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在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细菌感染中的诊断价值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在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细菌感染中的诊断价值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 探讨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细菌感染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随机选取该院2014年6月―2015年9月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病患120例,通过肺CT检查结果分为感染组60例,未感染组60例,另选取60名体检健康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分别测定其血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浓度,对感染组和未感染组患者使用抗菌药物一段时间后,再次测定PCT、CRP,并记录结果。结果 感染组治疗前PCT为(2.49±2.87)μg/L、CRP浓度为(73.79±18.29)μg/L,与未感染组、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慢性阻塞性肺病;细菌感染

[中图分类号] R56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6)10(a)-0001-03

Procalcitonin, C-reactive Protein in the Diagnosis Value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TANG Dong-jie

ICU,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Care Hospital of Xiamen City, Xiamen, Fujian Province , 361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procalcitonin, the diagnostic value of C- reactive protein in patients with COPD complicated with bacterial infection. Methods Random select our hospital from June 2014 to September 2015 treated 120 cases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 with, through the lung CT examination results were divided into group of 60 cases of infection, uninfected group of 60 cases, the other selected as normal control group, 60 cases of physical health, respectively the serum calcitonin (PCT), C - reactive protein (CRP) concentration, the infected and uninfected group patients using antibacterial drugs after a period of time, determination of PCT and CRP, and record the results again . Results PCT infection before treatment was (2.49 ± 2.87)μg / L, CRP concentration was (73.79 ± 18.29)μg / L, compared with the uninfected group and normal control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P

[Key words] Procalcitonin; C-reactive protein;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Bacterial infection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为一种常见、多发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其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呈现渐进性加重过程,具有气流阻塞的特性,发病率较高,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巨大影响[1-2]。多数研究指出,炎症介质参与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细菌感染者的发病过程,传统的炎症指标通常包括:白细胞计数、体温,C-反应蛋白(CRP)等[3]。白细胞计数和体温均存在缺乏敏感性和特异性的问题,不能有效甄别是否为细菌感染,不予考虑作为检测指标[4]。该次研究通过检测2014年6月―2015年9月治疗前后细菌感染组、未感染组以及正常对照组患者降钙素原(PCT)、CRP水平,来探讨其在COPD合并细菌感染中的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仪器与试剂

PCT检测使用Roche Cobas e 411分析仪及配套试剂;CRP测定采用Roche Cobas8000生化分析仪和试剂。

1.2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的120例受试患者皆是该院收治COPD患者,其中男93例,女27例,平均年龄(67.1±10.3)岁,所有患者诊断均依据《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13年修订版)》[5]。排除标准:患有其他可致PCT及CRP升高的疾病者;入院4周之前使用过抗生素者;需要有创通气机械者;意识障碍者等。所有入选病例参与研究前均被告知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等,该次研究取得了受试患者及其家属同意,并通过伦理委员会批准。将入选患者根据肺CT检查结果分为感染组60例,其中男性48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 (66.9±7.1)岁;未感染组60例,男性45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68.1±12.8)岁,另选取60名无细菌感染体检健康者为正常对照组,男性42名,女性18名,平均年龄(67.6±13.0)岁。3组受试者一般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果具有可比性。

1.3 试验方法

所有患者治疗前均在空腹条件下,用不加抗凝剂的普通生化管抽取静脉血5 mL,室温静置30 min后,送至检测实验室以3 000 rpm的速度离心10 min,分别进行血清PCT及CRP浓度测定,健康对照组在相同条件下测定PCT、CRP浓度。使用抗菌药物治疗一段时间后进入临床稳定期,影像学检查肺部炎症吸收好转时停用抗菌药物,次日晨起抽取静脉血,再次测定CRP,PCT。比较治疗前后PCT、CRP的变化情况[6]。

1.4 统计方法

使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P

2 结果

治疗前感染组PCT、CRP浓度高于未感染组和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COPD发病率高,在全球4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已达9%~10%,其患病率和病死率一直居高不下,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多据研究约25%~50%的COPD是由细菌感染导致的[7]。临床医师凭经验诊断患者是否为细菌感染,是否应当使用抗菌药物仅易发生失误,给临床治疗带来了困难。PCT作为细菌感染的标志物近年来愈加受到重视,其联合CRP在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细菌感染的诊断及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中具有一定价值[8]。血清PCT是上世纪发现的降钙素前肽物质,不受体内激素水平影响,在体内外的稳定性较好,有利于检测。感染组治疗前PCT浓度为(2.49±2.87)μg/L,而未感染组仅为(0.19±0.06)μg/L,正常对照组为(0.02±0.01)μg/L,采用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可得出,感染组PCT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CRP由感染或急性炎症刺激而在肝脏中合成的急性时相蛋白,是一种非特异性免疫组分,在各种原因导致的急性炎症反应中能迅速升高,较为敏感,随着病情好转,CRP随之下降,在COPD发作期浓度较高。治疗前,感染组与未感染组CRP浓度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血清PCT联合CRP检测能够增加诊断的准确性,对判断COPD患者是否合并细菌感染提供了临床价值,是诊断的较敏感的特异性指标,对病患的治疗和预后评估具有一定的意义。因此,建议在治疗前对所有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进行PCT及CRP水平测定,以协助判断患者是否合并有细菌感染,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 李郝, 周红艳.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降钙素原与炎症因子的相关性分析[J]. 海南医学院学报, 2014, 20(3):347-349.

[2] 符琴,王成. 降钙素原、超敏C-反应蛋白和血清淀粉样蛋白A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下呼吸道细菌感染的诊断价值[J].吉林医学,2013,34(3):475-476.

[3] 张艳平,周鹂婕. C-反应蛋白联合降钙素原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中细菌感染的诊疗价值[J].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39(9):939-943.

[4] 李刚,向芳,王文蒙. 降钙素原检测在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肺部感染治疗中的价值(附239例分析)[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5,25(10):99-101.

[5]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13年修订版)[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4,6(2):67-80.

[6] 王青云,赵国英.降钙素原联合C反应蛋白诊断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细菌感染的临床应用[J].青海医药杂志,2014, 44(11):57-58.

[7] 黄聪华. 慢性阻塞性肺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慢性病学杂志,2014,15(1):66-68.

[8] 夏珊, 张紫燕.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清IL-6、hs-CRP水平与肺功能指标的关系[J]. 海南医学院学报, 2014, 20(10):1349-1350.

(收稿日期:2016-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