理由吧!”施工方心动了,双方共同努力,也提出了一些改进意见,比如他们认为“去油法”并不完善,建议将竹子去油后,再用桐油浸泡,那样会更不沁水,更经久耐用。桐油浸过的竹子呈现了一种淡淡的茶色,更有一种韵味在。

在施工过程中,隈研吾还遇到一个问题就是竹子一经干燥就很容易破裂,非常麻烦。要是有不会开裂的竹子,就可以直接用来做梁柱了。他一直在对各种竹子的特性进行研究,最后发现南美有种瓜多竹,不仅不易破裂还肉厚、结实。它的内外皮结构相同,不会像其他竹子因为内外皮结构不同而在干燥的时候收缩度不同而破裂。隈研吾在东京对它做了承重强度测试,结果显示它的强度介于竹子和钢铁之间,是亚洲竹的两倍多。

经过不懈努力,长城下的竹屋以它最轻盈纤秀的姿态,呈现给世人。建筑外表做了玻璃和竹子两层格栅,以便控制视线和日照。隈研吾把屋檐加长(1.7m以上),以增强竹子的耐久性。有一部分支撑墙为双层玻璃,形成盒状,在里面填入羽毛,从而提高了隔热性。这是隈研吾在吃烤鸭时想烤鸭的羽毛都上哪去了,灵光一闪产生的用羽毛做隔热细部的创意。

二、总结

艺术妙运用竹子纤秀坚韧的特性,充分表现了竹子的温润质感T技术往竹子里浇灌混凝土,使竹子作为承重材料山地崎岖险峻的山形,因势而建,与自然环境很好地融合采收竹子、水煮去油、浸泡桐油的方法,同时加长屋檐,使竹子有更好的耐久性和竹子两层格栅,控制视线和日照。内部视线通透,明亮开敞,布局简洁韵味十足瓜多竹,解决了竹子干燥后易破裂的问题毛填充来做隔热细部安藤广重美术馆

隈研吾通过自己的建筑设计,体现了安藤广重的特点,他的建筑与建筑所服务的艺术家是紧密相连的。安藤广重是典型的日本浮世绘画师,他所特有的是那丝丝雨线般游离在自然与人工界限间模糊又纤细的东西。他的代表画作“大桥骤雨”中河面、雨丝和桥之间,并没有一条自然与人工的明晰界限。所以,隈研吾想到用后山的杉木建造出山林一般的建筑,杉木可以看成是雨线,细长而又柔弱,这样的建筑也会模糊掉自然与人工的界限,营造出暮霭般的气氛。

当人从外往里进入美术馆的时候,越往里越能感觉到空间的柔和性。这是隈研吾想要的空间效果,就像平时穿衣服,最外面的大衣质感比较粗糙,越往里的衣服质地越细腻柔和。隈研吾认为建筑和人的衣服一样,都是阻隔我们柔软肉身和自然环境的媒介。

所以,隈研吾设计了人的身体与周围环境间的三层关系。第一层,也就是最外面一层,是断面为3cm×6cm的方形杉木材料,间距12厘米;第二层,所有的杉木都包上了和纸;第三层,也就是最里面的一层,把所有的杉木都糊上了一层用来模糊内侧照明光线的和纸。和纸墙是以12cm为模数单位分割的,建筑内所以的尺寸基本都是12cm的基数,12cm的纤细节律,覆盖了全部建筑空间,所以会感到越来越柔和。

期间需要解决杉木的防火与防腐问题,他们的办法是,对杉木进行远红外线处理,去除内部导管的孔壁,使防腐剂、防火剂渗入。经过燃烧试验,得到了相当于难燃的效果。用这个办法木材不会在安装后因湿度和温度的变化而变形,因为去除了孔壁,方形杉木的应力得到释放,承载屋顶的质朴的纤细杉木几乎没有弯曲变形。

如何使杉木格栅轻盈地安在屋顶上,好像浮在上面一样?隈研吾采用了氟树脂钢板立铺,然后在钢板卷边上安装板状的杉木栅栏的方法。这种结构也考虑了防雨的问题,起连接作用的金属构件和屋顶之间保留了足够的空间,落叶不会堵住栅栏和屋顶间的空隙。

展室的墙壁是用和纸做的透光墙。这种可采光墙消除了核心的沉闷感,观察者不论在室内还是室外,都会感到光的存在。隈研吾还考虑了触觉的因素,采光墙是用本地产的鸟山和纸粘贴的,在背后粘了一层软性华伦纸提高强度。触摸起来非常有质感。

艺术杉木做建筑材料,有丝丝雨线般的感觉,与艺术家画作的气质相符合。行远红外线处理,解决了木材的防火、防腐、弯曲变形问题层次分明,有进深感越来越柔和使用不同的表面材料栅轻盈地安在屋顶上,好像一种浮在上面的感觉板立铺,然后在钢板卷边上安装板状的杉木栅栏。这种结构轻盈、防雨,也考虑了排布问题,落叶不会堵住栅栏和屋顶间的空隙壁可透光,解除了沉闷感;触摸起来质感较强壁是用和纸做的透光墙,采用本地产的鸟山和纸粘贴的,在背后粘了一层软性华伦纸提高强度。吾设计思想总结

“我们的欲望让我们把建筑物从周围环境中分割出来,我们忘记了建筑的本意是让我们容身,让我们居住地更舒服,而不是一味地将建筑当成物体,在其身上画满符号,直至将我们淹没。”

隈研吾提倡的是自然式的建筑,不仅仅是用自然的材料建造的建筑,更是与周围环境很好地统一起来的建筑。他曾在《负建筑》一书中说到:“我对建筑是一个独立体表示怀疑。”那种与周围环境息息相关的建筑、那种不再与周围环境相割裂的、非独立的建筑,正是他想要设计并建造的。

参考文献:

[1][日]隈研吾,负建筑[M].计丽屏,译,山东人民出版社.

[2][日]隈研吾.自然的建筑[M].陈菁,译,山东人民出版社.

[3][日]隈研吾.新建筑入门[M].范一琦,译,中信出版社.

[4][中]朱锷,消除设计的界限[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5][日]隈研吾,建筑都市设计事务所_国外建筑设计详图图集[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