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试析《一样的海》中的回归意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试析《一样的海》中的回归意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阿摩司・奥兹在小说《一样的海》中,通过海洋意象展现了犹太人普遍存在的精神困境和生存选择,也表达了作家对现实生活的感悟、对精神自由的向往,并由此生发出对自我以及净美灵魂的追寻。

关键词:阿摩司・奥兹;《一样的海》;生命追寻;身份寻找

中图分类号:G63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1-0000-01

阿摩司・奥兹(Amos Oz,1939- )是以色列最重要的作家之一,被评论界公认为当今最富于国际影响力的希伯来语作家,其作品被翻译成三十余种语言并获多项重大文学奖以及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他擅长通过描写家庭生活表达自己对犹太人生存状况的密切关注和对犹太民族历史文化的深沉思考。

在小说《一样的海》中,有一个贯穿始终的寻找者――里科。小说中写道,妻子死后,六十岁的达农思念亡妻却得不到儿子里科的理解,甚至被儿子里科看作是横亘在他与母亲之间的感情障碍,最终导致儿子的离家远行。作为儿子而言,里科执着于远行寻找大海,目的是为了寻找自我,给自己定位。远方的“大海”是什么?对里科而言有两层意思,一个是象征现实的、围绕父亲达农的居住地巴特拉姆城市的海,一个象征精神的、母亲娜蒂娅召唤般的坎达托湖。里科爱自己的父亲,但厌恶父亲的物质世俗脾性。被现实物质捆绑的父亲信奉“人生来就该忙碌”①,而里科认为财产和占有不是最重要的,“我从母亲子宫里赤身而来,并将赤身回到那里。所以拼命追求、积累财富有什么用”②。比较而言,里科更爱自己的母亲――他想象父亲出走后,“就可以单独愉快而与世隔绝地生活,互相安慰。”③母亲在作品中是作为亡魂而言的,因而里科世界里的母亲是缺失的角色,但恰恰是由于缺失,里科才更加向往。所以他丢下固执于巴特亚姆城的父亲,去神圣的寻找象征自由的大海――坎达托湖。从“在海边,他的父亲在等着,更远的深处,他的母亲在等着”④可以看出,巴特亚姆城的海洋是父亲的等待,是现实世界中的亲情,里科选择逃离甚至背叛,并寻找遥远深处的精神理解与灵魂自由――海洋更是母亲的等待。

1、小说中里科寻找海洋和母亲映射着奥兹的影像。12岁时,母亲的突然自杀给奥兹很大的影响――奥兹不断地追寻母亲死亡的原因,在追寻过程中又促使奥兹无限渴望得不到却的母亲的爱。正如奥兹自己所言,“母亲的自杀使我成为了作家。我对母亲的死充满了一种神秘感。作为作家,我的一生就是在探寻这种神秘感。”⑤

母亲的死给予奥兹的不仅仅是探寻和向往,与此同时,奥兹也开始寻找自我。奥兹父亲出生在乌克兰的敖德萨,母亲出生于波兰一个家道殷实的磨房主之家。由于当时欧洲的反犹主义愈演愈烈,奥兹的祖辈才忍痛从欧洲来到了贫瘠的巴勒斯坦。“我的父母非常幸运……对于欧洲,充满了失望的爱――他们单恋欧洲,或单恋东方,单恋圣经时代的乌托邦,或空想社会主义乌托邦。”⑥作为欧洲犹太难民的后裔的奥兹,虽出生在以色列,但他的思维模式却是根深蒂固的欧洲式的,从父母对欧洲风情的热情洋溢的描述里接受了欧洲传统文化的熏陶,对欧洲的文化生活有着无限好奇与渴望。“我在耶路撒冷的凯里姆亚伯拉罕度过了整个童年,但我没有生活在那里,我真正生活的地方,是妈妈故事中讲到的或是床头柜上那一摞图画书中描述的森林边、茅屋旁以及平原、草地、冰雪上。”⑦但从小生活的耶路撒冷城市同样对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人物周刊》对奥兹的采访中,他说道:“耶路撒冷是一座有着3000多年历史的古城,它不仅仅是以色列的国都、一座现代城市,也是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这两大教派的圣地,更是以色列人认定自己身份的地方。”⑧奥兹及其家族的生活经历是整个欧洲犹太移民的缩影,他们虽然完成了地理意义上的回归,但是他们由于长期生活在西方世界中,已或多或少地被欧洲文化同化,所以在他们身上保留着双重文化认同中客居国的文化元素。

2、面对双重文化身份,作者选择身份回归。在十四岁半时,也就是母亲去世两年后,他放弃了他的父亲,或者说他的大伯父――著名的犹太历史学家、文学批评家约瑟夫・克劳斯纳的姓氏,孤身前往胡尔达基布兹学习工作。正是在基布兹,奥兹找到了政治家园,并成为犹太复国主义和德系以色列人当权者的先锋。就如小说中人物里科,即使向往和推崇遥远的坎托拉湖,但是最后还是决定回到巴特亚姆来拯救现实生活中的父亲――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奥兹把对欧洲失落的爱和对犹太文化的认同相连,借里科这个人物来更深次地表达他以及和他一样所有以色列人双重身份的困惑以及身份的回归。

在描写身份寻找的同时,作者内心对生命的找寻意识也得到了表露。在作品中,他甚至直接暴露作家自己的身份,将他的声音直接表达给读者,“里科在他的父亲和他的十字架之间,错误地在群山里寻找他在海上颠簸的母亲”,⑨“或许我会设法把到山里寻海的年轻人带回来。其实那大海一直就在他自己家的门外。我们已经晃荡够了,现在该是心平气和的时候。⑩

海洋是永恒的,而人类的生命是有限的,人不可能永久存在。那么人生存的意义是什么?在奥兹看来,人不能完全臣服于物质现实,也就是说人本身的精神追求不能被现实消磨掉,而是要寻找自己的价值和归宿,摆脱困境,尽管那是不可企及的,但也要为此孜孜以求,毫不动摇;另一方面,人要在有限的生命中寻找无限,要在面对现实生活中找到精神自由,获得精神解放,而不是选择推卸生活的责任,没有宗教道德约束和社会规则的无限自由。所以,奥兹的生存哲学是心平气和的面对生活,并不断超越现实的自我,寻找内心真实的声音,在约束与自由之间寻找生命平衡的支撑点,以此积极面对而不是消极逃避生活。儿子里科因为父亲的物质化和精神的被束缚而离开父亲,寻找精神自由,但又恰恰因于此,他要选择回来,拯救父亲。换句话说,精神自由固然重要,但不担负责任的追求自由是靠不住的,若想找到真正宁静的地方安放不安的灵魂,必须面对现实并不断净化心灵。

在《一样的海》中,不论是主人公里科或是作者奥兹,都在追寻着生命的归属,将生命归属到了具有包容性的大海之中,这里包容着个体成长所产生的困境和灵肉分离的挣扎甚至追求自由的不安分灵魂,蕴含着人类普遍沉重的生存意义,由此让我们看到了以色列人对生命的体验和对身份的态度。

注释:

①②③④⑨⑩[以]阿摩司・奥兹著.一样的海[M].慧兰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79、80、64、103、86、176

⑤⑥夏榆、周丽鹏.生活在以色列的火山口下[J].南方周末,2007(9)

⑦[以]阿摩司・奥兹著.爱与黑暗的故事[M].钟志清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143

⑧李宗陶.诺贝尔提名作家奥兹讲述好人之间的战争[J].南方人物周刊,2007(23)

参考文献:

[1][以]阿摩司・奥兹著.一样的海[M].慧兰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

[2][以]阿摩司・奥兹著.爱与黑暗的故事[M].钟志清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

[3]夏榆、周丽鹏.生活在以色列的火山口下[J].南方周末,2007(9)

[4]李宗陶.诺贝尔提名作家奥兹讲述好人之间的战争[J].南方人物周刊,20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