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语文课堂中语言文字训练的渗透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语文课堂中语言文字训练的渗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但是,现在的课堂多的是人文泛滥,却少了语文工具性的体现。所以,我通过对字、词、句、语言等方面的训练,从而来紧紧抓住语文的工具性。

关键词:工具性;生字新词;句式;文本语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反思现在的语文课堂,我们一直倡导语文课堂的人文素养。表面上课堂热热闹闹,有滋有味,可课后学生却不知怎么做题。究其原因,教师们只追求浮华的人性化形式,却不计较有没有实效,忘记了课堂教学的目的是教学生。试问:课堂上看不到扎实的语文训练,怎能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升。所以,旧话重拾,让我们关注语文的人文性的同时,同样紧紧抓住语文的工具性。

一、语文工具性的重要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与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可在现实的语文课堂中,却忽略了语文的工具性。否则,小学生的作文中怎么会有那么多的错别字和病句?小学生怎么连基本的句式都掌握不了?小学生的作文怎么会“四不像”呢?……

针对这一现状,顾之川先生在呼吁:语文教学“忽略或削弱工具性不可”“工具性是第一位的”“要把正确理解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工具性的训练中所蕴含的人文教养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该意识到的。认识到这一点才不会在高扬人文性大旗的同时忽视了语文的第一性——工具性。

二、如何在语文课堂中渗透语言文字的训练

过去的语文课堂,是太注重语文的工具性了,而忘了枯燥的语言文字背后蕴藏着丰富的人文内涵。现在的语文课堂则是人文内涵的泛滥,而忽视了我们是在教语文,教学生运用语文。那么,我们该怎样在语文课堂中渗透语言文字的训练呢?我来说说自己几点粗浅的见解:

1.让生字来自文本,回归生活

就低段语文教学来说,识字是重中之重。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一二年级的学生需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其中800——1000个会写。所以,低段课堂中将认读生字、书写生字作为重点。大量的生字,势必需要很大的训练量,这让学生觉得枯燥甚至厌烦。怎么办呢?低段教师真是煞费苦心,将各种各样的识字游戏、识字竞赛、自编儿歌等等都引入了课堂,给这些来自文本的抽象的符号注入了生命的气息,从而学生就能很快掌握生字了。当然,我们都知道“语文的工具性”,学习了就应该学会运用,这就有了“在生活中认字”。曾听过一节识字课,为了巩固新学的生字,教师在课前收集了含有所学新字的食品包装袋。面对熟悉的食品包装袋,学生兴趣盎然,纷纷抢着认上面的字,殊不知他们是在学习知识、巩固知识。来自文本中陌生的符号让学生头疼,但是如果能将这些陌生的符号具体化、生活化,相信学生定能很快地学会祖国的汉字。

2.让新词出于文本,用于文本

跟生字相比,词语的意境便更加丰富了,如动词、名词、形容词、成语等,让人目不暇接,所以就语文教学而言,它依然是重中之重。

记得课文《小站》有一段写小站喷水池的文字。教师在教学这一段时便要求学生找一找、品一品其中的方位词语、修饰词语,并板书:月台——喷水池——假山——小树——喷泉——小宝塔。让学生把这些孤立的词语用文中的方位词语和修饰词语连起来,写出“精心设计”的喷水池。作业完成后,教师让学生看课文对照比较,品味课文中的方位词语和修饰词语怎样使这些事物构成一幅“精心设计”的生动画面:“月台中间有一个小小的喷水池,喷水池中间堆起一座小小的假山,假山上栽着一棵尺把高的小树,喷泉从小树下面的石孔喷出来,水珠四射,把假山上的小宝塔洗得一尘不染。”

词语的意境并非体现在出于文本时,而是体现在用于文本时。只有通过不断地提取、不断地运用,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

3.抓住文本语言,读出情,品出味,悟出效

“腹有诗书气自华”,仅仅通过紧紧抓住文本中的字、词、句是远远不够的,同时应该去关注文本的语言,使得祖国的语言文字更富血肉。首先,读出情。阅读是教学的第一要务,景美、境远、情深的课文,要反复诵读。如古人所说,“读之而喜,拍案叫绝,起舞旋走;读之而悲,涔涔泪落,脉脉欲诉。斯时不知古人为我,我为古人,但觉神入文、文入心,永不失矣。”要加强读的指导,该读出画面时读出画面,该读出情感时读出情感,该读出见解时读出见解,该读出方法时读出方法。其次,品出味。即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怎么个丰富,怎么个优美,怎么个生动,怎么个形象,怎么个有特点,怎么个有魅力。譬如,同是豪放,苏轼有苏轼的旷达,“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稼轩有稼轩的激昂,“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在品味语言中,应激发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再次,悟出效。即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体味词句的表达效果。如《找春天》中有这样一句话“孩子们脱掉棉袄,冲出家门,奔向田野,去寻找春天。”其中一个“冲”字,一个“奔”字,便很好地体现了孩子们对春天的渴望,继而又回到主题。

应该说,语文是一门最基础的学科,只有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把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强化熟读背诵,抓好语言训练,重视迁移应用,这样才能很好地体现语文的工具性,才能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才能真正减轻课业负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和谐高效的课堂教学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陆志平,《语文课程新探》,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

2.《叶圣陶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版

3.巢宗祺,《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责编 张景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