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包孕时空的现实与人生的愿望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包孕时空的现实与人生的愿望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钱钟书的《围城》是一部写人生万事永无止境、永不满足的现代小说。主题揭示人生的愿望。作者从世人皆无法回避、如饮食起居一样需要的婚姻家庭落笔,一直写到整个生活、大千世界。分析“围城”的寓意,主人公方鸿渐身上“围城”心态的表现,两个富有象征意义的场景加深主题的内涵。对于包孕空的现实,“人生的愿望”终归成空。作者忧世伤生的深沉情怀,令人回肠荡气。

[关键词] 《围城》;主题;寓意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钱钟书1946年完成的《围城》是一部含蕴深刻的小说,“包涵对人生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①,至今吸引着众多读者,给人心灵的启迪,而其同名电视剧也忠实于原著,“把小说本质的、最主要的精神体现出来”②。那么《围城》的主题究竟是什么?其问世以来就众说纷纭,各执一词。有人称其为爱情小说,说它是“爱情之神的围困和跳脱”③;有人说它写的是“人生隔膜”,是“一部探讨人的孤立和彼此间的无法沟通的小说”④;有人说它有“三层意蕴”⑤;还有人说它是一座“难解,甚至无解的语言之城”⑥。

这是一部写人生万事永无止境、永不满足的现代小说。主题揭示人生的愿望。人是永远也满足不了需要的动物。巧妙之处在于,作者从世人皆无法回避、如饮食起居一样需要的婚姻家庭落笔,直写到整个生活、大千世界。这类主题,古今作品多有涉及。宋人杨万里在一首诗中吟到:“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⑦这诗句也说出这样一个主题:人在山中,过了一山又一山,永无止境。从心境讲,永远也达不到终极状态。所不同的是,作品借《围城》这个词又赋予它丰富的内涵。

《围城》先引用两句英法古话。英国古话说:“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法国也有这么一句话说是:“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无论“鸟笼”还是“围城”,这里指的都是婚姻。但书中主人公到后来又有了新的感受:“我还记得那一次褚慎明还是苏小姐讲的什么‘围城’。我近来对人生万事,都有这个感想。”这就由婚姻扩展到人生万事了。

《围城》被拍成电视剧,片头引用杨绛的一段话,强化了“围城”的内涵:

围在城里的想逃出来,

城外的人想冲进去。

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

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⑧

从婚姻、职业的追求扩展到“人生的愿望”,可以看出“围城”是一种心态,是整个人生愿望的永不如愿、永不满足。犹如法国诗人兰波所说的真正的生活永远在别处。

这一主题揭示了人类情感需求的一般规律。对此,作者钱钟书曾说明《围城》含意:“王国维没有把叔本华的《红楼梦评论》念通,断言《红楼梦》为‘悲剧之悲剧’。我在书中说,然似于叔本华之道未尽,于其理未彻也。苟尽其道而彻其理,则当知木石因缘,侥幸成就,喜将变忧,佳耦始者或以怨耦终;遥闻声而相思相慕,习进前而渐疏渐厌,花红初无几日,月满不得连霄,好事徒成虚话,含饴还同嚼蜡。”⑨在《管锥编》里作者还援引“见多情易厌,见少情易变”(张云H),说明“习处而生嫌,迹密转使心疏,常近则渐欲远,故同牢而有异志,如此诗是”⑩。第二次更全引“见多情易厌,见少情易变;但得长相思,便是长相见”B11。

对此,西方许多先贤都有过论述:“快乐出乎欲愿。欲愿者,欠缺而有所求也。欲餍既偿,乐即随减。故喜乐之本乃亏也,非盈也。愿足意快,为时无己,而怏怏复未足矣,忽忽又不乐矣,新添苦恼或厌怠、妄想,百无聊赖矣。”(叔本华)B12;“一愿未偿,所求惟此,不计其余;及夫意得,他欲即起。人处世间,毕生燥渴,盖无解时,嗷嗷此口,乞浆长开”(卢克来修)B13;“如愿快欲,不能绝待至竟。新欲他愿,续起未休。今日得饱食酣眠,无补于事,明日仍不免复饥馁劳弊耳”(黑格尔)B14;中国十六七世纪哲士诗人也多体会:“餍即成厌,乐且转苦,心火不息,欲壑难填”B15;俗语中“身在福中不知福”“这山望着那山高”也是对这种心态的诠释;而最简明贴切的则是史震林所说:“当境厌境,离境羡境。”B16

《围城》作者在初版的序里写道:“理想不仅是个引诱,并且是个讽刺,在未做以前,它是美丽的对象,在做成以后,它变成残酷的对照。”杨绛也认为:“希望的事,迟早会实现,但实现的希望,总是变了味的。”这两段话皆可作“围城”意象的注解。

在主人公方鸿渐身上,“围城”心态表现得尤为充分。他的愿望,不是实现不了,就是实现得“变了味”。在婚姻上他爱的是唐晓芙,欲结良缘,却受人挑拨加上误解而天各一方。他痛苦得“宛如与活人幽明隔绝的孤鬼”;待到和孙柔嘉糊里糊涂地组成家庭,才发现自己并不爱她,而失望地发出慨叹:“现在想想结婚以前把恋爱看得那样郑重,真是幼稚。老实说,不管你跟谁结婚,结婚以后,你总发现你娶的不是原来的人,换了另外一个。”在事业上,方鸿渐恋爱失败,决定去三闾大学,并感激促成此事的赵辛楣,然而出发时间一定,他又“对于远行有说不出的畏缩”。走在路上“愈想愈乏味,这时候只恨没有勇气原船退回上海”。到了三闾大学,对一切感到失望,想另找出路,但要走时又想到“虽然厌恶这地方,临走时偏有以后不能再来的怅恋”。等回上海后,“正像他去年懊悔到内地,他现在懊悔听了柔嘉的话回上海。在小乡镇时,他怕人家倾轧,到了大都市,他又恨人家冷淡,倒觉得倾轧还是瞧得起自己的表示”,于是又想到内地投奔赵辛楣。他始终没有称心如意。

人人都有自己的心愿、愿望、希望。而客观现实并不以人的愿望而存在,也不依人的愿望而发展,这二者间的矛盾是普遍而长久的。俗话说知足常乐,所憾是人永不知足,因此必然陷入深深的痛苦中或沉入碌碌的追求中。如果愿望离现实越远,其矛盾也就越剧烈,带给人的负面情感越深。《围城》的主人公方鸿渐,就是一个愿望和实际严重错位的人。他不考虑周围的现实环境和他的关系,既不能理智地、心平气和地向环境妥协,也不能抬头挺胸、义无反顾地与环境抗争,常常是十分“任性”地想“称心傻干一下”,结果无不弄巧成拙。

方鸿渐的“围城”心态包含着多种情感。首先是希望,其次是失望,再次是无望,进而冷漠孤独。在此时此地他会升起对彼时彼地的愿望,以超越此时此地的现实。在法国邮船上,衬着海上的背景,他心里有一团明天的希望,像“萤火虫似的自照着”;在上海的春天,他“无理由地高兴,无目的地期待”;失恋、失业赴内地的途中,“好奇心和希冀像火炉上烧滚的水,勃勃地掀动壶盖”;重回上海经历事业与婚姻的挫折,“心里又生希望,像湿柴虽点不着火,而开始冒烟。似乎一切会有办法。”

正是这些不时升起的希望,激发和推动着他从城外冲进城里,又从城里冲出城外。然而这些希望“好比引诱小孩子吃药的方糖,更像跑狗场里引诱狗赛跑的电兔子”,让人享有几分钟或者几天的快乐,而忍受几年、几十年的痛苦。这就是主人公经历的写照。

虽然对一切都抱有希望,可一旦行动后,看到愿望与现实“残酷的对照”,事与愿违,失望和懊悔便结伴而来,主人公遭到鲍小姐的冷淡后,心灰意冷,受骗的希望、受伤的骄傲“像不倒翁,捺下去又竖起来,反而摇摆得利害”;回到家乡“觉得懦弱渺小”;接了三闾大学的聘书后“愈想愈乏味”;回到上海又懊悔回来!

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与人相知、相沟通的愿望不能实现,甚至遭到彻底的失败,会令人感到痛苦和孤独。在爱情上,主人公失恋后“觉得天地暗淡”。自己成了“与活人幽明隔绝的孤鬼”,回想心上人只有“睽隔的渺茫”;在友谊上,与好友吵架后他感到扫尽了兴,人和人聚在一起就像一只只刺猬,只能保持距离;在婚姻上,发现妻子也“变成刺猬了”,一样地隔膜;在人际关系上,遭到昔日追求者苏文纨的怠慢和冷落,感到二人地位的不平等,“郁勃得心情像关在笼子里的野兽”,找不着出路;当他回到上海后,感到“拥挤里的孤寂,热闹里的凄凉”,“心灵也仿佛一个无凑畔的孤岛”。这种心灵的隔绝、梦想的错失、人心的隔膜,正是人与人的“孤立和彼此间无法沟通”。

没有信息交流的世界,是个死寂的世界;没有情感沟通的生活,是种恐怖的生活。主人公活动在缺乏沟通的孤岛上,心灵被一座不通透阳光、空气和水分的城紧紧地围着,欲出无能,欲斗无力,苍白地活着,活得相当可悲和可怜。可怜的人,可恶的城。

在《围城》中,两个富有象征意义的场景加深了主题的内涵。

一个是赴内地途中,火铺背后的破门,“好像一个进口,背后藏着深宫大厦,引得人进去了,原来什么都没有,一无可进的进口,一无可去的去处”,它仿佛在昭示着人生希望的无望,仿佛在说:“撇下一切希望吧,你们这些进来的人!”这个“破门”也是“围城”,表达出世界与人生的无意义、无出路。

另一个是在小说结尾,那个方家祖传的“每点钟只走慢七分”的老式自鸣钟,在主人公与妻子关系破裂的夜里,从容自在地“响了六下”。然而事实上的六点钟“是五个钟头以前,那时候方鸿渐在回家的路上走,蓄心要待柔嘉好,劝他别再为昨天的事弄得夫妇不欢”;那时候,柔嘉在家里等鸿渐回来吃晚饭,希望他会跟姑母和好,到她厂里做事。这个时间落伍的老钟提醒了时移事往、时过境迁,“人生的愿望”在现实面前不能真正实现、无法真正获得满足。

注释:

① 文中引文除标注外均出自钱钟书的《围城》,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② 包明廉:《〈围城〉导演谈〈围城〉》,《围城内外――从小说到电视剧》,世界知识出版社,1991年版,第57页。

③ 李健吾:《咀华新篇•重读〈围城〉》,《文艺报》,1981年第3期。

④ 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86页。

⑤ 温儒敏:《〈围城〉的三层意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9年第1期。

⑥ 赵一凡:《〈围城〉的隐喻及主题》,《读书》,1991年第5期。

⑦ 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钱钟书:《宋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169页。

⑧⑨ 孙雄飞:《钱钟书、杨绛谈〈围城〉改编》,《围城内外――从小说到电视剧》,世界知识出版社,1991年版,第45页,第45-46页。

⑩B11 钱钟书:《管锥编》(第一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09页,第326页。

B12B13B14B15B16 钱钟书:《谈艺录》(修订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49页,第350页,第350页,第350页,第351页。

[参考文献]

[1] 钱钟书.围城[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2] 钱钟书.谈艺录(修订本)[M].北京:中华书局,1984.

[3] 钱钟书.管锥编(全五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6.

[作者简介] 王天红(1970― ),女,吉林榆树人,吉林大学文学院硕士,吉林大学文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及中国现当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