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仫佬族民歌的类型\功能及其意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仫佬族民歌的类型\功能及其意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广有的少数民族仫佬族,其民歌类型丰富,功能多样。古条、随口答和口风作为仫佬歌的基本类型,具有培育和强化民族认同、展开人际交流、传递经验、表达情感、斗智逞强、进行消遣娱乐等民俗功能。仫佬歌还呈现出三个层次的当代意义:全面地反映和展现民族生活,增强了民族凝聚力;体现了各民族间的交流、团结;另外,仫佬民歌与其他民族文化元素的共享,表明整个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和谐的一家。

[关键词]仫佬歌;类型;功能;意义;民俗

[作者]滕志朋,广西财经学院文化与传播系教授;刘开娥,广西财经学院图书馆;莫秋,广西财经学院文化与传播系。南宁,530003

[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11)02-0072-006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支花,仫佬族是其中的一支。仫佬族这朵民族之花,其最艳丽的部分是它的民族歌谣,即仫佬民歌。仫佬歌,是仫佬民众在漫长历史过程中创造和传承下来的民俗文化文本。对于一个没有书面文字的民族来说,口头传唱的歌谣,几乎承载了他们文化精神生活的全部,其重要性对于该民族不言而喻。

但仫佬民歌向来不为人了解,学术界对其研究亦较少。因此,本文尝试对仫佬民歌的类型作一些考察,分析不同类型仫佬歌的表演目的或功能,并探究类型多样化的仫佬歌后面蕴藏的社会意义。

一、仫佬民歌的分类:以前期研究和民族习称为基础

尽管成果不多,但学术界对仫佬族民歌的注意却很早。上个世纪80年代,一些民族文学研究的论述中,已有仫佬民歌的记述;同时有学者对仫佬歌谣进行了搜集、整理,这些著述都涉及到仫佬民歌的分类问题。

1987年出版的《中国民族民间文学》,是关于仫佬族民歌最早的著述。该书由包玉堂、吴盛枝撰写“仫佬族民间文学”一章,将仫佬民歌分为“古条”、“随口答”、“口风”和“新民歌”四类。同一年,龙殿宝主编《罗城歌谣集》,分仫佬歌为“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情歌”、“生活歌”、“口风歌”、“历史传说歌”、“儿歌”和包括鸟兽虫鱼歌、谜语歌等在内的“其他歌谣”共九种。1992年,仍由包玉堂等人撰稿的《中国歌谣集成》“广西卷”,则分仫佬歌为“古歌”、“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情歌”、“生活歌”、“历史・传说・故事歌”和“儿歌”八类。1993年,龙殿宝、吴盛枝、过伟合著《仫佬族文学史》,该著第二到第五编中都有仫佬族歌谣的分类。第二编“中古文学”分歌谣为“风俗歌”、“苦歌、状物歌、儿歌”和“叙事歌”;第三编“近古文学”歌谣部分包括“农事歌”、“苦歌”、“儿歌”、“风俗歌”、“情歌”和“叙事歌”等类型;“近现代文学”分成“农事歌、风俗歌”、“儿歌、苦歌、情歌”以及“历史歌、时政歌”;“当代文学”这一编则只列了“新民歌”一种。

进入新世纪以后,仫佬民歌研究最大的成绩是《仫佬族古歌》的出版。该歌集分八辑,即把仫佬歌分为八类,包括“开坛歌”、“古条歌”、“走坡歌”、“口风歌”“礼俗歌”和“仫佬语古歌”、“壮语情歌”、“其他歌”等。

此外,还有一种按句式和字数划分的方法。按龙殿宝先生的说明,所谓句式歌,就是按照每首歌句数分为“二句歌”、“三句歌”……“十四句歌”等;字数歌,则既有按每句多少字来命名的,也有按整首歌多少字来命名。句式歌和字数歌又可以交叉,每一种句式和字数的歌,押韵不同,甚至同样是“六句31字歌”也有三种押韵格式。从已采集到的歌谣看,按句式和字数来分,仫佬族古歌共有44种歌90种形式(句式),可谓纷繁复杂。

由上述情况可见,关于仫佬民歌的类型,研究者们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甚至单个研究者在不同场合都有不同的分法。而实际上,仫佬民歌的分门别类,要做到严丝合缝也不可能。一首《八月十五来走坡》是放到“生活歌”,还是放到“情歌”或“走坡歌”?一首《相遇歌》,是归为“情歌”,还是特地放到“壮语情歌”(因为这首歌是用壮语演唱的)这一类呢?诸如此类的情形在仫佬歌里比比皆是,也可以说交叉重叠的情况难以避免。

那么怎样给仫佬歌确定名称和归类呢?我们知道,分类其实是“归类”,把多变为少,便于全盘了解和把握。分类应该具有简洁性、概括性。从这个要求出发,以句式或字数来划分仫佬歌的类型就不太适合。固然,仫佬族民众也讲“句歌”、“字歌”,但只是在特定、偶然的场合才这样指称某首歌。况且,原生态民间性的东西,其特点就是率性、自由,一个歌手怎么唱,一句或一首歌多少个字,大体是由他根据自己演唱的方便而定。这样,从逻辑上说,从句式和字数来统计仫佬歌,是一件难以完成的工作。过伟先生提到,当初著《仫佬族文学史》采录了42种歌名78种句式,而到《仫佬族古歌》则采录了44种歌名90种句式。这个情况,即说明句式和字数作为划分标准,不是很妥当。

另外,作者们出于不同的目的来考察、审视,给仫佬歌确定了一些带有很强时代性和意识形态性的类型名称,比如“时政歌”、“劳动歌”、“生活歌”等称谓,还有“情歌”、“儿歌”等称法也很有现代感,这些似也值得商榷。

诚如论者所指出,在民族学研究中,对传统文化的命名其实并不存在学术上的严格规范;但在这种情况下,却又有一个大家都习惯沿用的基本原则,就是“约定俗成”。这个原则也适合这里。就是说,我们对仫佬歌类型的划分和命名,要符合该民族民众的认知习惯,尽可能采用仫佬族民众相沿成习的称谓――其实上述的前期研究也是一定程度上在遵循这个原则的。

那么,以尊重民族传统为前提,以前期研究为基础,我们认为,仫佬民歌就可以简单地归为三类:“古条”、“随口答”、“口风”。

这实际上是基本回归了包玉堂、吴盛枝的做法,但删掉了他们设置的“新民歌”这一类。因为“新民歌”是依据时代的不同而设的类别,而就内容和功能而言每一首新民歌依然可以归并到那三类里面,所以不需单独出来。此其一。其二,每一个作者及著述,无论是否把“古条”、“随口答”、“口风”作为第一级类型名称,都少不了用很多文字介绍和叙述它们;而实际上,这三个类型名称,其实可以把几乎所有的仫佬歌归并、整合,比如《中国民族民间文学》就在“随口答”中囊括了“苦歌”、“情歌”(包括“走坡歌”和其他所有婚俗歌)、“生产劳动歌”、“风俗歌”、“盘歌和猜谜歌”等亚类。其三,的确,仫佬族民众提到他们自己民族的歌谣,最常用的说法就是这三种。

以这三种称谓作为类型名称,作为分类的第一级,我们于是得出仫佬民歌的类型结构图,如下图所示:

二、不同类型仫佬歌的基本功能

马林诺夫斯基曾指出:“一物品之成为文化的一部分,只是在人类活动中用得着它的地方,只是在它能满足人类需要的地方。”按这种看法,仫佬族民歌之所以为仫佬民众喜闻乐见,在于它能满足他们某些方面的需要,即仫佬歌对于他们而言,有其特定的作用或功能。

首先是古条歌。在我们看来,古条歌的功能主要是实施传统教育,培育和形成族群认同。所谓“古条”,其中的“古”通“故”,就是歌唱历史人物的英雄事迹或民间故事、传说等等,每“条”

(每个故事)篇幅都很长,少则十几首,多则几百首。神话、历史故事、传说、英雄事迹等,在很多民族都是混杂在一起的,即通常说的“神话历史化,历史神话化”,中华民族如此,仫佬民歌中的“古条”也是这一类产物。

关于古条歌要注意几点。其一,古条歌每一首都有比较固定的歌词,不能随口编造。歌词内容讲的是民族的起源和变迁,民族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和传说故事,比如《古今对唱》就从“谁人投胎氏”一直唱到“因为有了革命党,封建王朝上西天”,把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唱全了。其二,古条歌以答问对唱的比赛方式进行,哪一方对不上了就为输,要不输就得把整条古歌记下、记清楚;而古条歌一般又很长。这其中的意思就是希望人们要对整个民族的历史非常熟悉。其三,古条歌一般是在婚娶、生日、迁新居等喜庆之日,亲友相聚,夜晚开歌坛(歌堂)时唱的。这种时候,其他事务都放下了,男女老少济济一堂,互相对歌,一方面是游乐欢娱,另一方面,也蕴含着希望古条中的民族历史故事能够被族内尽可能多的人知道的意图。

古条歌让人们知道他们同属于一个祖宗,拥有同一个过去的记忆,有共同尊奉的传统,或者说这些东西是他们共享的标志和符号,包括其中蕴含的价值观念。这些东西就是通常所说的“文化”。而民族之为民族,是“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所以这些东西使他们形成一个共识:他们同宗同源,是一家人,是一体的;他们同命运、共休戚,必须在一起生存和延续下去。古条歌起到了使仫佬民众认同并维系他们作为一个特定民族的纽带作用。

当然,道德伦理、风俗习惯或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常识以及生活方式上的一些特点,也是具有联结和凝聚群体的作用的。古条中的风俗歌,也传递了很多仫佬族不同于其他民族的内容,这些内容积淀了仫佬民众的智慧和才干,有他们的思维方式和情感态度,而这些东西也就使他们区别于其他部落或族群。

其次是随口答。随口答是平日里赶圩、走坡、访亲寻友以及生产劳动时唱的,婚姻喜庆之类的良辰吉日也可唱。随口答,字面意思即随即开口用唱歌来回答。因此这种歌没有固定的唱词、唱本,而是现场即兴创作、演唱。是一种非常考验人随机应变能力和才隋智慧的表演形式。

如果说古条重在说古、讲古,那么随口答就主要是论今、道今,是仫佬人民日常生活的产品,也服务于他们当下的现实生活实践。为了完成人生中的婚姻大事,青年男女自然要谈情说爱,即所谓“走坡”。初次相见,如有意于对方,就唱《拦路歌》或《走坡邀唱》来试探;双方都看好,就唱《问定物》、《算日子》;第二次见面,唱《守等歌》、《结双歌》、《同年歌》。告别时唱《暂时分离》或《同年去了我心慌》,表示不舍。想念时也唱,如《相思歌》、《李桃想念》等。婚礼仪式整个过程都伴随着歌唱。新娘出门前唱《新娘哭怨歌》、《新娘打扮哭歌》;伴娘也有《伴娘陪叹歌》。上门时,一众村里的男青年就唱《新人人屋歌》恭贺新人和主家。拜堂时大家唱《拜堂歌》、《新婚贺歌》;席间有《谢席歌》,宴罢开歌堂前有《婚宴歌》……婚后生了孩子,于是有满月酒宴上的歌,如《姜酒歌》、《贺生太子喜酒歌》等,仫佬人习惯上也把这种歌总称“姜酒歌”、“贺姜酒歌”。同样,在祝寿、建房等仪式上,也相应地有《祝寿歌》、《起屋歌》等。(注:此段所引歌名均来自龙殿宝:《仫佬族古歌》)

除了节令庆典活动之外,日常生活中仫佬族民众也用随口答记录着他们的观察和体会。他们劳动时唱《农事歌》、《季节对唱》,讲述他们一年四季的生产实践和生活习俗,同时也记载劳动知识和节令知识。闲暇时他们用歌谣讲一些周边的人事,或别处的民间传闻,比如《长工十恨》、《李清杀儿》;他们有时唱《十月怀胎歌》、《媳妇苦歌》,慨叹养育之艰辛和生活的不易;有时则唱诸如《小猫眼青青》、《月亮光光》或一些物谜歌,教小孩儿嬉戏玩耍。(注:此段所引歌名均来自龙殿宝:《罗城歌谣集》)

上述可见,随口答的功能主要就是展开人际交流,参与群体活动,传递实践经验以及表达生活情感。

最后是口风。口风分“正口风”和“烂口风”两种,劝人为善、歌词比较温和、文雅的是正口风,比如这首“我今劝你莫抽烟,抽烟不香也不甜;抽烟不能饱肚子,一年枉费几多钱!”抨击社会歪风邪气,嘲讽恶人恶行,歌词俚俗,语气尖刻的是烂口风,如“叫声财主你莫嚣,你是老虎我有刀;有朝一日天地变,砍你脑壳做鼓敲。”口风也没有固定歌词,通常是在摆歌坛时临场编创、演唱。有时走坡也有口风歌,但主要还是在歌坛上赛歌时唱。为了取胜,双方即兴发挥,任意编造,相互打压贬低对方,连讽刺嘲笑的言辞也上阵,有时比赛唱歌实质就是大家在对骂。当然,毕竟是集体娱乐,毕竟也只是口头上逞能,大家也不至于象骂仇家那样粗鄙、恶毒,讽刺贬损的目的无非是让对方开不了口接不上嘴而认输。

由此可见,口风歌的功能主要在于斗智逞强、比出胜负,就是仫佬民众的一种游戏,一项消遣娱乐。

以上我们讨论了各种类型仫佬歌的功能,需要说明,就如仫佬歌在类型上交叉混杂一样,它们的功能其实也交错通连。按功能学派的观点,文化的存在是为了满足各种需求,但文化的这种功能不是简单或者单一的。我们一般说民俗具有四种功能,是把民俗当作整体来谈,而不是一一对应的。因此,我们说不同仫佬歌有各自的功能,这只是相对的,是指它的主要方面。

三、多类型仫佬民歌所蕴含的意义

“人类学的重要工作就在研究文化的功能。”马林诺夫斯基这个观点是有启迪性的,但又不够。对仫佬民歌,我们已经探讨了它的类型和功能,但是,为什么仫佬民歌形成这样一些形式并发挥这些功能?诸类型仫佬歌及其功能,其本身又包含了什么价值和意义呢?如克罗齐所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研究历史的目的在于服务当下。作为民俗和传统的仫佬歌,是历史的一部分。因此,出于把握当下,建设当代新文化的目的,我们还有必要对仫佬歌的当代意义进行思考。在我们看来,仫佬民歌的意义包含以下三个层次。

其一,仫佬歌立体、全面地反映和展现了仫佬族人民的生活,强化了仫佬民众的民族向心力、凝聚力。

讨论仫佬歌谣的类型时我们观察到,在古条、随口答和口风之下还包含很多仫佬歌的亚类型。这些亚类型歌谣的内容,有民族历史方面的,有当前现实生活方面的;有进行传统教育的和关于伦理规范的,也有用于嬉戏娱乐的。仫佬人民喜欢唱歌,他们不仅在年节、婚丧庆典和其他仪式活动上唱歌,在普通的日子里他们也用歌谣来镌写着生命和岁月。他们用对歌的方式去完成人生中的重大使命和事务,比如恋爱婚姻、修房造屋,他们也用吟唱喟叹个人的不幸和生活的艰难,一首《叹孤单》或《四年无米吃南风》惹来对方的热泪涟涟和无限同情。在仫佬歌中,我们聆听到历史人物的英雄事迹或民间故事、传说,我们也能欣赏仫佬人歌唱生产、歌唱生活、歌唱爱情、歌唱景色,还能看到他们对歌“驳口劲”,在娱乐比赛中逞勇争胜。总之,一幅仫佬民族的生活画面,通过歌谣展现无遗。

民俗文化记录着生活,而同时民俗也是民众现实生活的组成部分。仫佬歌是仫佬民众精神文化活动的产物,本身又是他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仫佬人生活的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是协调

一致的,同时发生和发展着。

生活伴随着歌谣,生活在歌声中,这让仫佬人找到了精神家园,生发出归属感。长期没有民族身份的这个群体,终于在1956年经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批准,正式定名为“仫佬族”,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之一。而今呢,虽然民族同化(汉化)愈益深刻,但一个仫佬同胞,只要说起“依饭节”,就会兴致勃勃;一听到仫佬歌,就神采飞扬深受感动,一种亲近感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由此可见仫佬歌在民族凝聚方面的重大意义。

其二,仫佬歌体现了各民族间的交流、团结。

仫佬族聚居于广西河池罗城。广西是多民族地区,在罗城及其周边还生活着汉、壮、瑶、侗、苗等诸多民族。各民族民众相邻而居,相互间没有什么界限、隔阂。他们嘴上虽常有“汉人”、“仫佬人”、“瑶人”这些说法,知道各自有一些特别的风俗习惯,似乎民族意识非常强;但其实,不同民族的人在一起时,一方面互相都尊重对方的习俗,另一方面总是很亲热,毫无拘束!各族人民在一起劳动和生活,互通有无,交流合作,相互间情意相投,亲如一家,这在他们的民风民俗,他们的故事歌谣,即他们的文化里,得到了充分显示。

仫佬族是没有书面语言――文字的。仫佬歌以往也就靠口耳相传,代代延续着;但同时象古条这样的长篇,如长达152首(每首四句,连成的整体就叫“条”,即“古条”)的《古今对唱》,他们就记在纸面上,这时候他们用的则是汉字。其次,在仫佬歌里,那些故事和人物不仅有本民族的(比如“稼”、“婆王”等),也有其他民族的。例如《八寨赵金龙》,歌唱的是道光壬辰年癸已年赵金龙起兵反清直至最后失败的事迹。而赵金龙兄妹其实是湖南南部的瑶族人,歌词“金龙原在永州府,住在江华县里人”、清朝廷“四处分兵来把守,砍杀瑶兵万千头”可证之。歌词还说,在强敌面前,“兄弟合力”、“人人奋勇”,顽强反抗。这首歌证实,仫佬、瑶以及其他各族人民,在平时的生活中,团结互助,同心同德,这种局面由来已久。

另外,我们还应注意到,仫佬歌不一定是用仫佬语唱的,倒是多用当地汉族的“土拐话”来唱。同时,在走坡歌也就是仫佬族的“情歌”中,则又特别有一些歌儿,是用壮语演唱的。比如“现在已告情妹妹,有话莫讲他人听……”这组男方向女方倾诉、表达由衷爱慕之情、并渴望今生来世永结同心的“连情歌”,口头原文是壮语,我们现在看到的汉文是研究者从歌手的手抄本或现场演唱译注过来的。这种情况表明了仫佬和汉、壮人民长期和谐生活在一起,习俗相通,文化交流密切。

其三,仫佬民歌表明各民族同根同源,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和谐的一家。

在仫佬族依饭节(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仪式上,师公戴的傩面具上写着“盘5E'’两个字。盘王也称“盘龙古”或“”――瑶族也是称“盘王”――其实都是汉族开天辟地神话中的“”。依饭节上师公还唱“婆王歌”(《水淹天门》),说“水淹天门无处去,淹死千千万万人;……天下人民都死尽,剩下伏羲兄妹身。”伏羲兄妹指的是伏羲和女娲,也就是汉民族神话中的人物,民族的始祖。汉族神话说女娲抟土造人,仫佬族《婆王故事》说天下人都淹死了,只幸存婆王的一双子女伏羲、女娲,兄妹结婚生下一个象冬瓜的胎儿。把冬瓜斩成360块,于是变成了240个男人120个女子,然后他们又结婚生子,才有了五湖四海的“婆儿孙”。故事变体(异文)中其实还存留着很多相同的信息和符号。

实际上,仫佬民歌中汉族和其他民族文化的符号、事象或因子还有很多。仅《古今对唱》里有神话人物如、伏羲女娲、神农和韩湘子、杨戬,有历史上各朝各代的著名人物如刘邦项羽、李世民程咬金、薛仁贵樊梨花,有杨家将穆桂英,还有宋江李逵……等等;有的歌单独涉及某个历史人物,通常也是为各族民众所熟知的,比如《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朱买臣》等等。梁祝故事,虽最早见于汉族的典籍(唐梁载言《十道四番志》),但其实各族如壮、苗、仫佬都有口传,复杂程度更甚,尤以仫佬为最。在四句古条歌中,梁祝二人不仅殉情而死,后来还上天庭经包公判案,还阳做了恩爱夫妻;之后英台又奉旨出征辽阳,救出状元夫婿山伯,“救国救夫保我皇”,建了功业,“千古留名万代扬”。广西名人“刘三姐”也是如此,在汉、壮、瑶、仫佬民俗中都有。三姐是生于宜州的壮家女呢?还是长于罗城蓝靛村仫佬妹?其实这一点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形象为所有人喜爱,这一民俗文化为各族人民共享。

英国人类学家雷蒙德・弗思说,“一个民族是一群有相同的社会特征的人民。”所谓相同的社会特征,指的就是传统,就是民俗文化里的那些标志、符号,或图式、事象等等。我们常说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这绝非譬喻之辞!因为正如仫佬歌所呈示的那样,我们中华民族共享着相同的文化传统,我们是同根同源的!仫佬民歌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它最深远的意义,即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