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细说涪陵榨菜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细说涪陵榨菜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地处长江、乌江汇合处的川东古城涪陵,是誉满中外的四川著名特产――榨菜的发源地。要厘清榨菜的由来和发展,得从制作榨菜的原料青菜头说起。

相传,18世纪初叶,川东长江两岸温湿肥沃的土地上,已有人工栽培的青菜头。青菜头需在头年白露前后播种,次年立春左右收获。特点是:地上茎部异常发达,叶柄下生有7至9个乳状突起物,表皮与叶子同为青绿色,肉质白而肥厚,质地嫩脆。煮、炒熟食,有一种特殊的鲜味,其汤汁还可以治疗感冒。除鲜食而外,也可做成泡菜或腌菜。农户自食有余,便拿到市上出售,但不能久贮和远运,只有本地人才能享受到它的美味。

清朝光绪年间,地主邱寿安在湖北宜昌开设“荣生昌”酱园,兼营叙府芽菜和资中大头菜等业务。他在老家涪陵城西洗墨溪田湾村,雇佣邓炳成负责干腌菜的采办整理、包装运送等工作。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青菜头长得特别好,邓炳成便决定仿照腌制大头菜的方法,把它制成腌菜。制好后,他捎带两罐到宜昌供邱寿安尝新。邱与宜昌亲友共品,一致觉得鲜美可口,为其它腌菜所不及。邱觉得有利可图,于次年春回到老家,叫佃户用青菜头抵交租子,加上收买一部分,以邓炳成为掌脉师(技师),专门为他加工青菜头腌菜,地点就设在他的老家下邱家湾,这就是榨菜史上的第一家榨菜厂坊。

当时的制作方法是:将青菜头连头带叶挂在房檐和屋外树枝上,待菜晾到半干后,收进瓦缸中加盐腌制,并以手反复搓揉,直到熟软方止。放几天,待盐劲入骨,再用盐水淘洗,然后挤干盐水,拌以(自)贡盐和香料,装坛贮放备食。他们把这种用木榨榨除盐水加工而成的腌菜新产品取名“榨菜”。当年生产80坛(每坛50斤)全部运销宜昌。每坛售价约合32块银元,而成本才四五元,邱氏获得如此厚利,便连年扩大生产,并严令保密加工方法。到1914年,产量便达到1 000坛。

榨菜的加工方法后来被泄密了。邱氏邻居――骆兴合经过长期观察和向邓炳成打听、学习,掌握了全部工艺,1910年当上了涪陵商人骆培之所办的榨菜厂的技师。1911年,邱家厨师谭治合将加工过程告知欧秉胜,欧便在涪陵长江上游30里的李渡石马坝设厂仿造。次年,张彤云也在涪陵水井湾办起了菜厂。再后来,群商蜂起,争相仿制。到1935年,榨菜已遍及涪陵、丰都、长寿等11个县市38个乡镇,有大、中、小厂八百多家,总产量达到40万坛,创造了解放前榨菜年产量的最高纪录。

1930年,上海金和、银丰两大洋行,以榨菜向国外商人交换海味,继而打开了南洋各国的销路,每年出口达三四万坛。国内市场逐渐向中路(汉口)和长路(上海)延伸扩展,并且南达广州、福州,北上西安、平津和东北三省,是解放前榨菜业的黄金时代。

榨菜逐渐形成了一个产、运、销的新兴副食品行业,也引起了榨菜加工技术的改进和革新。从1915年开始在长江岸边搭木架晾菜,到1928年以菜池代替了瓦缸腌制,并增加了腌制工序,为讲求菜块外形美观,1931年起对飞皮、菜匙、老筋进行修剪,1934年菜坛采用水泥封口,直至1935年以肉红色的成都海椒代替本地椒拌菜,并佐以精心配制的香料。榨菜加工历经5次重大改革,确立了10大工序,质量大为提高,使其具有嫩、脆、鲜、香的独特地方风味,并以此驰名中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