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论林黛玉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林黛玉悲剧命运的必然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不朽巨著,《红楼梦》中塑造了众多光彩夺目的人物形象。作为众人物中的一个,林黛玉是独特的悲剧人物,她一生都浸泡在泪水中,挣不脱那烟锁重楼的哀伤与终究随风而逝的无奈。本文从日夜缠身的病魔、多思多虑的心与无时不有的欢聚玩乐三个方面探讨了她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关键词: 《红楼梦》 林黛玉 悲剧命运

《红楼梦》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部不朽巨著,凭其所具有的思想性、艺术性和现实意义而散发着久远的魅力,从而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痴迷于它的人。从文学前辈胡适、鲁迅到今天的李一凡、周汝昌,他们分别以自己的理解从不同侧面对《红楼梦》进行了分析与探索,《红楼梦》及其间的一个个鲜活人物也因此而更加光彩熠熠。

读过《红楼梦》的人,对林黛玉这一人物都会有深刻的认识,她是书中最为柔弱、凄美而哀怨的一笔,也是我们每个人心中挥之不去的一份叹息。我想,一百个读者心中会产生一百个林黛玉的形象,但这些想象中的形象都有共同的一点,那就是林黛玉是悲剧的塑造,她一生都浸泡在泪水中,无论如何也挣不脱那烟锁重楼的哀伤与终究随风而逝的无奈。当我们拨开这不绝如缕的哀伤与无奈,试着轻轻走近她,触及她纤细而多思的心,会发现造成她悲剧命运的其实是日夜缠身的病魔,多思多虑的心,以及那无时不有的聚欢玩乐。

一、“病如西子胜三分”

林黛玉一出场,就是有病在身的,用她自己的话来说:“我自来是如此。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到今日未断。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①可见,她是自小体弱多病,常需药物调理。而她的体弱多病是她的母亲传下来的。书中其母“一疾而终”②暗示了贾敏身体柔弱的程度,照此推断,贾敏在怀有黛玉之时,想必体质也好不到哪里去,正所谓“母病及子”,所以黛玉从一生下来就是先天不足,怯弱多病。再者,“林如海年已四十,只有一个三岁之子,偏又于去岁死了”。③林家体质,可见一斑。

林家也是名望之族,其祖“曾袭过列侯”,④林如海本人“乃是前科的探花,今已升至兰台寺大夫……今钦点出为巡盐御史……”,⑤古时候,盐铁专卖,盐是非常重要的关乎国计民生的商品。巡盐御史是皇帝派出的专门巡检盐道的御史。明清时,扬州盐商之富是天下闻名的,巡盐御史是管理盐务的官员,盐商能否赚到钱全都得仰仗巡盐御史。林如海被钦点出任巡盐御史,这是个既有实权又有财富的要职。因此,林家的生活条件肯定不差,衣食住行均高于一般平民百姓,林黛玉说过,“如今还是吃人参养荣丸。”⑥可以看出其生活条件是比较好的。林黛玉一旦先天不足,虽有名医调理,也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见效。

在第三回中讲到贾家饭后随即上茶,而“林如海教女以惜福养身,云饭后务待饭粒咽尽,过一时再吃茶,方不伤脾胃”。⑦可见林如海特别注意保护好脾胃,日常从小处着手讲究,时刻注意顾护身体。如此看来,黛玉的怯弱,并非后天失养,恰恰相反,其后天调理并非一般人所能及,不过是先天体质着实太弱,如此调护显效也甚微。

当然,文中还多次提到林黛玉柔弱的体质。

宝玉初见林黛玉,便是:“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微微……”并且是“病如西子胜三分”。⑧西子,即西施。西施有心口痛之病,常捧心而行;林黛玉之病超过了西施,动一动就“微微”,病弱之态一眼而见。

第四十五回提到黛玉“每岁至春分秋分之后,必犯嗽疾;今秋又遇贾母高兴,多游玩了两次,未免过劳了神,近日又复嗽起来,觉得比往常又重。所以总不出门,只在自己房中将养”。⑨并且,黛玉自己也知道“我这样的病是不能好的了”。⑩中医认为,像林黛玉的咳嗽是属于内伤咳嗽,是脏腑功能失调,内邪于肺而起,常反复发作,每每加重。确实,到后来,黛玉咳嗽咯痰,到第九十七回咳出的痰已是痰中带血。可以说咳嗽病一直延续到她的生命结束。

第八十三回,王大夫给黛玉诊病后说道:“六脉皆弦,因平日郁结所致。”{11}又道:“这病时常应得头晕,减饮食,多梦,每到五更必醒个几次。即日间所见不干自己的事也必要动气,且多疑多惧。不知者疑为性情乖诞,其实因肝阴亏损,心气衰耗,都是这个病在那里作怪……”{12}

由上可见,林黛玉的体质是非常弱的,这样的体质势必会给她的婚姻带来阻碍。首先,她因病弱,不可能在贾府的以后岁月里担当贾母、王熙凤那样的重任,难以管理贾府内务。其次,由于她的病,导致她多疑多惧,脾性不是很好。贾母在提到贾宝玉的婚事时,说道:“……也别论远近亲戚,什么穷啊富的,只要深知那姑娘的脾性儿好,模样儿周正的就好。”{13}贾母强调的是脾性,是模样。林黛玉有模样,但是脾性因病而不好,所以,她失去了她的爱情,走向了生命的终点。

二、“心较比干多一窍”

林黛玉是聪明的,她的聪明不仅表现在作诗上,而且表现在待人接物上。初入贾府,给人的感觉是“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14}后来,去拜见大舅舅贾赦,大舅母邢夫人苦留吃过饭去,黛玉笑回道:“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赐去不恭;异日再领,未为不可。望舅母容谅!”{15}在封建家庭中,晚辈人与长辈说话,自有一定的“尺寸”,否定长辈的意见时,一般不得提出正面否定,须先摆出客观事实,等待长辈自行取消前议。黛玉在这里的回辞,完全是一种合乎封建礼仪的应对语言,表现了她在“应对进退”之间的礼貌,显示出她的语言教养,这样的黛玉,自然让人疼爱有加。

再后来,当贾母问黛玉念何书时,“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16}这里,林黛玉听贾母问自己念了什么书,她是很谦虚地回答的,说是“只”、“刚”念了《四书》;然而贾母在回答林黛玉的问题时,却说“不过是认得两个字”而已。林黛玉便觉失言了,所以,后来当贾宝玉问她可曾读书时,她回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17}由此可见,林黛玉是很能察颜观色并及时调整自己的语言的,这是她聪明的表现之一。

她的聪明也表现在能言善辩上。如:

话犹未了,林黛玉已摇摇的走了进来。一见了宝玉,便笑道:“嗳哟,我来的不巧了!”宝玉等忙起身笑让坐。宝钗因笑道:“这话怎么说?”黛玉笑道:“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宝钗道:“我更不解这意。”黛玉笑道:“要来一群都来,要不来一个也不来。今儿他来了,明儿我再来,如此间错开了来着,岂不天天有人来了?也不至于太冷落,也不至于太热闹了,姐姐如何反不解这意思?”{18}

明明是贾宝玉来了她才来的,却又故意说来得不巧,用“间错开来”掩饰自己的行动,这是林黛玉的聪明之处。

也正是林黛玉的聪明,误了林黛玉。当然,这与她的病有一定的关系。前面说过,林黛玉的病使她多疑多惧,加上她的聪明,往往让人难以下台。请看:

……周瑞家的进来笑道:“林姑娘,姨太太着我送花儿与姑娘戴来了。”宝玉听说,便先问:“什么花儿?拿来给我。”一面早伸手接过来了。开匣看时,原来是宫制堆纱新巧的假花儿。黛玉只就在宝玉手中看了一看,便问道:“还是单送我一人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呢?”周瑞家的道:“各位都有了,这两枝是姑娘的了。”黛玉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

周瑞家的听了,一声儿不言语。……{19}

原是薛姨妈托周瑞家的送用纱作的花儿给贾府中的三位姑娘、黛玉、王熙凤,周瑞家的一路送来,事实上谁也没有挑选,迎春探春“二人正在窗下下围棋。周瑞家的将花送上,说明缘故。二人忙住了棋,都欠身道谢,命丫鬟们收了”,看也没看一眼;而惜春则“笑道:‘我这里正和智能儿说,我明儿也剃了头同他作姑子去呢,可巧又送了花儿来。若剃了头,可把这花戴在那里呢?’说着,大家取笑一回。惜春命丫鬟放在匣子里”,{20}并没有挑过;王熙凤那儿则由平儿“打开匣子,拿了四枝”,{21}也没有选过。唯独林黛玉不同。纱花一送来,她非但没有道谢,反而动了心思,想要知道在送花这件事上,自己与别的姑娘们是否一样。当周瑞家的说“各位都有了”后,林黛玉立即得出结论,送给自己的两枝花是“别人挑剩下的”,如此脱口而出的语言自然就不会是道谢,更不会是谦逊礼让,而只会是冷笑与嘲讽。“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周瑞家的好心不得好报,被人抢白一通,怎不心寒。林黛玉的这番话,撕裂了别人的颜面,也撕裂了自己与别人的关系。

这就是聪明的、多疑的林黛玉,像这样的场景小说中还有很多。以致后来贾母比较林黛玉与薛宝钗时说道:“林丫头那孩子倒罢了,只是心重些,所以身子就不大很结实了。要赌灵性儿也和宝丫头不差什么,要赌宽厚待人里头却不济他宝姐姐有耽待有尽让了。”{22}林黛玉在贾母心中的分量降低了――要知道,最初,贾母是对林黛玉有意的。书中第二十五回写道:

……凤姐笑道:“倒求你,你倒说这些闲话――吃茶吃水的。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众人听了,一齐都笑起来。

黛玉红了脸,一声儿不言语,便回过头去了。李宫裁笑向宝钗道:“真真我们二婶子的诙谐是好的。”林黛玉道:“什么诙谐,不过是贫嘴贱舌讨人厌恶罢了。”说着便啐了一口。凤姐笑道:“你别做梦!你给我们家作了媳妇,少什么?”指宝玉道:“你瞧瞧,人物儿、门第配不上?根基配不上?家私配不上?那一点还玷辱了谁呢?”林黛玉抬身就走……宝玉道:“我也不能出去,你们好歹别叫舅母进来。”又道:“林妹妹,你先略站一站,我说一句话。”凤姐听了,回头向林黛玉笑道:“有人叫你说话呢。”说着便把林黛玉往里一推,和李纨一同去了。{23}

王熙凤之所以这样说,那是揣摩透了贾母的意图的,也就是说,贾母最初是打算让贾宝玉娶林黛玉的,但是,后来见得林黛玉的行为多了,才改变了主意。所以,林黛玉的聪明没有为她带来好处,反而害了她自己。

三、欢娱不断屡伤身

林黛玉在贾府中多参与其中聚会玩乐,对于原本怯弱的她来说是一种过度劳累,耗气伤神。癞头和尚说的不假,应跟他去出家,清净以修身养性,才能保命。

林黛玉初进贾府,就说:“……那一年我三岁时,听得说来了一个癞头和尚,说要化我去出家,我父母固是不从。他又说:‘既舍不得他,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除父母外,凡有外姓亲友之人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世。’……”{24}

但是,在贾家,林黛玉不与人交往应酬是不可能的,后来甚至还成立了“海棠社”,赋诗饮馔,这对林黛玉来说无疑是很大的负担。林黛玉的身体就在这些应酬往来中日渐枯萎,最终陨落。

总之,《红楼梦》是曹雪芹全部心血与智慧的结晶,熔铸了他整个生命,在写作过程中,他“批阅十载,增删五次”,以惊人的笔势,留下了这鸿篇巨著,为我们刻画出一个又一个光彩夺目的人物形象。作为众人物中的一个,林黛玉是独特的悲剧人物,正因为这独特,使她成为小说中最值得同情的人物。

注释:

①⑥{14}{24}邓遂夫校订.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校本.作家出版社,2006年,第一卷,第123页(下文所引,皆见此版本书).

②第一卷,第110页.

③④⑤第一卷,第109页.

⑦{16}第一卷,第128页.

⑧{17}第一卷,第130页.

⑨第三卷,第811页.

⑩第三卷,第811-812页.

{11}曹雪芹,高鹗.红楼梦(下).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第949-950页.

{12}同上,第950页.

{13}同上,第959页.

{15}第一卷,第125页.

{18}第一卷,第198页.

{19}第一卷,第184页.

{20}第一卷,第182页.

{21}第一卷,第183页.

{22}曹雪芹,高鹗.红楼梦(下).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第964页.

{23}第二卷,第505-50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