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积极自我暗示对高三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积极自我暗示对高三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影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目的:探究积极自我暗示高三学生自我能感的作用。方法:采用前后测实验设计,使用施瓦泽(Schwarzer)等人编制的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 与自编积极自我暗示材料,对190名高三学生施测。结果:(1)通过积极自我暗示,被试的自我效能感水平得到提高,t=15.101,P<0.001。(2)前测与后测中,自我效能水平在性别维度上均无显著差异。(3)被试受暗示性在性别维度上差异显著,女生更易受暗示,男生自我效能更稳定,t=2.932,P<0.01。结论:证实了积极自我暗示对自我效能感有提高的作用,同时也为高三学生明确了一种简单易行、效果良好的减压方法。

〔关键词〕积极;自我暗示;高三学生;自我效能感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1)03-0013-03

一、前言

自我效能感是班杜拉(Bandura)1977年首次提出的,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1]。自我效能感不是技能本身,而是个体对完成特定任务所具有的行为能力的自信程度。拥有技能与整合这些技能从而表现出胜任行为,两者是有很大的差距的[2],而影响个体能否成功发挥的这种心理信念正是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不仅与心理和谐度有密切相关[3],而且对主观幸福感及各因子有较好的预测作用[4]。在学业行为方面,许多研究者探讨了自我效能感如何影响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例如,自我效能感不仅对学习动机、学业成绩等方面存在影响[2],也影响了学生对自主学习策略的运用[5],并通过影响学习策略而间接影响学业成就[6]。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能有效地对学习行为进行控制、调节,使学生的学习信心十足,能把学习注意力集中到困难的解决上;而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则表现出自信心不强的学习心态。

中学生处于自我效能感发展的重要时期,提高自我效能感已成为众多心理学者关注的热点。班杜拉(Bandura,1994)曾提出自我效能感的培养途径。即:增加个体成功的经验、增加替代性经验、言语说服、调节情绪和生理状态。徐靖雯(2009)从中学生的年级、性别、学习层次等因素探讨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四个因素[7]。颜海林(2006)总结出培养中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途径,例如建立多元评价标准,开展归因训练,注重榜样的激励,培养学生掌握积极的学习策略等[8]。但多数研究限于理论探讨或描述分析,而对如何培养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干预研究不多见。近年来的研究主要有魏源(2004)通过学习策略的辅导与学习心理效能训练,使学习者的学习效能感能够得到提升[9],张庆宗、吴喜艳(2010)通过自我效能感培养的实验教学,增强了大一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水平和自主学习能力[10]。因此,提高自我效能感途径的实证研究更具有现实意义。

在众多提高自我效能感的途径中,相比较个体成功经验和权威者的言语说服等不受个体主观控制的因素,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是个体能够自行操作的有效方法。已有实验表明,在体育竞技中,积极自我暗示能有效调整心理状态、优化行为活动[11,12];教育情境中的罗森塔尔效应也表明了积极暗示能极大地提高个体自信心和行为表现[13]。

基于以上研究背景,本研究以高三学生为研究对象,拟通过积极暗示的干预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暗示,从而提高一般自我效能感。虽然自我效能感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心理素质,但自我效能感即时水平的高低还受当时环境和某次成败经历的影响而表现出相对的波动和起伏;积极暗示就可以看作是即时环境来影响自我效能感。即将参加高考的高三学生,在备考复习进入白热化阶段的时候,知识掌握已基本成型,但心理压力有增无减,对自身能力评价也很不稳定。在已经具有了必备的知识、技能和目标时,自我效能感就成为行为的决定因素[14]。此时,提高自我效能感水平对学生的应考发挥有重要意义。考生在努力学习的同时,通过不断的积极自我暗示,坚定信心,使自我效能感保持在较高水平,有助于能力的充分发挥。

二、对象与方法

1. 对象

随机选取湖北省黄冈市某中学高三年级三个班,共212名学生,剔除废卷后,有效问卷190份,其中,男生114人,女生76人。

2. 研究工具

(1)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Schwarzer等人编制的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 GSES)共10个项目,均为李克特4点计分,在国际上广泛使用。王才康等人证实了中文版的GSES也具有可靠的信度、良好的单维性及预测效度[15]。

(2)积极自我暗示材料。 包括自编积极自我暗示语及主观检验题。以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内容为依托,根据被试群体的特征,搜集相关的激励暗示语句,并经多名心理学专业教师、研究生及高中在读学生评定,确定最终的自我暗示材料。主观检验题让被试写出自己此刻的心态以检验被试是否受暗示。

3. 施测过程

在前测中采用GSES对被试进行测评,了解被试自我效能感基础水平。两星期后对被试进行自我暗示的干预训练。鉴于被试是即将参加高考的高三学生,在心理、情绪上非常需要鼓励和肯定,暗示训练以心理辅导的形式展开,由主试统一讲授,正反举例,充分肯定心理暗示的巨大作用,并结合高考,推广至生活中的其他情境,具体说明如何进行积极自我暗示。暗示干预训练后,让被试自己根据暗示材料进行自我暗示,大声朗诵,充分想象。暗示结束后,进行自我效能感后测,答题部分为主、客观两部分,主观题以检验被试是否受暗示,作为剔除废卷的依据;客观题为打乱顺序和反向计分的GESE,避免练习效应。前后两次自我效能感测评均要求被试填写学号,以便前后匹配。

4.统计方法

运用SPSS 16.0对问卷结果进行相关样本t检验、单样本t检验和独立样本t检验,探究被试自我效能感状况及前后测差异显著性。

三、结果

1.自我效能感前后测比较

本研究的根本目的是探究积极自我暗示对自我效能感是否有提高作用。相关样本t检验表明,前测均分与后测均分差异显著(p

表1 前后测自我效能总分的差异情况

注:* p

2. 前后测自我效能感的性别维度差异比较

自我效能感前测反映了高三被试通常情况下一般自我效能水平。对不同性别自我效能感均值的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男高于女,但差异不显著。积极暗示干预后,女生得分明显提高,且高于男生。对不同性别自我效能感的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在自我效能感后测得分中,不同性别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水平差异也不显著,见表2。

表2 前后测自我效能感的性别维度差异比较

3. 不同性别的自我效能感增长程度的差异比较

积极暗示干预后,不同性别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的后测分数有不同程度的增长,进一步对前后测的差异分数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被试的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增长分数有显著的性别差异,且女生高于男生(见表3)。即男生和女生的受暗示性差异显著,且女生更容易受暗示。

表3 不同性别自我效能感前后测均分差异情况

四、讨 论

1.自我效能水平前后测差异显著

本研究建立在积极暗示有利于提高自我效能感的假设基础上,预期通过自我暗示训练,让被试相信积极自我暗示对应考发挥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更重要的是引导被试根据主试提供积极暗示语句进行自我暗示,充分相信自己,肯定自己。对于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积极暗示可帮助他们缓解压力,稳定情绪,保持在较高的唤醒水平。由表1可看出,实验干预后被试整体的自我效能感的确有了显著的提高,即积极自我暗示对提高自我效能感有积极的影响,证实了预期假设。由此可见,不管学生成绩现状如何,他们都愿意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也给研究者以提示,不管是家长还是教师,在关注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也应注重对学生进行积极的暗示引导。学生若能意识到并自行掌握,那么对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自信水平将是非常有现实价值的。可以看出,与其他提高自我效能感的途径相比较,积极的自我暗示是一种能被个体自身控制的方法,简单易行,且效果明显。

2.自我效能感水平前测后测得分性别差异不显著

数据显示,不论是自我效能感的前测还是干预后的后测,自我效能感水平性别差异均不显著。具体表现为,前测男生得分略高于女生,但没有显著性差异;经过积极自我暗示后,男女得分均有所增长,女生高于男生,但差异也不显著(见表2)。此结果与赵飞飞、石国兴、张石磊(2010)以河北高中生为被试的研究结果不一致[3],而与吴洁等人(2010)以广州大学生为被试的研究结果一致[4],推测自我效能感是否有性别差异可能与其地域文化和家庭观念等因素有关。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思想意识的转变,越来越多的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对只有一个孩子的父母而言,无疑把所有的关爱和精力都倾注在这个孩子身上,无论是男是女。男女学生在家庭、学校受重视程度也越来越平等,女生同样也更独立自信。

3.不同性别的受暗示性存在差异显著,女生更易受暗示

在社会印象中,女性是感性的、情绪化的、经不住劝说的;相反,男生是理性的,坚定有主见的,不易改变的。本研究的积极暗示干预也印证了这一印象。从自我效能感前测或后测得分情况看,不同性别学生均无显著差异,但不同性别学生的前后测的增长分数却有显著差异,且女生显著高于男生(见表3)。因此,心理暗示对女生作用更大,通过自我暗示,自我效能水平有更大的增长;而男生受暗示性较低,自我效能水平相对稳定。由此提示教育工作者,女生的自信心比较容易提高,一次小奖励,一次公开场合的表扬都可以让女生充满信心。同时也因为受暗示性高,女生也应注意遇事要冷静思考、客观分析,谨慎对待环境和他人观念的影响。

(稿件编号:110128015 )

注释及参考文献:

[1]陈琦, 刘儒德. 当代教育心理学[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220~221.

[2]周文霞, 郭桂萍. 自我效能感:概念、理论和应用[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6, 1: 91~96.

[3]赵飞飞, 石国兴, 张石磊. 高中生自我和谐状况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0, 18(1): 56~58.

[4]吴洁, 徐美丹, 林淑玲等. 广州大学城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研究[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0, 18(8): 955~958.

[5]Schunk, D. H. & P. A. Ertmer. Self-Regulation and Academic Learning: Self-Efficacy Enhancing Interventions. Handbook of Self-Regulation, Academic Press. 2000: 631~649.

[6]胡桂英, 许百华. 中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学习策略与学业成就的关系[J].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2003, 30(4): 477~480.

[7]徐靖雯. 中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09(4): 6~9.

[8]颜海林. 试论中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D]. 华中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2006: 25~34.

[9]魏源. 大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测量与干预研究[J]. 心理科学, 2004, 27(4): 905~908.

[10]张庆宗, 吴喜艳. 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培养实证研究[J]. 外国语文, 2010, 26(5): 137~141.

[11]王春艳. 竞技体育中的自我暗示[J].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3(1): 49~52.

[12]李佑发. 运用程序化参赛模式和自我暗示提高帆船运动员十运会比赛成绩[J].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7, 29(1): 125~129.

[13]徐惠. 心理暗示对高一学生数学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影响[D]. 首都师范大学, 2007: 10.

[14]童瑛, 陆丽青. 暗示技术在提高自我效能感中的运用[J]. 现代教育科学, 2005, 5: 24~26.

[15]王才康, 胡中锋, 刘勇. 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研究[J]. 应用心理学, 2001, 1(7): 37~40.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金华, 32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