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谈《好嘴杨巴》与《刷子李》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谈《好嘴杨巴》与《刷子李》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对于把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中《俗世奇人》一课中的《刷子李》换成《好嘴杨巴》,笔者一直耿耿于怀。《刷子李》一文介绍了一个凭着高超的刷浆技术林立于天津码头的老艺人。从教W上讲,课文内容简单明白易懂,从情感态度价值观上也容易引导,教育学生要勤学苦练,要有真才实学,这才能真正获得别人的尊重。可杨巴算什么?论手艺,他没有杨七的茶汤绝活,论说话,文中就出现一次“中堂大人息怒!小人不知道中堂大人不爱吃压碎的芝麻粒,惹恼了大人。大人不计小人过,饶了小人这次,今后一定痛改前非!“说他是好嘴,凭这几句话就可以了吗?虽说他的一席话是化解了危机,可学杨巴什么呢?难道是溜须拍马,曲意逢迎吗?太不可思议了!或者要学会委曲求全?大丈夫士可杀不可辱啊!顿时对《好嘴杨巴》一文毫无好感,甚至觉得”杨巴名字中的“巴”字都带有巴结讨好之意。对要教这样的课文,心中大不快。可近日静下心来读一读冯骥才的《俗世奇人》,再比较一下《刷子李》和《好嘴杨巴》,只觉得课文换得巧妙。

首先,杨巴不是小人是奇人。他的奇就奇在那张嘴上。说他“好嘴”,一点不为过。

从说话的难度看。且看文中“李中堂正要尝尝这津门名品,手指尖将碰碗边,目光一落碗中,眉头忽地一皱,面上顿起阴云,猛然甩头”啪“地将一碗茶汤打落在地,碎瓷乱飞,茶汤泼了一地,还冒着热气儿。”“忽地”、“顿起”、“猛然”都是瞬发型的,表示事发突然、时间紧迫。“猛然”还能突出摔碗的速度与力道。从“碎瓷乱飞”、“泼了一地”即可知李中堂用力之大,生气程度之深。从“在场众官员吓懵了”一句,即侧面反映出李中堂那不可遏制的怒火,可见情势之危急。要在如此紧张的氛围中快速反映,想出应对之策,难度可是非同一般。

从说话的艺术看。在这千钧一发之计,杨巴迅速做出了反映。且看他说的一席话“中堂大人息怒!小人不知道中堂大人不爱吃压碎的芝麻粒,惹恼了大人。大人不计小人过,饶了小人这次,今后一定痛改前非!”先是告饶,然后巧妙地解释了脏东西实为压碎的芝麻粒,以自己不知道掩饰了中堂大人的不知道,孤陋寡闻,给中堂大人留足了面子。同时“今后一定痛改前非”的认错态度好,极其诚恳。“大人不计小人过”一句抬高了李中堂。并且说话时还配以丰富的肢体语言“脑袋撞地,‘咚咚咚’叩得山响”,“一阵响头”,增强了认错的诚意与效果。且这些都是在极短的时间内反应过来的,情势危急,但他脑子只是“一转两转三转”,就想出来了。他杨巴不是思维敏捷之人吗?而且直到李中堂消了怒气,在场的人竟然都还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只有杨李二人心知肚明,这不也从侧面反映出杨巴的聪颖机智吗?

从说话的效果看。不但转危为安,化险为夷,还得到赏银百两,从此杨巴在天津城就声名大震,使得真正的手艺人杨七渐渐埋没,无人知晓,连“杨家茶汤”都更名为“杨巴茶汤”。

从这三点分析,难道杨巴的嘴还不够好吗?他不是奇人一个吗?

其次,从冯骥才的《俗世奇人》来看,本就不是单纯只艺人。而《好嘴杨巴》中的事件,更能反映当时的世态。李鸿章到天津,地方府县道台是费尽心思用心琢磨,既要保证好吃,又要保证无风险。从山珍海味到地方小吃,兼顾粗细、软硬、质地、口味,琢磨多日才确定推荐“杨家茶汤”,可见心思细腻,煞费苦心。这些不正反映了当时那种趋炎附势,溜须拍马的世态吗?小人物面对官员毕恭毕敬,故事的结尾看似圆满,巧于辞令的杨巴威名大振,而真正有绝活的杨七却渐渐埋没,对此,杨巴没有同情之意,反而毫不内疚,说自己成名靠的是一张好嘴,李中堂并未喝茶汤,言下之意并没有杨七的功劳。即使同为底层小人物,也不是同病相怜。这反映的不也是众生相吗?虽然在《泥人张》一文中作者说“天津卫是做买卖的地界儿,谁有钱谁横,官儿也怵三分。 可是手艺人除外。手艺人靠手吃饭,求谁?怵谁?”可现实生活中,手艺人的生存状况却并不是那么传奇理想化,相反却是极其艰难,一言不慎就可能招来祸端。明明是上好的茶汤,黏软香甜、好吃无险,本想借进献茶汤的机会多得点赏银,提升杨家茶汤的名气,谁料却因为李鸿章不知,误以为食物不洁而险遭杀身之祸。从这里可以说,《好嘴杨巴》比《泥人张》更进一步揭示了手艺人生存现实的无奈,反映了当时的世态世况,从主题上讲反映的内容也更深刻一些。

再回归到语文学习,让学生通过学习杨巴的故事,了解语言表达的重要性,提高把话说好的意识,让学生学会表达,学会说话,知道话要说到点子上,这不正是我们口语交际活动训练的重点吗?

最后,从课文的衔接上看,《刷子李》一文在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已被选作自读课文,换成《好嘴杨巴》更能避免重复学习。

至此,笔者对《好嘴杨巴》的不消失殆尽,剩下的只是对生活在底层的小人物的同情,对他们生活技艺的敬意,以及对教材编者的佩服。只能赞一句“《好嘴杨巴》换得好”!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2014级教育硕士)

安徽省合肥46中(23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