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可恶?可爱!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可恶?可爱!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笔者在执教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装满昆虫的衣袋》一课时出现了下面这一幕情景。

在对第七自然段理解感悟的基础上进行指导朗读时,一学生把“你这可恶的小傻瓜”读成了“你这可爱的小傻瓜”,顿时引起了哄堂大笑。有的学生甚至大声地叫起来:“是‘可恶’,你读错了!”笔者在学生们的喧哗之后请那个孩子又重新读了一遍。

课后,我静下来,仔细地回忆了这个片段,难道学生把“可恶”读成“可爱”真的只是简单口误吗?音形完全不一样,应该不会是口误,那作为教师,我应该如何面对这一生成?

――从教材观的角度出发,这不是单纯的口误。通过研读教材,我们不难发现《装满昆虫的衣袋》一文为我们呈现的法布尔就是一个单纯可爱、天真活泼的孩子的形象。在那个名叫圣莱昂的小村子里,法布尔逮蝴蝶,捉甲虫,捡石子――这样的生活,就是孩子们所向往的。在自然的怀抱中,法布尔无忧无虑,尽情地享受着身边的一切美好,又对身边的所有事物充满了好奇。这样一个孩子,难道不“可爱”吗?学生读出的“可爱”正好说明他对文本真正理解了,有了深刻入心的感受,读错,只是学生内心真实的表达。

――从人文观的角度理解,这不是纯粹的失误。每一个孩子都是父母的无价之宝,所以爸爸妈妈们提到自己孩子的时候,总会感觉骄傲和自豪。法布尔也是这样一个孩子,即使他有些顽皮,有点贪玩,但在父母眼里依然是可爱的孩子。“你这可恶的小傻瓜!”透着父亲的怒气,但更多包含的是父亲的关爱和疼惜。父亲的角色让他不能像母亲那样把满满的对小法布尔的关心直白地在“不叫你的小手中毒才怪”上表达出来,而是把所有的关切之情都放在“可恶的小傻瓜”一句里。这“可恶”“小傻瓜”不是父亲对法布尔的厌弃,而是一种昵称、爱称。

――从儿童观的角度思考,这不是简单的错误。雅克・卢梭说:“要尊重儿童,不要急于对他作出或好或坏的评判。”他呼吁人们应当顺应儿童的本性,尊重儿童。他认为,儿童有自己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八九岁儿童的主要兴趣从自我转向外界事物,法布尔是这样,我们的学生也是这样。透过文字,孩子们看到的法布尔就像是自己的同伴,甚至是自己的影子。法布尔做的诸如捉虫子、捡石子等在大人们看来是“没用的玩意儿”,我们的学生可能也都做过,而促使他们这样做的正是儿童对世界的好奇,是儿童对探索世界的渴望。这正是八九岁孩子心理发展的需要的表现。“可爱”是学生对儿童爱玩闹、爱探索、有好奇心等特点独有的情感体验。孩子读成“可爱”,是从儿童的角度出发来学习语文,用他们所特有的情感体验来理解文本。

――从课程观来说,这不是简单的一个的错误。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所谓课堂教学的生成性,是指要充分重视师生生命活动的多样性和教学环境的复杂性,把每节课都视作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学生在课堂上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表现,都是课堂生成,是语文课程资源的一种。“可爱”是学生在欣赏、感悟文本之后的感受,再现了学生的内心世界。这感受是真实的、诚恳的、感人的,更是课堂中宝贵的生成资源。在出现这样的课程资源时,教师应该牢牢抓住,生成更好的教育契机,引导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文本、解读文本,获得情感体验,将语文教学带入一个精彩的过程,使学生在体会文章语言美的同时,更得到明事懂理、感悟人生的收获。

如果,时间能回到那一刻,笔者将不再是简单的否定,我一定会问孩子:“你为什么要这样读?”我一定会对所有孩子说:“谁能把‘可恶’这个词语读出‘可爱’的感受来?”可爱的孩子一定会在课堂里呈现出另一番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