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从相信孩子开始,播撒思维的种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相信孩子开始,播撒思维的种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告诫自己,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就要克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三多”和“三少”的弊病。现代数学教学的着力点应放在让每个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和发展上。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最有价值的数学知识,而且要重视开发智力,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关键词: 一年级 数学思维能力 培养策略

现代数学教学的着力点应放在让每个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都得到锻炼和发展上。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最有价值的数学知识,而且要重视开发智力,培养数学思维能力,提高数学素养。那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从何而来?

一、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让孩子“可思”

课堂上努力控制自己说话的时间,留给学生思考、表达的机会,千万不要担心他们不会说或者说不好,就匆匆地自说自话,把答案迫不及待地告诉他们,从而剥夺了他们思考的权利和动脑的机会。

二、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让孩子“会思”

方法就是我们征服未知的工具。“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提出:“学习数学的唯一方法是做数学。”“操作是智力的源泉,思维的起点。”确实在教学中,应该重视学生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借助操作启动思维,吸引学生参与到学习新知的过程中,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这样学习起来就能得心应手。

1.看一看

观察是思维的眼睛,学生通过观察获得表象,又通过观察进行比较异同,使学生考虑问题时能有条不紊,按照一定的顺序,既不重复又不遗漏,进而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和规律,促进思维能力的提高。例如,在学习“9加几”时,我引导学生观察算式9+1=10、9+2=11、9+3=12……9+9=18,你有什么发现?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第1个数都是9,第2个数越来越大,得数也越来越大。再辅以适当点拨:得数个位上的数和加号后面的数有什么关系?从而很快发现规律:得数个位上的数比第2个加数小1,方便口算。

2.画一画

一年级教材中,经常出现这类“排队问题”。(1)小朋友排成一队做游戏。从前面数,小明排在第3个,从后面数,小明排在第4个,这一队一共多少人?(2)小朋友排成一队做游戏。小明的前面有3个人,小明的后面有4个人,这一队一共多少人?(3)8个小朋友排成一队做游戏。从前面数,小明排在第3个,从后面数,小明排在第几个?在排队问题中,学生只要画一画图,答案就显而易见了。

3.排一排

在“比一比”这一单元中,两个物体比轻重,学生感觉很容易,可对于出现两幅图时,有三个物体比“谁最轻、谁最重”。孩子们往往无所适从,我就教他们“排排队”,把它们从重到轻排列。如下题:最重的画“√”,最轻的画“”。

4.说一说

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是提高人们思维能力的重要工具。由于低年级学生词汇贫乏,表达能力不高,因此我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生活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鼓励他们多说,通过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发展思维。例如,在教学9加几时,我要求学生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学生的语言也许并不是老师想要的那么准确、流利和规范,但是,在老师的耐心引导、循循善诱下,你说、她说、互相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思路越来越明朗、清晰,再结合实物演示,学生对“凑十法”的理解就非常深刻了。再如,看图列式时一年级教材中很重要的一个教学内容。教者千万不能满足于学生会列式就行了,不妨多问问:这幅图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为什么用加法计算?为什么用减法计算?这样才能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更好地训练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想一想

“分清左右”和“比多比少”应该是一年级上册内容中的难点所在了,甚至到了中高年级,仍有不少学生对此类问题稀里糊涂。原因何在?我想,主要是面对问题,学生没有好好地想一想,缺少思考的方法,只是凭着感觉“猜”。那怎么办?我的办法是“先想后做”。比如在“认识方向”这个知识点中,形如下面的填空:①(?摇 ?摇)在苹果的左面;苹果的(?摇 ?摇)面是橘子;苹果的(?摇 ?摇)面是香蕉。②(?摇 ?摇)的右面是香蕉;梨在(?摇 ?摇)的左面。不管题目的语言叙述顺序如何,我都让学生先找关键词“谁的哪一面?”中“谁的”,从而明确以谁为观测中心。如果观测中心已知,如题目①中都是“苹果的什么面”,那就以“苹果”为观测中心,伸出小手,先指向观测中心,再指向另一个参照事物,就能明确方向了。如果观测中心未知,如题目②中“(?摇 ?摇)的什么面”,不知道是“谁的”时候,我们可以倒过来向反方向看,比如从香蕉向左面看、从梨向右面看。这样,学生先动脑、再动手,有章可循,手脑并用,学习起来就得心应手了。再比如,在比多比少中,我也是严格要求学生必须先思考“谁大?谁小?求大数还是求小数?”再动笔做题,这样正确率就大大提高了。

三、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让孩子“乐思”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每个学生自觉求知的内动力,是人发展某种智力的契机,是学生探索、发现自己智慧的钥匙。所以应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使学生乐思、爱思。

1.情境模仿

小孩子都喜欢模仿。教学中,不妨“投其所好”,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精心设置问题情境,多进行一些情景模拟,让学生深切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例如,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我创设了一个丽丽去商店买文体用品的情境。在课堂上,学生争先恐后地到讲台前参与购物,在模拟购物的过程中,通过认币、取币、付币、找币等活动,学生自然学会了使用人民币,在购物活动中体会到了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感受灵活思维和与人合作成功的快乐。

2.对比训练

人的一般认知发展,包括认知能力的发展和认知水平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深刻的反思。对比练习巩固知识不是目的,常常做些“超链接”让学生对比,主动寻求知识之间潜在的“联结”,使学生把知识连点成线成面成网,培养反思习惯,训练数学思维。

例如:树上有10只小鸟,第一次飞走了3只,第二次又飞走了3只。树上的小鸟少了几只?两次一共少了几只?树上还剩几只小鸟?在对几个问题的对比分析中,激发学生探讨的兴趣,训练思维。

3.开放拓展

当一年级学生遇到那些解法开放且答案不唯一的题目时,往往会觉得很新奇,更容易激发求知欲望。例如3+(?摇 ?摇)

通过学习《新课标》与自身的教学实践表明,数学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方法求变,有益于克服思维的单一化。只要教师从一年级起,在重视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的同时,尤其注重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成为肯动脑、会思考的人,就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把解数学题当成一种乐趣,数学思维能力也将是终身享用的“资源”。

就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从相信孩子开始播撒思维种子。每天改变一点点,孩子们也会一点点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