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传统文化维系下的家国认同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传统文化维系下的家国认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近代南洋华侨教育所呈现的家国情怀,既延续了中国传统文化记忆,又在现代社会中有效地唤起了华侨华人新一代的文化传承与认同。南洋华侨教育的灵魂支撑是传统的家国意识,就其创办历程来看,经历了“家”情怀到“国”意识的转化。这里所说的南洋华侨教育主要指南洋华侨在侨居地创办的南洋华侨教育。

[关键词]南洋华侨教育;传统文化;家国认同

华侨教育是南洋华侨华人的文化基石和精神支柱,是唤起华侨华人新一代文化传承与认同的重要途径。南洋华侨教育在总体上借助并模仿国内教育的模式和教学方法,与国内教育保持着基本同步的发展态势。但随着南洋华人社会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华侨学校成为引领国内教育纵深发展的示范基地。但就南洋华侨教育的创办历程来看,其发展经历了由浓厚的“家”情怀到“国”意识的过渡与转化。

一、民国以前早期南洋华侨教育中的“家国意识”

早期南洋华侨教育从“家国同构”角度来看只是强调了一种家族观念,并未上升到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高度。早期的南洋华侨教育“带着浓厚的帮派色彩,互不招收对方的子弟,同时普遍采用方言进行教学,华侨的宗族、乡土观念远胜于共同的中华民族的集体观念。”如闽商会馆创设闽商小学、广东会馆创设粤侨公学。正如黄炎培在对南洋华侨教育考察后谈到:“既认国民教育为第一要旨,则同国以内即不宜有其他界限之见存。然吾观各校招生,间有限于某省某县籍者,叩其原因,曰为学校创自某会馆,经费集自某属故也。”

近代以来,大部分留居海外的华侨华人,在国外无生存保障。他们在国外备受欺凌,受尽了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却始终没听到来自祖国的一声问候,“因而海外华侨对祖国的概念是模糊的,甚至是伤心绝望的,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荣誉感自然就无从谈起了。”因此海外华侨华人为了能够在国外更好的保护自己,他们往往因血缘或地缘因素聚居在一

二、民国时期南洋华侨教育中“家国意识”的强化

清朝末年,因革命起事失败,大量革命志士亡命南洋,“彼等挟革命思潮,民族观念以往”,故而“华侨教育亦因此略具胚胎,非若昔之混混沌沌,简陋不堪矣”。到了民国时期,海外华侨教育逐步由浓厚的“家”情怀向“国”意识进行过渡与转化,民族性不断增强。南洋华侨教育由“家”情怀向“国”意识进行过渡和转化主要体现为两点:

1、破除省界,家族观念减弱。

省县界限是阻碍南洋华侨教育的重要因素。梁士杰面对南洋华侨学校招生限于某省某县籍的现状,不禁感叹道:“吾华人常怀地方界限之派别,故华校创兴未久,而意见日见分歧,把完善之华校,画得四分五裂,成为福帮之学校,潮帮之学校,广帮之学校,客帮之学校,界限森严,意见冲突,是亦华侨教育之危机也。”面对省界之害,黄炎培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省界之害,人人知之;欲使学生不分省界,当先于聘教员时破除省界,提倡国语,为根本破除之要着。苟其人能国语者,闽产亦可,粤产亦可,非闽非粤产亦可。”为了破除省界之害,在聘教员时破除省界之余,还对南洋华侨华人创办的学校进行合并。通过一系列破除省界之害的措施,使得南洋华侨教育招生不再限于某省某县籍,更重要的是提高了新一代华侨华人群体的“家国认同”意识,增强了新一代海外华侨华人的民族认同感及归属感。

2、教授内容丰富,体现民族性。

华侨留居南洋虽已逾数百年,但华侨教育始终较为落后,并于近代以来出现了华侨教育危机,究其原因主要有“华侨虽富有保守性,然貌似神非之土生子,则喜如巫文荷文英文等学校,此华侨教育之危机一也。荷文或英文学校毕业之学生,无论物质之变化如何,足够维持自亡之生活,是以真正华人亦愿受其陶铸,是华侨教育之危机二也。华侨日与土人接近,而常学巫语,积久成习,又加通婚关系,子侄受母性沾染,几全非中国人矣,此华侨教育之危机三也。”正如梁士杰所说“综上诸因,亦即消失吾国民族性之可怕事,若此者,非利用教育,不足以使几濒消失之国民性恢复。”

三、结语

每个民族都是特定文化造成的,文化是民族的内在标识。中国人无论走在哪里,只要心中有中华文化,他就是有根的,就会心系祖国。正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底蕴,使得海外华侨教育成了一个联系中国人民和海外华侨民族情感的重要纽带。南洋华侨教育,正是因为效仿中国国内的教育,宣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强化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力度,培养海外华侨华人的民族认同感与使命感,使得南洋华侨教育打破了创办华侨学校的传统家族观念,增强了海外华侨华人学生群体的家国认同意识,这在维系华人社团、提高海外华侨华人的民族凝聚力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吴明罡:《旧式南洋华侨教育的民族性》,《学术争鸣》,2009年第6期,第122页。

[2]梁士杰:《南洋华侨教育改造之路》,《集美周刊》,1930年第253期,第3页

[3]吴明罡:《旧式南洋华侨教育的民族性》,《学术争鸣》,2009年第6期,第123页。

[4]余椿:《南侨教育》,《南侨研究》,1928年第1期,第129页。

[5]梁士杰:《南洋华侨教育改造之路》,《集美周刊》,1930年第253期,第4页。

[6]黄炎培:南洋华侨教育商榷书,《教育杂志》,1917年第9卷第11期,第35页。

作者简介:胡克丽性别:女出生年月:1990.07民族:汉族籍贯:山东省济南章丘市学历:硕士研究生职称: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