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共教\共研\共进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共教\共研\共进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是校本教研的基本思路。在教研过程中,源于真实课例中的问题,能够激发教师间共同探讨的热情,分享教学经验。而且对同一个问题的不同反应、态度、观点,可以使问题的解决变得不拘一格,呈现多元化态势,有助于寻求最优解决方案。

在学习《提高农作物的光能利用率》一节时,笔者设计了如下问题:

(1)光能利用率与光合作用效率有什么区别?

(2)如何提高光能利用率?如何提高光合作用效率?

(3)氮使叶面积增大,增大了光合面积,为什么提高了光能利用率却不一定提高光合作用效率?

学生通过读书、讨论只是对(1)、(2)问题作了比较浅显的回答,却没考虑到它们之间的有机联系;对(3)问题根本不能理解。于是笔者对(3)问题进行了细致的分析讲解,而在补充完善(1)、(2)所引发的相关问题时,谈到大田中延长光合时间主要靠轮作,增加光合面积主要靠合理密植、间作、套种;光能利用率与合理密植、作物生育期、植株株型、CO2浓度、光照强度、温度、矿质元素等都有密切关系时,学生反应迟缓,面部表情茫然甚至冷漠,参与意识不强,完全没有了以往的“麻雀嘴”现象。于是,笔者又转换了导入问题的角度来引导学生,也没得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原本这节课的内容与生产实际紧密联系,学生应该有比较高的学习热情,也应该容易理解掌握,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教后笔者对课堂上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反思,随后又在教研组与同事进行交流探讨,发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即对于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没有做出充分的估计。具体来说,大部分同学来自城市,没有亲历甚至目睹农作物的耕作过程,对农作的技术技巧更是一无所知,缺乏实践经验。这样就无从谈起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的紧密结合,也就无从谈起对间作、套种、轮种中涉及到的提高农作物光能利用率原理的深透理解。

对此,老师们提出了诸多改进意见。其中最为有效的办法就是利用多媒体进行相关知识背景的链接,让学生视听结合,增强对相关知识的感性认识,为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奠定基础。基于此,在给其他平行班上课之前,笔者又进行了二次备课,从网上搜到了一段关于农作物耕作程序的视频资料,对其中涉及到的间作、套种、轮种等视频截取整理。这段视频在课堂上,犹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抓住了学生的“心”,激发了学生的“情”,点燃学生了的“趣”,活跃了学生的“思”,发展了学生的“智”,没有了前面课堂上学生的茫然与沉闷,使教学水到渠成。

为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拓宽知识面,我们还建议学生将本节课的知识延伸到课外,对教材内容进行了二次开发,提出了如下指导意见:

1.调查访问,整理素材,在实践中锻造自我。新课程标准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将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放在了十分突出的位置上。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而“我做了我就理解了”是习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因此,为了促进学生的实践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依据本节内容和本地实际情况,课外让学生就如何提高光能利用率、光合作用效率、农作物产量等面向本地农民、科技人员进行社会调查,深入农田参观访问,记录整理所得第一手资料,及时发现问题,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共享资源,交流讨论,在实践中丰富内涵。在经历了有目的的调查之后,把在搜集、整理之中的新发现和新问题抛出来与他人共享,交流讨论,加深理解和记忆,也是十分必要的。这不仅能提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展示学生自己的实践成果,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例如某班学生在对间作、套种、轮种、复种在提高光能利用率上的作用进行讨论时,甲同学说到:轮种是在时间上几种作物轮流种植,一年内的轮作当然也就延长了光合作用的时间;乙同学说:间种是在空间上几种作物相间种植,而套种是前一茬作物还没有收获时就将后一茬作物种到同一块地上。对于间种,丙同学作了如此形象的描述:一般间种套种的植物株型要“一高一矮”、“一胖一瘦”,叶型要“一尖一圆”,根系要“一深一浅”,生育期要“一早一晚”,密度要“一大一小”,“一宽一窄”。最后就此问题师生达成共识:间作套种不仅能充分利用空间、时间和地力增加截光量,减少漏光与反射,提高光能利用率,延长农作物光合作用时间,增加光合产物的合成与积累,而且能使田地通风透光和营养条件较好,利于培肥地力。

3.整合归纳,精细加工,在实践中深入拓展。通过上述交流,学生之间就搜集到的有关农业传统经验方面的素材进行交流比较,整合归纳,精细总结,发现规律,实现课堂教学与生产实践的紧密结合,训练学生演绎归纳的思维能力,联系相关知识,发散思考,拓展延伸,构建系统的知识框架。

当然,作为教学主导的老师在此过程之中和之后也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若有条件可与学生一起参与调查研究,或者间接参与,跟踪研究,这样就可以将所得到的信息和经验及时地反馈到教学当中,进而优化教学环节,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同时,在学生进行实践调查,讨论交流及整理归纳期间,老师还能及时地调整和引导学生,及时地解疑释惑,把问题解决在情境之中,从而顺利完成调查活动。下面就笔者所亲历的一次关于“提高农作物光能利用率”的传统经验的调查总结如下:

①精耕细作经验。针对陇东高原少雨干旱,农民从实际出发,通过旱耕、深耕蓄墒,耙耱、勤锄、深z保墒,镇压提墒等耕作措施以达到抗旱增产的目的。农谚有:“伏天耕一遍,赛过水浇田”,“深耕加一寸,顶上一层粪”;“锄头有水又有火,旱锄地发暖,勤锄地不板,深z能抗旱。”

②养畜积肥经验。“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我市农民历来就重视养畜积肥发展有机农业,素有“一个驴粪蛋,一碗小米饭”和“要得肥料广,多把畜来养”的说法。在施肥上,农民总结提出了“施肥一大片,不如一条线”,“话说在心上,肥施在根上”的集中施肥和深施肥的方法。

③选种留种经验。农民通过生产实践认识到了“好马下好骡,好籽出好苗”的科学道理,因而提出了“麦收短杆,豆收长荚”,“去两头,留中间,玉米棒子没虚尖”等科学选种方法。同时也认识到只有坚持“种子年年选”,才能达到“产量步步高”。

④轮作倒茬经验。“茬口倒顺,强似上粪”,说明合理倒茬的意义。农民经过长期的摸索、实践,找到了各类作物较好的茬口。例如“糜茬高粱,豆茬麦,一亩产量顶过两亩”。但也告诉人们不要种老茬或重茬庄稼。例如“谷子重茬爱生白发,高粱重茬爱长黑娃娃(黑穗病)”。在合理轮作倒茬上,农民的实践经验是非常丰富的。

⑤种、管、收方面的经验。农民根据我市的气候条件和作物不同的生育期总结出了不同作物的适宜播种期。例如:“清明前后,点瓜种豆”;冬小麦播种是“原跟白露,川跟社”,复种时是“过了小暑不种糜”等。同时又根据不同作物种子的发芽特性提出相应的播种深度。例如:“深谷浅糜子,荞麦种在伏皮子”等。在田间管理上,常有“三分种,七分管,十分收成才保险”的话语,强调了管理的重要性。在收成上重视“十成收九成,九成收十成”的经验,注意适期收获,以免过期而造成损失。

由此可见,一节课的成功,不仅离不开老师的巧妙引导,更要依赖于学生的积极参与。备课时,老师不但要立足教学内容,更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利用各种有效资源细致构思、精心设计。同时还要善于反思、善于研讨,寻找最佳教学方案,实现教研结合。这样,不但能够拓宽自己的教学视野,提升自己的教学艺术,正如布鲁巴赫所说:“反思性实践是使教师在其职权范围内,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成为更好、更有效率、更富有创见的行家的工具”,而且也有利于学生在自主、合作中探索,在互动交流与知识构建中积累,在尝试应用与拓展延伸中提高,在丰富、必要、有效的实践活动中获得全面、富有个性化的发展与成长。

(作者单位:甘肃省庆阳一中)

责编 / 齐鲁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