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普通高校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教育现状调查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是一种国际社会文化活动,文化教育是其精髓,在中国成功主办了2008年奥运会的社会大背景下,高校体育改革与发展将不可回避奥林匹克运动对青年的巨大影响。本研究从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统计学等多维角度研究教师与学生对奥林匹克运动文化的认识,及其在高校传播的状况,高校体育文化的自身健身情况,对东北三省及北京高校进行问卷调查及走访调查研究发现,通过开展奥林匹克教育,营造具有奥林匹克特色的高校体育文化并感染、教育学生,更能促使青年学生认识到体育精神的深刻含义,为实现终身体育教育的目标奠定基础,结合各高校教学实践情况,就在高校中进行奥林匹克教育的方法与途径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文化;高校体育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1)03-0047-4.5
一、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与文化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与文化,特别是精神文化的结合是奥林匹克思想体系的基本立足点之一。人们对“文化”有许多不同的表述,但大都承认它是包括人们的活动方式以及由此创造出来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复合体,狭义的文化则特指精神文化。体育运动也是这个文化复合体的一个组成部分。体育运动是对生活在社会中的“人”的塑造,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奥林匹克运动将体育运动作为自己的基本活动内容,因此它也是以体育运动为基本内容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二、高校体育文化
人们从不同的视角去研究高校体育文化,对此研究可以归结为三点:(1)认为是一种亚文化;(2)有广义和狭义之分;(3)认为其结构是多层次的。狭义的高校体育文化概念主要注重精神文化的研究,广义的概念将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视为高校体育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本课题的研究思路,所运用的概念主要是广义上的,这样更有利于全面阐述奥林匹克运动文化与高校体育文化的融合。高校体育文化是大学长期办学过程中经过历史积淀而逐渐形成的体育理念、精神风貌、学术氛围、规章制度、价值标准、学生风格、体育环境等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的总和。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三个层面。
三、高校体育师生对奥林匹克运动文化认识现状
(一)高校师生对奥林匹克运动文化知识的了解
表1教师对奥林匹克知识的了解情况
表2学生对奥林匹克知识的了解情况
从调查我们可以发现,教师和学生对奥林匹克知识的了解只是停留在传统的一般了解,教师为75.6%,学生69.6%,可见师生对此知识的了解程度相似,但教师能比学生稍稍优势一些。
(二)高校教师对举办体现奥林匹克运动文化精神的体育活动的态度
表3教师对举办体现奥林匹克运动文化精神的体育活动的态度
从表中可以看到,教师对体现奥林匹克运动文化精神的体育活动持“重要”态度达到90%,可见教师对通过特色的体育活动去贯彻奥林匹克运动文化精神还是很重视的。
(三)高校教师对组织体育竞赛目的的认识
表4组织体育竞赛的目的
从表中可以看到对体育竞赛目的进行排序,高校体育文化活动的重心还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为主,在调查中居第一位,同时从数据比例我们可以得知,排前三位的调查项目的数据超过50%,说明当代是以学校文化建设为核心,而以宣传奥林匹克精神和打造高校各自体育品牌占的比例小于50%。
(四)大学生对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文化的认识
表5大学生对奥林匹克运动文化认识
从上表可以看到,想当志愿者的大学生达87.5%,从调查中得知,大学生对奥运志愿者是非常向往的。而对于个性培养,有助于学习和思考,以及使身体更健康的调查结果显示,回答“是”的比例相近,但问题在于回答“不清楚”的学生,尤其是能否有助于培养学生个性,占的比例较高,说明学生对奥林匹克教育只是知其表层,对其发展历程以及其教育精髓都不是很清楚。
四、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文化在高校传播的现状
(一)高校奥林匹克教育形式
表6奥林匹克教育形式
对于高校涉及的主要的传播阵地与途径调查得出,高校传播信息的主要阵地还是宣传栏这一传统的方式,所占比例居首位,公共选修课是高校的必要设置,也占到传播途径的重要位置,但在这次调查中发现一些高校的公共选修课未能实际操作,宣传栏对于奥林匹克运动文化的宣传情况不容乐观,如下表。
表7宣传栏的主要内容排序
宣传栏的主要内容还是主要以高校体育教学为主占到了一半以上,奥林匹克运动知识只占不到30%。而形同虚设的现象也应得到高校有关领导的重视,没有任何体育内容的宣传栏占到9.3%,广播途径在调查中占33.9%,而对奥林匹克运动知识的传播也是较少,如下表:
表8广播站对奥林匹克运动文化知识的宣传调查
从表8中可以看到对奥林匹克文化知识的宣传所占的比例集中在偶尔有上,说明对此宣传是在其表层上。再看表6,竞赛和校园网对奥林匹克教育贡献率是相同的,举办各种各样的竞赛是高校文化活动的主要形式,例如,知识竞赛,体育竞赛等,这些都可以把宣传奥林匹克运动文化作为其中的一项内容,同学参与广泛,学校对其活动也比较重视,相信能够得到良好的宣传效果,校园网是高校的网络平台,承载着较大的信息量,从表9中可以看到体育网站作为校园网的一个板块还有待于建设及完善。
表9网站的相关体育信息建设
对于体育网站的信息调查中可以看表10,体育常规通知占第一位,宣传体育比赛所占比例和第一位的百分比相似,说明高校的体育网站主要以各种体育“红头文件”充斥着其板块。
表10网站信息的主要内容
(二)高校体育雕塑现状
体育雕塑传递的是一种精神,代表着高校各自的高校文化特色,尤其是体育雕塑催人奋进,体育运动标牌也是高校校园重要的传播途径,但是调查中发现应用不多,从表12可以看到调查体育雕塑作用,位居首位和次位的是传递奥林匹克精神及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体育精神,大学生对标识的作用是敏感的,而且效果不错,我们应该借用标识去传播奥林匹克文化。
表11高校体育雕塑及标牌
五、高校体育文化自身建设的现状
(一)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主体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主管体育的领导和教师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主体,教师的学历等科研教学能力都对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领导的办学指导思想、行政决策等直接关系到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与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的具体营造。
表13学校领导对体育认识程度
综合三个表,由于学校有关领导对体育认识一般,所以对其投入人力物力十分有限,那么高校体育文化的组织上的保障就比较薄弱。
从饼形图1看到高校教师的职称主要以讲师为主,教授只占到了很小的一部分副教授和助教的比例相当,图2示学历主要是以本科为主,和高校的评估教师学历的标准还有一定的距离。
(二)高校物质条件现状
表16学校的物质环境
从表17可以看到学生对学校物质环境总体上是很满意的,表18看到体育场馆和器材不能满足或紧张的问题比较严重,可以看到场馆器材和图书资料作为物质基础是比较丰富的,但是却不能充分满足学生的需要。
(三)高校文化环境现状
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的目的就是为了学生能够深刻认识体育的内容、功能、价值。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习惯,运用现代体育生活方式满足对体育的种种需求。
表1生对体育教学的文化环境印象调查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从调查中可以看到大部分高校的学生对体育文化环境是比较满意的,总数占到62.8%,高校已经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去建设高校文化,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六、高校教师传授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文化知识现状
表20教师传授得知识与学生希望获得知识的对比调查
从中分析得出当代大学生对时尚的休闲体育比较热衷,希望体育课能够寓教于乐,在娱乐中达到锻炼身心的目的,而对奥林匹克运动文化知识知之甚少,需求要大于教师所传授的。从表23中可以看到教师对奥林匹克运动文化知识的教学安排较少,从而导致学生对其不了解,当然也不可能产生浓厚的兴趣,不能充分发挥奥林匹克文化的积极教育意义。
表21在教学计划中是否安排奥林匹克运动文化知识的内容
七、结论分析
(一)这些数据告诉我们,高校开展奥林匹克运动文化知识的教育已经进行中,学生已经对此文化的基本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离扎实的掌握和运用还有一定的距离,那么对于高校的体育教师,更应该加强在这方面的知识学习,并理应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抓住奥林匹克运动文化的精髓,才能指导学生进行系统深刻的学习。
(二)除了教师向学生传授奥林匹克知识这个途径外,通过媒体接受信息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渠道,但是明显可以看到,是和否的比例几乎各占一半,那么有两种情况,一是学校对于媒体教学以及支持媒体的硬件不十分完善,另一方面,学生对奥林匹克运动知识不感兴趣。当然不感兴趣的原因也有很多,调查中发现其主要原因为学校对其重视不够,导致传播途径受阻,学生较少接受有关的信息,自然兴趣降低。
(三)雕塑可以起到美化校园环境,但关键是能够作为一种体育标识,去展现并传递一种积极向上的体育精神,鼓舞人心,起到教育的功能。比如可以充分利用标识包括视觉上的旗帜、徽章、标准色、吉祥物等,还有听觉上的昵称等,例如Bulldog是美国耶鲁大学的体育昵称。
从物质环境调查分析得出,第一,近年来,高校扩招为了在教育市场占有利位置,超过了自身的承受能力,造成了体育场馆、器材、满足不了学生需求。第二,由于个别学校的地理位置不同以及上级领导对高校体育地位、目的、任务、意义认识不全面,重视不够,对体育的经费投入不足,导致问题出现。第三,即使部分高校的场馆、器材比较齐全,但碍于场地、器材新,怕损坏,维修和管理的费用过高,很少向学生开放。
(四)高校体育文化需要创新,更需要不断向前发展,这就需要更先进的体育文化借鉴,互补。奥林匹克运动文化代表着西方体育文化的主体,从这个文化透视镜我们可以看到西方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状况,高校体育文化内容、高校体育文化的创新及特色之处,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去思考的问题。
八、建议
(一)充分利用高校的物质条件,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及注重学生主体地位,进而从精神层面渗透到物质层面的融合,使两种文化和谐健康发展。
(二)制约奥林匹克运动教育既有物质方面的,又有制度方面的,但当前最突出的矛盾是文化主体的观念方面。重要的是文化主体的观念更新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学校领导的办学指导思想、行政决策等直接关系到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与体育文化氛围的营造。因此,学校有关领导应采用经常和体育教研组成员开研讨会,身体力行的参加体育活动。
(三)以奥林匹克运动文化的教育精髓为精神文化建设和核心,打造高品位的高校体育文化,通过奥林匹克运动教育,其精神成为高校体育精神文化的核心,如可以有计划的开办体育版报、体育标语、体育新闻广播,体育网站,建立良好的高校体育校风,使得这种体育精神充满校园,教育着青年大学生,形成具有各自高校特色的体育文化
(四)完善高校体育管理制度,体育教研部应积极主动协助学校主管领导,制定切实可行的高校体育文化建设长远规划,将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文化融入高校纳入日程表,建立健全学校体育的各项规章制度、各类教学文件和教师档案,学生的自然情况和考核资料也需要归档立案。让学校体育的管理方式、教学活动、竞技比赛、运动场馆、运动器材管理都制度化,并保证严格实施。
(五)重视体育建筑、场地、设施等的建设与管理,营造良好的物质文化环境,各种体育建筑、雕塑、场地、设施本身就代表学校的形象也是一种文化想象,凝聚着人类的智慧,体现着人们的意志和价值观念,对大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陶冶作用。吸收奥林匹克运动文化中的建筑理念,营造良好的物质环境。
(六)体育教师要与时俱进,努力调高业务素质和体育观念,体育教师的素质和体育观念对学生的体育观和体育意识的形成,对体育精神和体育道德的培养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教师要努力提高业务水平和体育观念,及时“充电”。
(七)建设具有高校自身优势的体育特长赛队,吸收优秀的学生参加,为高校做好宣传工作,将奥林匹克运动的教育理念充分的展现出来,寓教于乐,展现各校风采,同时也能鼓舞学生,真正领会体育精神,提高参与运动的兴趣,为将来的终身体育的形成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岱年.文化的冲突与融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1.
[2]刁培萼.教育文化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
[3]史华南等.校园文化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83.
[4]龚正伟.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
[5]孔繁敏.奥林匹克教育读本-奥林匹克文化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6]金元浦.大学奥林匹克文化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祖莹:黑龙江科技学院。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