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针刺对梨状肌病疗效释解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针刺对梨状肌病疗效释解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治疗方法

圆利针组取穴:患侧梨状肌三穴、委中、阳陵泉。梨状肌三穴定位方法:患者侧卧位,患侧在上,患髋关节前屈45°。依据梨状肌体表投影(如图1所示),髂嵴上缘(B)与尾骨尖(C)连线的中点(D)至股骨大转子尖(A)的连线相当于梨状肌肌腹中线(AD),取AD中点(E0)及内外各1.5寸(E1、E2),E0、E1、E2即为梨状肌三穴。操作:各穴位常规消毒后,先用0.60mm×125mm新九针圆利针直刺患侧梨状肌三穴60~80mm,使针感向膝部、小腿外侧或足底放射,再用0.32mm×40mm毫针依次刺患侧委中、阳陵泉,以得气为度。每10分钟行针1次,留针20min出针。每周3次,共治疗2周。2.2芒针组除梨状肌三穴针具使用0.32mm×125mm芒针针刺外,其余治疗取穴、针刺方法、疗程均同圆利针组。

疗效观察

观察指标痛阈值测定:采用SANLINGEP601C痛阈测定仪(华东师范大学科教仪器厂生产)于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各进行一次痛阈值测定,两组患者测定均在患侧梨状肌E1、E2穴进行。观察记录两组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和病例脱落情况。疗效评价标准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在末次治疗后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痊愈:疼痛完全消失,行走活动自如,梨状肌牵拉试验阴性,局部无压痛;显效:疼痛基本消失,行走活动无障碍,局部有轻微压痛;有效:疼痛有减轻,但行走活动仍有轻度障碍,梨状肌牵拉试验阳性,局部有压痛;无效:治疗后疼痛无减轻,各种症状仍存在。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2.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珚±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结果(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由表1可见,圆利针组治愈和显效例数均高于芒针组,总有效率达92.5%,明显高于芒针组的77.5%(χ2=10.613,P<0.05),表明新九针圆利针疗法临床总体疗效优于普通芒针治疗。(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痛阈值变化比较治疗前两组痛阈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痛阈值均较治疗前增加(均P<0.01);两组治疗1个疗程后的痛阈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痛阈值增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圆利针组痛阈值增量明显大于芒针组。提示新圆利针对患者痛阈值改善优于普通芒针。(3)不良反应和病例脱落情况两组患者均无不良反应和病例脱落,显示两种治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患者对两种治疗具有良好的依从性。

讨论

梨状肌综合征临床表现为臀腿痛及活动障碍,本病产生多因梨状肌解剖变异或外伤、劳损、受凉等因素导致梨状肌肿胀渗出、粘连和挛缩,卡压坐骨神经所致[4]。早在《黄帝内经》时代就已对关节疼痛及活动障碍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如《灵枢•官针》曰:“齐刺者,直入一,傍入二,以治寒气小深者,或曰三刺,治痹气小深者也”。梨状肌综合征在中医学属“痹症”“筋出槽”范畴,痹症总因“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素问•痹论》),当以散寒止痛、活血舒筋为治则。梨状肌位于臀部深层,故以针刺齐刺之法治其“痹气小深者”。本病臀部疼痛多沿下肢后外侧,故治疗取膀胱经之委中、胆经之阳陵泉。临床采用齐刺法为主治疗梨状肌综合征已多见报道[5-8],但笔者临床中体会,采用普通毫针(包括芒针)针刺效果往往欠理想。笔者跟随山西省针灸研究所祁越主任学习使用新九针圆利针治疗梨状肌综合征常获良效。与古圆利针“末端尖锐、中部略膨大,针身反细小”不同,新九针圆利针针尖部分与毫针相同,为尖而圆的松针形,但针体较普通芒针稍粗(见图2),用于深刺人体一定部位而产生治疗作用,主治一些顽固性腰腿痛(如骨痹、筋痹等)”[9]。临床实践表明,新九针圆利针针对骨伤疾病尤擅长治疗梨状肌综合征、腰3横突综合征等疾病[1]。为探索新九针圆利针治疗本病的优势和有关机制,故开展本次研究。本项研究结果表明,新九针圆利针治疗梨状肌综合征总有效率达92.5%,明显高于普通芒针治疗效果(P<0.05)。治疗前两组痛阈值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治疗2周后圆利针组痛阈值增量明显大于芒针组(P<0.01)。提示新九针圆利针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疗效确切,优于普通芒针,与其能有效提高局部组织痛阈值有关。临床上大多数医生治疗梨状肌综合征常以“阿是穴”为要,盖以针刺直达病所是其关键,但实践表明,采用普通毫针从体表确定的阿是穴处下针,经常是针寻不准病所,也就达不到预期针感和疗效。仔细分析可能与梨状肌位置深、从臀部表层压痛点处进针与实际病损组织存在偏差有关。笔者采用新九针圆利针针刺“梨状肌三穴”,是根据现代解剖学基础知识在实践中总结而来,能避免体表穴与实际病损表里不一问题;另外,也能避免普通毫针针体柔软,从外操作不易掌握针刺方向问题。本项研究证实,虽然取穴和针具长度相同,但新九针圆利针对梨状肌综合征治疗效果要优于普通芒针,可能与其能更加有效地松解局部粘连、提高梨状肌筋膜内外组织血液通透性、促进微循环、提高组织痛阈值有关。临床上也有采用粗针治疗梨状肌综合征获得较好效果的报道[10-11],这与笔者的研究不谋而合,具有异曲同工之妙。至于新九针圆利针治疗本病的其他作用机制还需今后进一步研究、探讨。

作者:刘建民 田文海 田建刚 李海棠 齐凤军 樊云 陈松 单位:湖北中医药大学针灸骨伤学院 山西省针灸研究所 湖北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