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精于工 匠于心 践于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为了实现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的办学目标,我校确定了以文化建设为着力点,“技能固本,人文立校,在创新中走向深刻”的办学思路,并根据这一思路,结合学校的人文底蕴、职教特色和应有的社会效应,通过探索凝练并选择适用于学校的“匠心文化”这一基本概念,构建并实践了以“匠心”为逻辑起点的“匠心文化”体系,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匠心”文化的一个内核――匠心
“匠心”高度概括提炼了工程职校文化传承建设成果,蕴涵着学校的专业、人文精神、思想、气质和品格。“匠心”是学校“匠心文化”的核心。其本质是“技能固本,人文立校”;“匠心”是学校师生员工特别是教师和学生的思想、言行的无形准则,无形导向、规范或支配着教师历练为品德高尚,技艺精湛,用心育人的现代双师型教师:支配着学生历练为品格端庄,气质高雅,技能熟练的,拥有专注、敬业、坚持、严谨、自尊,守时、遵规,敬畏岗位,创新创造等职业思想、精神、气质和品格的现代“工匠”。
二、“匠心文化”的两个原则――传承性和发展性
(一)传承性原则
“匠心”不管是本意还是泛指,都需要“精益求精”精神,都需要有“高度负责”、“敢于担当”的精神和态度,都需要追求和掌握“熟练技术”,这是“匠心文化”的核心。所以,传承性原则要求学校在进行“匠心文化”建设时,首先得明白,职业文化的内涵是“崇尚精益求精的态度”。关键是“高度负责、敢于担当精神”,核心是“崇尚追求和掌握熟练技能与技术”。其次是要求学校坚持传承崇尚技术技能、崇尚精益求精的学习创新态度、崇尚高度负责和敢于担当精神,作为促进和引领师生员工特别是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职业工作、用熟练技术或技能服务社会的精神代代相传。最后,传承性原则要求在理解和建设“匠心文化”时,必须立足工程职校的历史血脉和传统文化渊源,坚持做到在文化传承过程中,取其原有学校的精华,去其糟粕,建设能够传承血脉根底的“匠心文化”。
(二)发展性原则
确立学校“匠心文化”。实施文化管理,核心和关键是促进发展。发展性原则要求学校教职员工自觉同心筑梦,在文化传承的基础上创新地发展匠艺、匠气和匠知。
1,掌握一手娴熟的“匠艺”。即通过“匠心文化”熏陶,促进学校教师“以德为重,教技为先”,学生“以技为本,做人为先”。教师和学生两个“匠心”相融,“师徒”和谐配合,逐步掌握“匠艺”,共同历练为专注、敬业、坚持、严谨、技艺精湛的“匠人”。
2,怀揣适应需要的“匠知”。我校要在全国职业学校中凸显国家级示范校的示范性。就必须通过“匠心文化”促进师生不断学习、研究和形成自己新技术、新技能,即怀揣适应行业发展需要的“匠知”。只有怀揣“匠知”,师生才能够掌握娴熟的“匠艺”和修养独特的“匠气”,才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才能“坚忍不拔,百炼成钢”,才能做到“多岗适应,与时俱进”,才能以“踏实求知”的“匠人”心态,“教学相长”的现代教学姿态,驱动学校发展,同时促进个人成长。
3,修养具有个性的“匠气”。即通过“匠心文化”的熏陶。师生要逐步修炼成为既有熟练的专业技能。又具备坚持敏锐地发现问题、科学地分析问题、恰当地解决问题、准确地表述问题的有鲜明个性特征的“匠气”。这种“匠气”体现在男士身上为特有的儒雅、果断、坚毅、大气、勇于担当,女士身上为特有的优雅、贤惠、内涵、大方,敢于负责,体现出坚持志存高远、内心宁静、身怀绝技和敢于独立思考和创新的群体特征。
三、“匠心文化”的三大识别――理念、行为和视觉识别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探索适应不同类型教育和人才成长的学校管理体制与办学模式,避免千校一面。”为了避免职业教育千校一面。学校借鉴现代企业CI形象设计思路,在一个“匠心”,两个原则基础上,提炼“匠心文化”的理念、行为和视觉三大识别。
(一)理念识别
理念识别是企业独特的文化和价值观的设计与形成。借鉴这一理论,在“匠心文化”的传承与建设过程中,凝练出独有的“理念识别”,即选择设计反映学校独有的“经营观念”或独有的与其他职业学校有别的办学理念。理念识别属于区别不同思想、意识的范畴。通过理念识别引领、凝聚和导向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并以此来导向师生员工“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极致”的行为。我们设计的“理念识别”包括系列内容:
校训:重德强技,自信成才
校风:教真育爱,知行合一
教风:教而不厌,诲人不倦
学风:勤学善悟,学做合一
办学目标:培养具有人文素养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
办学理念:追求发展,满足需求。
管理理念:让制度管理学校,以人文温暖师生。
办学特色:合作办学多元化、专业发展企业化、课堂教学微格化、素质评价综合化、培训鉴定社会化。
发展思路:以文化建设为抓手,技能固本,人文立校,在创新中走向深刻。
(二)行为识别
学校理念识别确立过后。关键在于设计行动和行动识别,行动识别是实现匠心文化的关键。行为识别包括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和学校特色活动建设两大组成部分。
首先,突出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学校在长久办学管理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以办学章程为统领,规程、条例、措施、规定、办法、行为规范等为细化配套的现代学校管理制度,分别规范和明确了校长、副校长、中层干部、教师、学生和家长权利和义务,以及相应岗位的权力、责任、奖惩及其相应的程序。坚持依据学校章程办学,民主管理和监督办学,强化“全员管理,全程管理、全面管理和全宿管理”,凸显学校“有规可依。有规必依,执规必严,违规必究”的“匠心文化”的规则意识、敬畏意识。
其次,突出学校特色活动建设。学校历来高度重视活动建设,除了按照工作常规或教学常规实行学校、企业结合,开展学校教育特别是课堂教学、研究和社会实践活动外,学校还结合“匠心文化”要求,围绕“匠心”,组建学校威风锣鼓、小金龙、舞蹈、合唱、田径、武术、礼仪等15个社团活动;开展技能文化节、文艺汇演、特色大课间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定期举办法制、安全、心理健康、文明礼仪等讲座;组织学生参加国家、市、区级文明风采大赛、文艺汇演、体育比赛、演讲比赛、‘三防’演练等活动:创设两个四级德育管理模式,开展职校或行业安全教育、感恩教育、法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成人教育活动等,并力争做到校本课程化,逐步养成师生的独特“匠心”气质。
(三)视觉识别
现代企业都高度重视自己的视觉识别设计和建设。现代学校要避免千校一面,除了要设计独有的理念、行为识别外。还应设计独特的视觉设别。我校独有的视觉识别,包括了办学性质和特点,设计充分反映“匠心文化”的基本色调、名称,标识包括字体、图案、校徽、校旗、校歌、校服、办公用品、礼品等;将建筑物包括教学楼、宿舍、食堂、实训楼,道路、广场等命名,如匠心楼、强技楼、立艺楼、杨柳公寓、品味居,功成广场、思齐广场、创业园、书画园,强技路、勤康路等;充分反映特色或区位功能的校门、橱窗、雕塑、景观、宣传画、宣传栏、名言警句、牌匾等;结合学校发展和爱职校、爱职业和爱专业需要,设计开放和封闭相结合的校史室、成果展览厅,充分反映学校历程、特色和成果,多方面营造浓厚的视觉识别。形成独特的办学品格。
四、“匠心文化”的四大支撑――教师、学生、课程和物质
学校文化建设既是一个理念工程,更是一个实践工程。在确立工程校“匠心文化”建设一个核心,两个原则和三个识别之后。其必然逻辑就是选择“匠心文化”支撑问题。
(一)教师支撑
建设符合职教特色,倡导德高、技强、业精的教师文化是确保办学理念、办学目标的关键。离开教师支撑,可以说,设计任何美妙的人才目标都无法实现。所以学校始终坚持“依靠教师,关心教师、发展教师”,维护教师合法权益,关心教师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结合本校特点,主动创建“专业教育+教师教育”的教师培养新模式,依托我校的“成都市名师工作室”,国家级、省级、市级实训基地和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实施师资队伍建设“五大工程”,即“学历提升、双师培养、新老结对、骨干培养、名师打造”工程,构建“五个保障机制”即“学历提升奖励、双师奖励、人才引进、教师量化考评和教师企业实践”等激励、保障机制,为教师的成长提供发展平台和机会,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实现教师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品质协调发展,初步锻造出了一支“德高、技强、业精”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为建设“匠心文化”和实现办学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师资基础和支撑条件。
(二)学生支撑
学校生源和毕业去向如何决定着学校文化建设的质量。而学生文化所表现的就是学生经过“匠心文化”的熏陶所特有的职业价值、学习观念、思维行为方式、负责担当精神,特有的职业反思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交流能力、自管能力,即通过“匠心文化”熏陶,历练学生具备适应社会或行业发展需要的核心素养。
为此,学校除了常规教育,还注重构建以“学生自治”为核心的“班级一专业部一学生处一学校”、“家庭一企业一学校一社会”两个“四级”德育管理育人体系。形成了学校的“1321”人才培养模式,即一个平台――校企一体资源共享开放平台:三条主线――强化公共基础知识、夯实专业核心课程、突出实践技能主线;两本证书――毕业证、技能证;一个机制――学生自治能力培养机制。建立了“三多评价与调控机制”,即多维度监测――教学、实训、顶岗实习、服务、招生、就业监测;多主体实施――校长、专业部、教师、学生、企业实施;多方式评价――鉴定、比赛、抽考、考试、就业率、绩效评价。
(三)课程支撑
我校课程文化是指按照一定职业或行业发展对学生获得产业生存能力的要求,对产业文化的选择、整理和提炼而形成的一种课程观念、课程载体、课程内容和课程活动形态的综合。由于学校“匠心文化”所倡导的“立德、强技、自信、自尊”的发展理念和突出的专业特征和职业岗位特色,决定了其课程文化建设的重要内涵和以提高质量、促进就业、服务发展的导向,为促进学生核心素质形成和综合发展提供有力的课程支撑。离开课程支撑,“匠心文化”建设目标和理念,就可能失去应有的价值。所以在“匠心文化”建设中,除了按照国家规定的职业或行业教育要求开设和建设好核心课程外,还特别注意校本课程即“活动课程、实践课程、隐性课程”建设,形成国家课程、行业课程和校本课程相结合的课程支撑体系,该三大课程体系既是学校实施人才培养的内容载体。也是“匠心文化”建设不可缺少的载体支撑。
(四)物质支撑
我校在依法获得常规职业教育所需物质特别是经费、设备、设施等条件下,还从学校基础设施、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等体现工匠文化的外显效应上狠下工夫,统一协调了学校的建筑物布局及其风格,对全校景观进行整体规划和建设,在颜色、建筑风格、主题展示等方面形成融职业素养、人文精神、技能水准、行业标准等要素于一体的独特的物质文化环境。从校门开始,依次呈现师生作品橱窗、展示厅、专业部展示大厅、学校概况展示区,廉洁文化展示区,党建文化展示区;功能布局上,布局展示有匠心池、物流园、匠心园、法治园,生态园;励志园、思齐广场;“功成”雕塑、开放式封闭式校史陈列室,木刻长廊,国学回廊,师生荣誉墙;体现人文索养企业文化的教室、寝室及各专业实训场等。各专业实训基地管理制度、操作程序、工作职责、工艺流程规范上墙;专业的历史典故、文化渊源、知识介绍、知识拓展有序陈列;专业模拟场景、师生专业教学操作与成果展示;企业用人标准、企业管理制度等企业文化的呈现,校企文化自然融合,展示职业学校的环境之美、技能之美、劳动之美、人文之美。从各个方面充分展现“匠心文化”,充分营造、突出职业特征和职业岗位要求,从而从物质实体上充分展示和支撑了我校“匠心文化”。
五、“匠心文化”建设的实践成效
(一)师生人文素养大幅提升
学校将“匠心文化”融人工作中,通过开展培训、举办论坛。教师对“匠心文化”的理解更加深刻,人文知识进一步丰富,学校凝聚力进一步增强:学生养成了良好的法治素养、创新精神、合作意识、行为习惯。具备了良好的职业道德与精益求精的职业技能,形成了良好的学风、班风、校风。
(二)学校整体实力显著增强
1,基础能力显著增强。实训基地建设融学校文化、企业文化于一体,实训设备总值达到6317万元。现有实训场所88个,可供1600多名学生同时开展实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