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学”与君子人格的形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学”与君子人格的形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本文主要分三大部分进行阐述,首先介绍了“学”在《论语》中的地位;然后讲了孔子与“学”,通过孔子对自己在“学”方面的评价,突出体现理想人格的价值典范意义;最后是“学”与普遍的人格养成,主要讲了学在君子人格形成中具有根本的作用。在孔子时期,君子与小人被赋予了道德的内在含义,君子人格成为儒家推崇的理想人格,人们通过“学”来实现君子人格。

关键词:学;儒家;论语;君子人格

一、“学”在《论语》中的地位

“学”是道德实践的中心环节,“下学而上达”使得性命与天道相贯通,儒家思想的重点就是内在仁德的道德实践。《论语》以《学而》开篇,开宗明义。“多务本之意,乃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学者之先务也”。以“学”统领《论语》,指明了“学”在《论语》中的重要地位。

在《论语》中“学”是修身成德以达到天德的关键,“学”是成就君子人格的重要因素。较低层次的“学”是学习文化等具体的知识的过程,较深层次的“学”则指的是不断反思,提高自己道德修养的学。牟宗三在《中国哲学的特质》中指出:“下学而上达”的“学”,亦须从日常生活的实践经验着手,以上达天德为最终目标。也就是把知识内化于生命,转化为生命所具有的德性,并努力践仁,仁便可遥契天道,使自己的生命与天命相契接。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仁义、礼乐,才能通达正道,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人格修养,才能形成君子人格。

“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雍也》)《论语》中“学”有两个层次,浅层次的“学”是学文学礼,深层次的“学”是约束自己的道德行为以达到天道。两个层次的“学”是相互关联的,只有在学文与学礼的积累中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才能达到天道。《中庸》中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说明君子既要尊重德性,也要讲求学问,道德修养要通过“学”来实现。《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荀子将学习的功能与价值,归结为提高人的道德品质,并把“学至乎礼而止”视为“道德之极”。儒家学者重修身,成就个人品德亦为其一生所追求不已之目标。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论语・阳货》)孔子强调人的修养是要通过“学”去完善的,如果不加强学习不善于运用,即使拥有仁、智、信、直、勇、刚这样的美德也一样会出现大的弊病。只有将“学”放在首位,通过“学”进行人格修养,才可以弥补这些不足。仁、智、信、直、勇、刚都是孔子所尊崇的,但是这里孔子强调了对于这些品质都要依靠“学”来把握,“学”在成就德性中具有普遍的作用,只有通过“学”才能通达正道形成君子人格。

二、孔子与“学”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论语・为政》)朱熹《论语集注》:“此所谓学,即大学之道也。”又引程子曰:“孔子生而知之也,言亦由学而至,所以勉进后人也。”荀子云:“古人为学,皆身心性命日用伦常之道”(《荀子・劝学》),朱熹曰:“学不止是读书,凡做事皆是学。”。孔子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孔子是具有君子人格的人,也是道德内在修养与外在实践的典范,从《论语》中就可以看出,孔子在个人的修养中非常重视“学”。从少年时孔子就很重视“学”,之后孔子的道德境界不断提高,但孔子从未放弃对学的重视。他以自己为例,用自谦的方法告诉我们,人并非是天生就具有知识的,志于学就是志于道,学习才是获得知识和提高人格修养的途径。

孔子认为自己的所有成就都归功于学习,他否认自己生而为“圣”或“生而知之者”,但他说自己是好学之人,好学之人才可能成为圣人,不学就会困顿不通仍然是小人。孔子明确指出,并不是他比别人的德性天生就高出多少,忠信都是可能做到的,但是只有好学才能成为君子圣人,他自己只是比较好学罢了。“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治长》)“此章,夫子言己勤学也。十室之邑,邑之小者也。其邑虽小,亦不诬之,必有忠信如我者焉。但不如我之好学不厌也。”。孔子已经达到了儒家的理想人格也就是君子人格,却否认自己生而知之,并且仍然这么重视学,就是为了鼓励他的学生和后人,告诉我们应该重视“学”,才可能达到君子的境界。

三、“学”与君子人格的养成

“学”对于君子人格的形成具有根本性的作用。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何晏《论语集解》:“此章勉人为君子也。”孔子告诉我们要重视“学”才可以成为君子。君子之道,威重是根本,学使之稳固。“学”必须将忠信作为主要的内容,然后向比自己优秀的人学习。孔子重德行,学是君子人格形成的必要过程。

然而德行是由外而内的过程,子曰:“君子求诸己”,个人的人格修养需要通过自身的道德内化进步提高,也就是说注重内在修养对于一个人达到正道非常重要。学与道德践行相结合,共同发展才能形成君子人格。针对这个问题,基本上学者们都认为“学”与道德的外在实践是不能割裂开的,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格,同时又具有合乎礼义的外在表现,才可以称为君子。如果只学习,那么就会导致只有合乎礼的外在表现,就可能会出现文灭其质的现象。反过来,如果仅仅注重内在的仁德,不重视“学”,就会导致心胸不开阔,没有高雅的志趣,不能成大器,自然难成君子。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学而又时时习之,则所学者熟,而中心喜说,其进自不能已矣。”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论语・阳货》)孔子指出,君子应当是注重内外兼修的,文采与本质,即就是内在与外在配合恰当的才是君子。人的内在本质,加以学习和内修成德就可以成就君子。

“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论语・里仁》)孔子说:“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论语・里仁》)孔子将仁与智相提并论,与“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相呼应,有仁德的人安于仁,聪明的人知道“仁”是有利于仁德建立的而实行仁,表明了只有有智之仁才是符合君子人格的。“言能行在上诸事,则可谓之为好学也。”君子不刻意的追求吃穿用度等物质层面的东西,做事细致,说话谨慎,“追求事物的当然之理”,是君子好学的品格。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论语・子路》)何晏在《论语集解》中分析到:“礼义忠信为治民之要”。钱穆先生亦认为“孔子非不重民食,然学稼学圃,终是小人在下者之事。君子在上临民,于此有所不暇。”樊迟和孔子在这里讨论的是学习具体的技艺,孔子教育弟子不在于“学稼”、“学圃”等事,而突出礼义忠信为治民之要,也是学习的主要内容。孔子认为君子要志存高远,胸怀天下,在“学”的过程中应注重在《论语》中深层次的意义的道德修养之学,而不是浅层次的生产技艺之学。唯有重视提高个人道德修养之“学”,才能达到君子人格,才能通达天道。

君子总是在不断地进行道德自省的,不断地以更高的道德要求来要求自己,对于他所不知道的事情,总是采取存疑的态度。子曰:“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论语・为政》)“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论语・子张》)一个人只有具有坚定地学习的态度,不断地提高自我,才能够逐渐形成君子人格。

(作者单位:民族大学)

本文属于民族大学课题:孔子的人格修养与苏格拉底的自我认知比较研究(课题编号:2016zgzx09)

注解:

① 朱嘉:《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第47页。

② 王先谦《荀子集解》,第12页。

③ 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第49页。

④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第54页

⑤ 黎靖德《朱子语类卷第二十四》

⑥ 邢m《论语注疏解经》

⑦ 李学勤:《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第8页。

⑧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

⑨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

⑩ 李学勤:《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第11页

B11 李学勤《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第172页。

B12 钱穆《论语新解》,第33页。

参考文献:

[1] 刘振东.孔子论君子[J].孔子研究,1992(1)

[2] 杨伯峻.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2013(1)

[3]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新编诸子集成[M].198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