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多些“敬畏”,少些“任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手中掌握的权力越大,越应该保持头脑冷静,既要敬重权力的威力,又要畏惧权力的锋芒。
1972年11月,总理已身患重病,可他仍不放心葛洲坝工程建设,先后3个晚上听取施工汇报,有一次竟长达6小时。他果断地将已经开工两年的主体工程叫停,指定水利专家林一山为葛洲坝工程技术委员会主任,对重大技术问题反复进行论证,生怕有半点差错。他曾几次讲,“我对这个问题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因为“长江出乱子不是一个人的事,不是你的事,也不是我的事,是整个国家的事,整个党的事”。“战战兢兢”的心声,时至今日,仍振聋发聩,让人深思。
同志担任总理20多年,其非凡的魄力和胆略世人敬仰。可他“如履薄冰”之感,无疑是在告诫领导干部对待权力要心存敬畏,不能狂妄自大、肆无忌惮,甚至贪得无厌、无法无天。
然而如今,个别领导干部在行使权力的过程中,已然丢掉这份谨慎戒惧之心,有的“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领导不注意”,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盲目贪大求全,刻意标新立异;有的“情况不明胆子大,方法不多热情高”,口号哗众取宠,目标脱离实际,思路一变再变;有的注重“显绩”,忽视“潜绩”,心浮气躁,急功近利,只顾眼前,不顾长远。缺乏正确的政绩观作指导,政绩很容易走样变成“政疾”,轻则好大喜功劳民伤财,重则华而不实错失良机,给党和人民的事业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
权力本身并不会带来觉悟、带来品格,但为谁掌权、如何用权,却反映着一个人的觉悟和品格。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不是为个人谋取私利的工具,也不是贪图享受的幌子。《左传》讲:“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忠也。”宋朝包拯终生恪守“清心廉为本、公正大如山”。清代文学家刘鹗说:“人人好公,则天下太平;人人营私,则天下大乱。”检验一个领导干部的官德高下,根本的就是看能不能始终坚持公心。
谨慎用权、秉公用权。这是当下干部最需要补的精神短板,最应养成的官德官风。
改革发展稳定工作艰巨繁重,环境越复杂,任务越艰巨,改革越往深处攻坚,就越是考验党员领导干部的水平能力,检验党员领导干部的担当。好干部就是要敢于担当,勇于负责,就要谨慎用权,秉公用权,这是党的干部必备的政治品格,也是领导干部必须增强的重要意识。对权力多些“敬畏”,少些“任性”,最珍贵、最重要。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从严治党,首先应当体现在对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谨慎用权、公正用权上。手中掌握的权力越大,越应该保持头脑冷静,既要敬重权力的威力,又要畏惧权力的锋芒,在行使权力的过程中,把持住自己,勤勉工作,致力改革,谋求发展。
晚唐诗人杜荀鹤有一首题为《泾溪》的诗:“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这首诗告诫人们,形势越好,道路越平,成绩越大,越应该谨慎。行使权力,更要始终敬畏权力。原苏联部长会议主席雷日科夫在总结反思苏联解体的教训时曾引用过一句话:“权力应当成为一种负担,当它是负担时就会稳如泰山,而当权力变成一种乐趣时,那么一切也就完了。”应当谨记的是,只有厘清公私边界,权力才能长久,其作用的发挥才有意义。
清代史学家赵翼在总结明王朝的历史教训时,得出一个发人深省的结论:“贿随权集”。意思是,贿赂这个腐败的高致病病毒,总是跟随权力而聚集,谁权重势大,那些嗅觉灵敏的行贿者就会蜂拥而来。越是诱惑多样,越需要“臣门如市、臣心如水”的定力;越是考验复杂,越需要“宠辱不惊、得失无意”的淡定。
人要有敬畏之心,敬畏更应该成为领导干部的一种人生态度和品德修养。只有这样,才能摆正自身位置,转变“官”念,树立起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以公仆之心为党和人民掌好权、用好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