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大肠息肉也要高度重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大肠息肉也要高度重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958年5月29日,世界肠道健康组织创始人Henry Cohen博士提出,将5月29日这一天命名为“世界肠道健康日”。但他的这项举措,并未引起大家对肠道健康的关注,直到上世纪80年代,时任美国总统里根患直肠癌的消息传出白宫,全美及欧洲国家对直肠癌和肠息肉的重视才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结肠息肉是指隆起于结肠黏膜表皮,向腔内突起的赘生物。结肠息肉多发生于乙状结肠和直肠,男性多于女性,年龄越大,发生率越高。结肠息肉的癌变率与息肉的组织类型、大小及上皮异型增生有关。一般来说,腺瘤肉的癌变率较高。重度异型增生癌变率为27%,据估计,癌变时间为5~15年。近年来,大肠癌在我国的发病率有明显的上升趋势,每年新增大肠癌患者达40万。其中,70%的大肠癌是由肿瘤性的大肠息肉演变而来。而这,与人们不注重饮食科学、忽略身体检查是分不开的。

“我没有办法不让息肉在患者体内生长,但我可以把息肉是怎么回事,如何正确对待等问题讲清楚,这样就能让更多的患者重视病理检查,警惕息肉癌变,减少悲剧的发生。”在得知记者的采访主题后,纪小龙教授非常真诚地说道。

别把息肉不当回事

“息有多出、盈余之意,所以息肉可以理解为多余的肉,是指在人体黏膜表面上多余的、突出的赘生物。”纪教授解释道,“息肉只是一个诊断名词,在显微镜下,它可以是炎症,也可以是肿瘤,肿瘤又有良恶之分。”

据纪教授介绍,在大肠息肉中,有些是非肿瘤性的,如炎症肉、增生肉、错构瘤肉,它们的发生、发展与大肠癌关系不大;有些是肿瘤性的,多由致瘤因素导致黏膜腺体增生而形成,约占70%~80%,与大肠癌关系密切。而肿瘤肉又分3种,管状腺瘤、混合性腺瘤、绒毛状腺瘤,小的息肉多数是管状腺瘤,大一点的息肉是混合性腺瘤,再大一点的息肉则是绒毛状腺瘤。不同种类的腺瘤,癌变几率不一样,管状腺瘤较低,混合性腺瘤稍高,绒毛状腺瘤最高。所以,对消化系统的息肉要格外重视。

“一般情况下,体积比较大的、表面糜烂充血的、数量多的息肉,癌变率较高。 1厘米大小者为1%~2%,1~2厘米大小者为10%,2厘米大小者为40%。如果是胃镜、肠镜检查出息肉,可以夹取米粒般大小做病理检查,确定是什么性质,再决定下一步该如何治疗;如果是超声、CT等影像学检查下看到的息肉,就要看具体情况(部位、大小、形状等)采取1~3个月复查1次,以观察息肉变化情况,再决定下一步怎么办为好。千万不能有‘息肉是良性的,无关大碍’这样的想法。不把肠息肉当回事,没过几年转变成肠癌,这样的病例我接触的实在太多了。”纪教授痛心地指出。

留心息肉4大症状

“肠道宽度有3~4厘米,本身还能扩张,所以能容得下早期体积较小的息肉,此阶段就没有明显的症状;息肉长到一定的大小后,可能导致便血,但往往因为患者粪便仅仅出现血丝或肉眼看不到的隐血而易被忽视。”纪教授介绍道。为了提醒大家注意,纪教授归纳了4种可能预示肠道长有息肉的症状――

1.大便带血:不少饮食起居不规律、大便秘结的人常有大便带血,若自我药疗1周后还有出血,或用药好转后,症状常有反复,需及时去医院就诊。

2.大便习惯和性状改变:若发现大便变细、有凹槽、黏液,原本一天1次大便,现在变为两三天1次或一天两三次,就需要引起重视。

3.便秘和腹泻:长期腹泻和便秘的患者,若药物疗效不佳,就需进一步检查,排除大肠息肉可能。

4.腹痛:有长期腹部隐痛者应行肠镜检查,在排除大肠息肉后,再进行对症处理。

因此,纪教授建议,老年人别把肠道、肛周的问题都归结为“痔疮”,有大便出血、腹胀等症状时,一定要及时去医院就诊,通过医生直肠指检,同时用直肠镜、乙状结肠镜或结肠镜等检查来排查相关疾病。

息肉,不能一切了之

小小的息肉到底用不用治?纪教授说:“这不能一概而论,在未经过病理检查这个‘金标准’考量之前,一切诊断只是猜测。我的经验是,发现息肉绝不能置之不理,先切取部分息肉组织送病理检查,了解其性质,若是炎性的,可考虑摘除;若是肿瘤性的,就要及时做其他检查,看有没有癌变。对于小于2厘米的息肉可以直接用肠镜切除;大于2厘米的,可在腹腔镜下做切除手术。若有癌变,就不是单纯进行手术,而是要确定可能发生癌变的范围,除息肉外还要切除其他组织,同时术后要根据患者情况辅以化疗等。”

“但肠息肉不是一切了事,它可能再度复发。因此,只要是曾经有肠息肉病史的人,都应该复查。若息肉只有1个,病理证明是良性的,摘除后可每年查1次肠镜,连续2~3年检查不复发后可改为每3年查1次。”纪教授提醒道,“肠息肉复发的另一个因素与生活习惯有关,如果切除后仍长期食用辛辣刺激、肥腻的食物,长期久坐、很少运动,同样会诱发肠息肉,埋下癌变隐患。所以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个人卫生,保证局部清洁,从而减少慢性炎症的发生,比如勤洗、女性保证卫生;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清淡,多吃果蔬,少吃肉食,烹饪少用煎、炸、烤、熏的方式,减少便秘的发生,这样都有助于预防肠息肉。”

采访最后,纪教授说道:“从大肠肿瘤型息肉演变为肠癌通常是一个缓慢过程,一般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的时间。然而,一旦恶性肿瘤形成,则可能侵入结肠或直肠的肠壁内,随后蔓延到邻近的组织器官或淋巴结,进而可能随血液扩散到身体的其他部位。因此,对大肠息肉应该及早发现、及早治疗,这对于预防大肠癌也十分必要。”纪教授最后建议,“40岁以上人群,特别是有家族史的患者,最好是每年进行1次肠镜等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