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让活动课成为创新能力的摇篮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让活动课成为创新能力的摇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数学活动课是指把数学教学的积极性概念作为具有一定结构的思维活动的形式和发展来理解的。它所关心的不是活动的结果,而是活动的过程。它要求我们让不同思维水平的儿童去研究不同水平的问题,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开发智力。数学活动课能让学生增强兴趣,拓宽知识,增长才干,发展特长”。因此,数学活动课是数学创新能力的摇篮。要上好每一节数学活动课,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创设情景,保护童心,增强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活动课,必须注意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充分保护“童心”,增强兴趣。小学生的年龄阶段(6~11、12岁),在心理学上称为儿童期(或称学龄早期)。这一阶段,小学生不但身体发育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稳阶段,而且由于从一个备受家庭保护的幼儿变成必须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承担一定社会义务的小学生,这就促使儿童心理特征产生质的飞跃,也就是具有“好奇、好动、好胜”的“童心”。这三个“好”只有“好奇”“好动”充分得到发展,“好胜”的儿童价值特征才能得以建立。小学生向上振奋的心理状态的形成是立足于好奇感,而好奇感的永恒程度又依赖于环境(包含教学环境)对小学生接受知识是否有一种愉。只有在良好、愉快的教学环境里学习,就能促使小学生总是保持向上振奋的心理状态。例如小学二年级《认识图形》这一活动课,我先是把预先砌好的一间木头房子放在课室的中间,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认真观察,然后把所看到的图形画出来,这样,在学生的练习本上就出现了多种的图形组合:

孩子们要不是亲眼所见,又怎会想象到这么一座木头房子竟会隐藏了那么多的图形 ,一下子,他们“好奇、好动、好胜”的“童心”就被激发出来了,整节课兴趣盎然。

二、取材生活,模仿典型,学有所用。

小学生的“好动”,是建立在模仿基础上的好动,通过模仿,一旦成为小学生稳定的心理成分,就左右小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只有树立模仿典型,才能促使小学生形成稳固的知识、能力体系和健康的行为与习惯。因此为了促使小学生形成稳固的知识、能力体系和健康的行为习惯,我们的教学活动就应当提供学生认为有趣的、益于拓广知识的模仿典型。小学数学活动课所提供的模仿典型,就是根据数学的特征以及小学生的知识、能力条件,通过游戏、观察、拼图、制作、不完全归纳等思维及操作办法,让学生得到学科课内所没有的、又能激发学生求知兴趣的数和形的一些结论。这些结论,要求学生都记住它是次要的,掌握得到的过程则是教会模仿的本意。只有这样,“好动”的心理特点才可以说在数学活动课里得到健康地培育。例如小学四年级的《小鬼当家》这一课中,我把一个家庭收入、日常开支等一系列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问题作为活动课的内容,通过先看一段关于一家三口讨论收入支出和发展方向的家庭会议录像,针对这一问题,全班分组进行讨论、设计、交流,得出最佳计划。

最后,我让学生回家了解自家收入情况,帮父母设计出收支平衡的最佳计划。从这节课中,既让学生明白父母的钱每一分都是血汗钱,要珍惜;又培养了学生从小具有经济意识,会合理地分配使用资金,更使学生在心里树立了勤俭节约的模仿典型。

三、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而活动课程通过学生自主活动,可以掌握学科课程难以包容的信息和技能。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性学习方式。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因此,数学活动课要努力创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数学学习环境,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使学生在获取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在《有趣的数字》这一活动课中,课前,我先让学生寻找在生活中与自己密切相关的数字;课堂上,我让孩子们各舒己见,把自己找到的数字及其特殊的意义公之于众,有的说:“每个人都有自已的号码,就是身份证,包括刚出生的婴儿,而身份证里的数字都有不同的含义,它由省份、地区、出生年月日和随机数组成。”也有的说……整节课令学生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大家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充分展示了团体的合作精神。课后,我还让学生们分组合作通过报纸、杂志、英特网等途径收集更多有趣的数字,集编成册。这不仅让学生们知道数字在实际生活中有广阔的应用,而且培养了学生勇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坚强个性。

四、留有空间,发展思维,引导创新。

一个问题的解决需要时间和空间,只有给学生留有较大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而小学生的思维,主要是以认识“具体实例”、“直观特征”为标志的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并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渐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作为小学阶段思维训练的一门主课,小学数学活动课,责无旁贷地要促使小学生思维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并在这过程中,尽量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其实际体验解决问题的快乐,感受数学的无穷魅力。

例如刚教完求圆的面积,我上了《小小设计师》这一活动课,课中我创设了这样的情景:学校的圆形花坛要种上美丽的鲜花,我让学生们用所学的知识为校长排忧解难。应该怎样设计才美观?要用多少种花搭配?每种花的面积是多少?小设计师们展开了想象的翅膀,设计出不少光彩夺目的图案.

在计算花坛的面积时,又出现了一番争论,学生们都知道求面积时一定先求出圆的半径,那么花坛的半径又怎样求呢?有人说直接量出,有人问没有圆心怎么量半径?有人说用两把直尺可以量出直径,还有人说用卷尺先量出花坛的周长就可以求出半径.真是百花齐放.俗话说: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渔场.为此,我先不表态,让孩子们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解决问题,实践之后再总结。实践证明:只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想象的空间,让学生自由地进行各种实验,并成为自己的需要,学生们才能在实践中成长,才能真正自主学习,自主发展。

总之,数学活动课是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普及型、大众化的。因此在设计、实施数学活动课的过程当中,我们应从观念到实践都应将活动课与学科课程和其它数学活动作出界定,以保证活动课本身的结构性和体系化,保证数学活动课教学的正常开展,更好地实现其育人价值。

【参考文献】

《课程计划》

《小学数学教案》

中教网----活动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