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贫困生压力来源及高校的应对措施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贫困生压力来源及高校的应对措施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国家实施的一系列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虽然有效地缓解了贫困生入学难的问题,但很多贫困生仍然生活在重重压力之下。本文分析了贫困生面临的压力和来源,提出了高校对如何减轻贫困生物质、社交、学习、就业等各种压力的措施。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应对措施

一、贫困生压力分类及来源

1.物质压力

物质压力是贫困生面临的首要压力。造成物质压力的原因主要是贫困生大多来自偏远山区、农村家庭、下岗家庭、发生意外和父母重病甚至亡故的家庭。这些家庭大多经济收入单一,有些家庭子女众多、成员疾病等造成开销巨大。而助学贷款受地方、银行等客观原因的制约,有部分贫困生甚至无法办理助学贷款。除了学费以外,还有住宿费、书本费、生活费,一些考试费、资料费等加起来又是一笔庞大的开支。在这些现实困难面前,贫困生很难心无旁骛地学习。交不了学费,无法参加需要交纳费用的集体活动,缩衣节食,为了打工赚钱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些物质上的压力会成为其他压力的根源,会衍生出很多问题。

2.家庭压力

不少贫困大学生都肩负着改变家庭命运的使命。他们是未来改变家庭经济困境的希望。因此不少贫困生家庭都对他们期望甚高。家里想尽办法供自己读书也让很多贫困生有担负改变家庭经济窘境重任的自觉。但由于贫困生家长受教育程度不高,在对子女的教育问题上,方式欠妥。有些父母过分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将一切有限的资源都用在孩子身上,只要他们学习成绩好就尽量不让他们劳作,使一些贫困生被父母溺爱成为只知学习不知其他的“书呆子”。有些父母总是在孩子面前念叨家里的困难、父母的不易,要他们在念书这条路上只许成功不许失败。本来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激励贫困生发愤图强,但如果过度也会使学生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

3.社交压力

人是社会动物。人在社会中总要和他人打交道。本来青春期的大学生正是和同龄人广阔交游的时候,但对于贫困生这个特殊的群体来说,他们的人际交往却并不顺利。经济上的困窘以及由此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导致很多贫困生或多或少有一定的自卑心理。他们往往由于见识较为有限,在团队中能提供的资源少,致使他们不愿和人多交流。“有些学生生活拮据,觉得自己经济上不如其他同学,在与同学的交往中表现得不合群,性格孤僻,久而久之便会出现各种人际交往障碍”。[1]而人际交往障碍,尤其是青春期的人际交往障碍,对人性格的形成和生活的负面影响非常大。“调查表明,高校贫困生是心理障碍高发人群,他们中存在心理问题的比例高于普通学生近20%。”[2]

4.学习压力

提起贫困生很多人会觉得他们学习成绩优异,其实未必。很大一部分贫困生在上大学前所在地方的教育水平是比较落后的。当他们到了更高的平台,碰到更多地区的同学后就会发现,他们在学习上尤其是外语、计算机等比较现代化的学科上并无优势。学习不是光靠努力就可以取得好成绩。对于教育基础差的贫困生来说,他们要付出比其他同学更多的努力才能弥补自己之前的不足。“因而,大多数贫困生无法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在学业方面感到压力很大”。[3]他们会感觉自己跟不上大学的课程,很容易在压力下放弃学习,同时也容易因为失去自己唯一的优势后心灰意冷甚至怀疑自己的能力。

5.就业压力

当高等教育不再是精英教育后,就业成了摆在政府和高校面前的一道难题。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每年持续创新高,就业形势愈发严峻。在这种大环境下,贫困生因为诸多因素成为就业大军中难上加难的一个群体。现在大学毕业要想找一份好工作,家庭拥有的社会资源,毕业生的交际能力、组织能力、语言能力,都会成为重要的优势。然而这些正是贫困生不具备或不擅长的。可以说“在当今的求职大战中,一部分贫困生在就业竞争力上仍然处于弱势”。[4]沉重的就业压力可能带来严重的心理问题,贫困大学生找不到工作而自杀的新闻也屡见不鲜。

二、高校为贫困生减压的应对措施

从心理学上看,适度的压力可以激发人的斗志,但过度的压力会导致很多心理问题。为此,高校应当采取一些措施为贫困生减压,使他们的各种压力保持在适度状态。

1.合理的资助制度

在“绿色通道”、助学金、助学贷款等多项扶持下,现在几乎没有考上大学因经济原因被拒之门外的学生。但是,同时我们也看到现行资助政策有着很多负面作用和道德风险。“社会救助不管是对于被救助者,还是对于机构,都具有一定的负激励作用,教育救助同样如此”。[5]有些贫困生养成不劳而获的“救助依赖”心理,有的地方政府为贫困生出具虚假的贫困证明,有的贫困生为争取资助名额弄虚作假,没有可量化的贫困标准,致使高校在操作过程中进退失据。这些现象的出现都需要我们采取更加合理的资助制度。例如,把资助工作从高校转到地方政府,防止对学生真实的家庭情况的不够了解。同时,助学金拨款由地方政府承担一部分,以免地方政府开出虚假证明骗取国家拨款。助学金采用一定的社区劳动等方式获得,避免学生养成不劳而获的思想。这样既缓解了贫困生的经济压力,又让他们得到自强自立的思想教育。

2.加强和贫困生家长的联系

我们都知道教育是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一个学生的性格、修养、价值观乃至心理问题等都和他成长的家庭环境密不可分。很多高校除了按国家要求做好对贫困生的经济资助工作,对贫困生个体的成长历史、家庭情况根本不了解。这种不了解使得学校在对贫困生进行其他方面的教育时缺乏必要的沟通基础。因此我们要加强和家长的联系,时常和家长沟通贫困生在校、在家的学习生活情况。也要摒弃只是简单给家长寄一张学生成绩单这种沟通方式,应该更多样更全面地和家长沟通,包括纠正一些家长只看成绩等错误的教育方式,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保持一致,减少贫困生家庭施加在他们身上的不当压力。

3.重视贫困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大多数贫困生在外语、计算机方面较弱,在组织能力、沟通能力、特长才艺等方面也较为欠缺。高校应加倍重视贫困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学校可组织专门的贫困生志愿服务团,联系社会、企业、社区等进行志愿服务,既能培养贫困生感恩回报社会的思想,又能增强贫困生组织沟通技能方面的能力。针对很多贫困生性格内向孤僻,不愿与人交流的特点,高校可成立专门的贫困生互助学习小组或社团。在同是贫困生的团体里,让他们消除顾虑,慢慢参与社交,同时可向优秀励志的贫困生榜样学习。学校可专门安排具有外语口语、演讲、社交舞、音乐等方面才能的学生或老师,对他们进行综合能力的教授。

4.单独成立贫困生就业帮扶机构

相对于普通学生,贫困生在就业市场因欠缺资源、缺少用人单位需要的一些可迁移技能本就处于弱势地位。为了真正实现教育的起点、过程、结果公平,为了保障社会阶层上升通道的畅通,促进社会阶层之间的正常流动,高校很有必要成立促进帮助贫困生就业的部门机构。除了针对所有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业咨询指导外,还应专门对贫困生进行面试、就业技能培训。在高校可掌控的就业资源范围内,尽量向用人单位推荐贫困生,乃至组织专门的贫困生招聘会。减轻贫困生对就业的迷茫和恐慌。只有做好了贫困生就业工作,使贫困生毕业之后有了一个好去处进而慢慢改善家庭环境,整个社会人力资源才能实现良性循环,才能构建真正的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周 茹.加强高校贫困生教育管理的有效策略[J].江苏教育研究, 2011(10):62.

[2]王晓丽.论高校资助视角下的贫困生教育[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5):125―126.

[3]李新建,金根山.大学生社交自卑感的成因与调试[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0(04):107.

[4]汪玉梅,林晓冰,陈其煌,等.从贫困生就业看贫困生教育[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02):41.

[5]邹海贵,卢清华.高校贫困生教育救助中的道德风险及对策[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1(06):125.

(作者单位:四川理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