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心理活动课体验载体的设置与提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心理活动课体验载体的设置与提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心理活动课;载体;设置;提升

心理活动课作为一种课程形态,不仅要遵循课堂教学的一般规律,如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方面的要求,更要凸显自身特色――以体验为主。这种体验包括心理游戏、故事、视频、情景案例及绘画等形式。无论选择何种形式,其目的都是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感受、认知、提升。然而,在实践中,心理活动课对体验环节的设置与把握不够合理,容易出现学生体验占据大部分课堂时间的现象。

既然体验环节对心理活动课意义重大,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显得必不可少,那么体验载体应如何设置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用呢?

一、内容积极,提供心理发展资源

体验载体的内容要正向、积极,为学生提供心理发展、成长的资源。一则故事、一段视频、一个案例,这些载体的呈现,在吸引学生进入情景的同时,也在传递一些信息。积极信息能帮助学生心灵成长,消极信息可能会引发学生的不良体验和感受。在“学会表达你的愤怒”一课中,教师采用了湖南卫视节目“变形记”中的小段视频。视频中的父子三言两语便开始冲突,双方愤怒情绪明显,接着由言语冲突变为肢体攻击。这个载体的情绪卷入效果很好,激发了学生的分享热情,大多学生都能看到这种愤怒表达方式的不足。体验生成与预设一致。

但是,有一个细节不容忽视。夸张的音乐和激烈的冲突使得孩子们在观看时表情凝重,视频结束后个别孩子长呼一口气。从他们紧张甚至略带恐惧的表情中,可以推断教师选用的载体内容可能碰触到其内心的某个部分。而在这种结构式活动课中,是否需要干预以及如何干预仍然是个有争议的问题。因此,体验载体的内容不仅要满足教师的原设需求,更要成为一种积极的心理资源,帮助学生成长。

二、情境关联,唤醒学生情绪情感

体验载体构建的情境要与主题相关联。类似的情境可以唤醒学生相关的情绪情感,搭建心理联结。“换位,让交往更温心”呈现了这样的情境:兰兰和婷婷是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因兰兰不小心泄露了婷婷的秘密(暗恋班里某位男生)而产生冲突,两人的友谊面临危机。婷婷若执著于自己内心的感受与伤害,将失去一个好朋友,但如果压抑自己,勉强原谅兰兰,“被出卖”的感觉可能成为日后交往的心结,甚至成为下一个冲突的根源。

这个案例中的心理两难情境是同伴交往常见的矛盾,与主题“换位思考”契合度高,教师无需作更多的解释和引申,学生自然而然能体验到换位思考的意义。因此,具有主题指向意义的体验载体,更容易唤起相关的情绪,为下一环的活动作铺垫。

三、形式趣味,打破学生心理阻抗

从某种程度上说,体验载体的形式是否具有吸引力,能否激发学生的活动参与热情,会直接影响一堂心理活动课的成效。对于一些没有趣味和吸引力的体验活动或案例,学生可能会用沉默回应。相反,形式活泼、生动且符合其年龄特征和需求的载体,则可以打破学生的心理阻抗和防御。例如,“集中注意力”这一主题在中小学阶段都会涉及。教师们经常采用“抓竹子”这类注意力训练的游戏,要求学生听到“竹子”二字时完成相应动作。多体验几次,学生可能产生“体验疲劳”,没了兴趣。有位教师在一堂四年级的心理活动课中,对这个游戏进行重新设计。她用孩子们都喜欢的动画片《哪吒》片尾曲MV为载体,分别从纯视频“看”、纯音频“听”、视听觉混合“边听边看”的方式找出歌词中有几个“他”字。在那个当下,学生几乎没有阻抗地参与体验。

再如,小组讨论、分享过程中,若团体动力不充足,学生的阻抗更加明显。因此,可以尝试给学生一份提纲,加入与讨论内容相关的情绪表情图、树状结构图、思维导图等形式调动多重感官,打破心理阻抗。

四、分层体验,挖掘学生内心感受

一堂活动课,体验载体不在于多,而在于它是否触动学生内心感受。曾经有位教师在活动课中融入校园心理剧,分层次引导学生体验,利用朋辈资源,帮助学生学会表达、分化不同情绪和心理需求。

在这堂主题为“亲子沟通”的课中,辅导老师先带领学生进行认知层面的体验。在播放亲子沟通冲突的心理剧片断后,要求学生分别从父亲、女儿的沟通方式分析造成冲突的原因。在此基础上,通过投射性问题“面对冲突,剧中的女儿有什么感受”“如果你是剧中的女儿,你会怎么做”,鼓励学生进行内归因,找出自己沟通方式的不足。

有了一定的认知铺垫,教师继续引导学生进入第二个层次的情感体验。小组内一个学生模仿剧中父亲的言语姿态,一个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改变女儿的言行进而改善沟通效果。辅导教师进一步引导大家思考“女儿主动为父亲揉肩倒水,父亲心情如何?”“父亲转变态度,女儿有什么感受?”,帮助学生换位理解亲子双方不同的情绪感受。

最后,学生根据自身经历,扮演亲子沟通冲突的情景。随着家长沟通言行的变化,孩子也不断调整自己的言行,从而促进沟通的顺畅和良性互动。这样,教师利用校园心理剧一种载体,帮助学生从认知体验过渡到情感换位再到行为迁移,层层递进,挖掘内心感受。

五、设问“心理化”,抱持不同分享情绪

设问是对活动载体的提升,它可以帮助学生澄清情绪。而所谓设问“心理化”是指,教师设计的问题,要重点关注学生的情绪情感和心理需求。例如,引导学生学会亲子沟通,不能仅仅停留在“你掌握了什么沟通技巧”的行为策略层面,而应深入体会“如果你是剧中的孩子,改变那次冲突中的行为,你会有怎样不同的感受”的心灵探索的意义。这类投射性问题的使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心理想象,澄清他们在体验过程中产生的情绪。

当然,在设问和解答过程中,可能会引发学生的个体化心理感受,教师不要过度解释和引申,应采取积极关注等心理技术,抱持不同分享情绪,营造安全、支持的分享氛围。

总之,心理活动课的体验载体不仅要从内容、形式、情境等方面合理设置,更要从设问引导层面加以提升,进而达到辅导目的。

(作者单位:福建三明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三明,36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