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析隈研吾作品中建筑与环境的表达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析隈研吾作品中建筑与环境的表达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隈研吾(Kengo Kuma)是当今日本建筑界的领军人物,他所思考的不仅仅局限于建筑本身,而更侧重于建筑与人类、建筑与自然的关系,其作品在当代建筑界有着独特的个性和影响力。随着人们对人居环境的重视程度的提高,环境要素在建筑设计中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而隈研吾同样着眼于建筑与自然的交融,在当中寻觅建筑物与其所在地的丰富及牢固联系。本文试图通过对隈研吾几个不同阶段的代表作的分析,解读其对建筑与环境关系的理解,并且探寻其在设计创作中的表达方法。

关键词:

隈研吾 建筑 环境 自然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6-0093-02

一 关于隈研吾

自2000年开始,隈研吾这个名字渐渐为世界建筑界所熟识。他的作品从日本本土扩展到中国等其他国家,并多刊登于著名建筑杂志的封面。隈研吾1954年生于日本神奈川县,1979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工程学院,随后赴哥伦比亚大学进修,并于1年后在东京建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后又设立了隈研吾及其合伙人事务所。隈研吾作为日本新生代建筑师中突出的一员,能很好地解答中国建筑师关于传统与现代的困惑;

二 那些“消失”的建筑

(一)龟老山展望台

龟老山是日本爱媛县今治市大岛上的最高峰,原来的山顶在t望台建起来之前就被水平切掉了。在设计该观景台前,隈研吾意识到观景台自身所存在的矛盾――因为环境优美,所以要建观景台;建了观景台,环境就会遭受破坏,不管观景台的形态多么优美也改变不了这个事实。为了消除造型体与观景台的矛盾,龟老山展望台设计得看起来像是山谷中的一条狭长的裂缝。这是颠倒了我们的日常生活的观念,因为任何观测平台的特征就在于矗立于自然环境中。

(二)水/玻璃

水/玻璃的设计中采用除水面边缘的处理,让水流不着痕迹地溢出,使人仿佛置身于与热海连接的空间中。其地面被控制成平坦的水面,尽管水深仅15厘米,却因为有了贴深绿色花岗岩的水底,使水底的存在感在人的视线中消失了。

水/玻璃在平面设计中,客厅及其连接部分的设计启发则来源于日本传统能剧的能剧舞台,它借鉴了能剧舞台的空间感受,把规划的重点落到地面。因为只有保持来访者把注意力集中在地面,才能更好地控制其视点不会是俯瞰,若是俯瞰,便没有了与大海连成一片的空间感觉。

(三)马头町广重美术馆

马头盯广重美术馆是为了收藏安藤广重作品而建造的一所美术馆,里面收集了安腾氏4300多幅浮世绘画作。广重的浮世绘作品因其运用自然元素,对自然及其变化的视觉表现而闻名。隈研吾就是受此启发,在这个项目中试图将广重绘画的基本方式转换为建筑语言。

在广重美术馆的设计前期,受广重绘画特色的影响,即使用垂直的线条描绘雨,于是隈研吾以杉树百叶作为建筑与环境的媒介。这样,杉树既表现了广重绘画的多重性,又很好地与环境融合。(图1-图3)

(四)竹屋

“长城脚下的公社”是位于北京北部山区水关长城脚下的当代建筑博物馆。竹屋的设计主要是考虑到了土地结合的部分,在堪察了基地周遭环境后,隈研吾尝试将长城特有的就地构筑的方式运用到此设计中,他保留了坡地凹凸不平的地面,小心翼翼地将分段的细长平面依地面高低置放上去,形成一个完整的连续体。

整个房子结构上还是钢筋的,只有室内和卧室部分是混凝土实墙,墙面是大面积通透的落地玻璃。从屋外到屋里,甚至推拉的门窗和卫生间的脸盆,都尽可能使用竹子。竹屋的外部,由大片的竹墙围合。在门窗位置还设计了可推拉的竹墙。拉上竹门后,阳光会透过竹墙的空隙洒进屋内。竹屋内部空间也用了一些竹墙和竹柱来分割、联络或装点。(图4)

隈研吾认为,与土地结合是好建筑不可或缺的条件,而所谓的结合K不是将基地整平后再让建筑孤立其中,而是有美国建筑大师莱特(Frank Lloyd Wright)的作品那般“从土地里长出来”的感觉。

三 与环境相融建筑的构建方法分析

(一)材料的选取

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混凝土并不就是完美的。隈研吾的理论是将木材、泥砖、竹子、石板、纸等天然材料,结合水、光线和空气来创作建筑,隈研吾之所以使这个并不年轻的理念得以再生,离不开从小生活在木质小屋,简单朴素,通风良好的木屋居住经历所给他的感受。他将现代高科技和传统自然素材结合来阐释建筑的自然属性。而混凝土实际上是一种封闭感很强的材料,触觉上感受不到木板的温暖,视觉上没有木板的通透,这些都是它的缺陷。

所以笔者认为在构建选材方面应该认为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每个地方都应当采取适于应对当地特殊历史文化的设计风格,盖出只有这片土地上才应有的建筑。好的建筑应该是从场地里面生长出来的,这种生长并不单是指建筑的外部形态和场地的某种联系,而应该是“表里如一”的。由于对建筑地域性的尊重,每个建筑的设计伊始,都应该去走访现场,与当地的人们交流,通过实地勘察寻找灵感,从当地的材料中寻找启发。自然的建筑应当是接地气的建筑,从大地上生长出来的建筑,就像从农村里爬滚出来的孩子一样,看似朴实,实则丰富。在马头盯广重美术馆项目中,隈研吾考察现场的时候,发现当地盛产一种叫作八沟杉的杉木,所以他想创造一种像后山杉树林一样的建筑。在竹屋项目上,隈研吾同样选取了代表中国特色的竹子作为主要的建筑材料。这些做法能有效地让建筑融于身后的自然环境之中。

同样,在选材的时候需要有工匠精神,在马头町安腾广重美术馆项目中,隈研吾遇到了如何做出不会燃烧的木材的问题,几经辗转他找到了一个专门研究杉木耐火性的人,最终对杉木进行远红外处理才得以让杉木通过燃烧性能的检测。在长城脚下的竹屋项目中,为了避免竹子的开裂,隈研吾特地请教了一些有经验的植物学家,掌握了竹子成长到某一个时间适宜砍伐以及砍伐后经过加热工艺,能使它变得坚固的知识,最终,隈研吾通过学习竹子加固技术,建造出这一长城脚下的“竹子奇观”。

(二)地形的运用

隈研吾在日本泡沫经济爆破以后,来到了乡村进行自己的建筑实践。与当地优美的自然风光相连,隈研吾探索出自己与自然连接的建筑观并付诸于实践。首先在龟老山观景台这个项目,隈研吾把建筑的造型反转,在山顶挖出一道“缝隙”,把观景台“陷于”这道缝隙当中,路径由到暗明,由抑到扬,以楼梯和桥的设置,把观景的最高潮放置于山顶。这种反造型的做法,保护了山体的完整,连接了当地的景观,成为人们体验当地风景的绝佳场所。在龟老山观景台这个项目中,隈研吾放弃了纪念碑式的建筑,而选择自然的建筑。自然的建筑,是从特定的场所中生成的。观景台的建筑素材就是山,以山作为材料,与山顶打造U形框架,再覆土恢复原貌。于是,场所、表象与建筑设计融为~体,而龟老山这一场所,赋予观景台建筑隐藏的力量,突出的唯有辽阔的濑户内海与山景。

另外,水/玻璃在设计时也借鉴了能剧舞台和日向邸的设计原理,能剧舞台最为重要的斜行地面,倾斜设置的挂桥利用透视构图法的技术制造错觉,制造出纵深感。能剧演员保持与地面的联系,拖着脚步从挂桥出场。这时,观众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地面上。隈研吾的水/玻璃就是借鉴了能剧舞台的空间感受,把规划的重点落到地面,从而合理地利用了建筑物在海边这一特性,使得人们有位于大海中间感觉,有效地将建筑和周遭融为了一体。

(三)造型的设计

结合以上案例,我们不难发现,隈研吾在自己的建筑作品中,基本都会用一些“间隙”或者“栅格”来增加建筑与环境之间的互动,让人们能够在建筑内感受到外面的环境。2013年7月,上海喜马拉雅美术馆举办了一场名为“隙间”的展览,参展人正是隈研吾。在这次展览的说明中,隈研吾写到了自己对隙间的理解。他说这是他最重视的一点。如果物与物之间压得很紧密,挤在一起没有缝隙,就会让人觉得透不过气来,而且难以应对环境状态及方法的变化。有了隙间的存在,事物才能保持良好的通风透气,形成一种柔软又坚韧的感觉。隈研吾通过人被社会压榨着努力工作的状态,来说明隙间的意义所在。他希望建筑可以存在让人喘一口气的空间,能够在隙间的缝隙中自由变换。打破混凝土的死寂,让建筑展现出与人的身体相贴合的自然感。隙间可以令建筑变得自由。

最初使用“栅格”这个概念是在水/玻璃的项目当中,用栅格的屋顶把太阳光分割成细碎的粒子,使自然光能够能柔和的打到水面上。那是水平方条向的运用,达到对光的一种调节效果。在广重美术馆中,在墙面的处理上运用杉木条的栅格化排列的手法,既在寓意上达到跟安藤广重浮世绘绘画的艺术效果,又在垂直方向缔造了隐秘的光影效果。在其随后的建筑创作中,栅格被多次运用,达到调节光线,渗透内外,以及调节视线等效果。

同样从微观上来说,竹屋,一根根有距离的竹子依次排开,这种距离使整间屋子里充满阳光和新鲜的空气,在室内的人能感受到室外的微妙变化,这使得屋子里最要的房间――茶室,充满了自然气息。从宏观上来说,正是山顶的一道间隙,才使得龟老山观景台能隐藏在周围的环境里。正是隈研吾这种对空隙的巧妙运用,使得他的作品能更贴近自然。

结语

隈研吾以其特有的观念和不懈的精神,使他得以登上国际舞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建筑师们。在“负建筑”的理论中,隈研吾从哲学的角度探讨了建筑中表层与实体的分裂,从政治经济学角度分析了建筑地位及形式的变迁,从历史的角度总结了民主主义对混凝土建筑发展所起到的推进作用,从当代社会品牌营销虚拟世界的发展中思考了未来建筑的可能性。隈研吾执着于对建筑本质的思考,深入探讨了建筑每一个细部的意义和逻辑,批判辨析建筑与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用一个个在今天的我们看来简单幼稚的实验性建筑突破传统,创造了一个叉一个的奇迹,这一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同在我亚洲沃土中成长的我国建筑师,应该学习全世界优秀建筑师们的精神,早日实现被全世界所认可的中国特色建筑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