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手机媒体对大学生心理行为的影响及工作策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手机媒体对大学生心理行为的影响及工作策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随着通信技术和无线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手机已经转变为多功能媒介,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之后的第五媒体。使用3G智能手机,大学生随时随地均可通过QQ、飞信、微博、微信等手机应用软件实现信息共享、情感交流等社会功能。手机越来越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方式不可或缺的媒体或途径,它正广泛、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心理状况,等等。这既给心理教育工作提供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因此有必要深入探讨,提出应对策略。

一、手机媒体的定义

朱海松首次为手机媒体下了一个完整的定义,并受到较为普遍的认可,即以手机为视听终端、手机上网为平台的个性化即时信息传播载体,它是以分众为传播目标,以定向为传播目的,以即时为传播效果,以互动为传播应用的大众传播媒介,也叫移动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手机媒体具有便携性、移动性、个性化、多媒体融合、传播速度快、范围广、互动性强、效果好等多种优势和特点。可谓“媒体之集大成者”。

二、手机媒体对大学生心理为的影响

自手机出现,教育界就开始关注其对大学生成长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手机媒体对大学生心理行为的影响有积极的一面,例如丰富认知结构、促进人际交流、利于个性发展等;也有消极一面,例如不良信息导致三观偏离、行为越轨等,过度使用手机造成心理依赖症、强迫症,等等。

李杭东认为基于手机使用的“拇指文化”,一方面利于学生情感交流、集体归属感、个性形成等,另一方面易造成手机依赖、降低社会参与度、不良语言传播等负面影响。Sheereen N发现短信是最常用的功能且与同伴联系最多,低自尊和花更多时间在手机上的学生更可能是手机使用问题者,花更多时间在手机上的学生也更易出现心理困扰。胡燕红发现使用手机发短信的占71.7%,短信内容是日常交流的占93.7%,使用目的是联络朋友的占25.4%,短信发送对象是亲密朋友的占77.3%对手机短信依赖程度越强,心理健康状况越差。任秀芹发现学生普遍认可手机的媒体作用并以信息交流功能为主,主要出于满足信息需求、从众心理、时尚个陛、情感交流、依赖心理需要,但对学生认识社会和理解政府、认识媒体影响力权威性、个性品质等方面会带来负面影响。李春伟研究发现,大学生使用微博可以达到心理疏导和心理调整目的(倾吐心结,宣泄情绪;获得关注,满足自尊和成就需要;交流分享中认识和调整自我),但过度使用会导致微博控。黄裕华发现有47.9%的大学生存在焦虑状态,87.8%大学生有至少2项手机强迫心理状态表现,不同程度的强迫状态的发生与其心理压力水平成正相关。徐成芳认为手机依赖症会给大学生造成心理、生理、学业危害,心理危害有人际交往能力弱化、缺乏独立思考和积极探索精神、丧失自主性,等等。

三、手机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策略

手机风靡校园,几乎人手一部。手机媒体冲击学生身心健康的同时,也成为心理教育的新载体、新渠道、新方式。我们要利用好手机媒体并营造良好的媒体教育环境,为学生健康成长发展保驾护航。

1、加强教育,正确引导。手机媒体是一柄双刃剑。我们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善于利用新媒体促进学习生活、增强身心健康,另一方面要警戒大学生避免过度使用成为手机的奴隶。校园内我们可以利用广播、宣传栏、主题班会、网络等渠道传递手机媒体使用的合理观念、相关身心危害,引导学生有效合理使用。另外,还要帮助大学生树立媒体网络使用的法律意识和道德意识。虽然手机媒体的使用行为是自主的,但绝不是超自由的。手机使用要遵守国家法律规定、遵守社会公德、遵守校规校纪,网络言语和行为要讲文明、树新风、促和谐,传递社会正能量。

2、建立以人为本的心理教育网络平台。网络的虚拟性、互动性以及手机使用的便捷性、即时性,为心理教育工作提供了独特的平台。学校可以组织心理老师建立专题心理网站,开辟心理健康知识和技巧、心理测量、心理辅导与咨询服务、心理论坛等板块,便于开展学生自我教育、同伴交流辅导、老师辅导。要根据学生成长需求和存在问题,及时更新网站主题,主动发起讨论。其次,还可以建立心理中心微博、qq群、飞信讨论组等,利用手机及时与不同需求的大学生在线交流,提供团体辅导和个体咨询。再者,心理中心还可以建立校内短信平台,制作“心理手机报”,心理资讯、提供心理知识,也可为特定问题学生进行个性定制服务。

3、开发基于手机的心理问题评估管理系统。国外已经将手机媒体运用到心理咨询与治疗中。Proudfoot认为手机能实现收集数据、监控进度、接受个性化支持、使用自我管理干预等功能,因此可用来预防和管理心理疾病。Ainsworth通过比较研究发现,智能手机应用比仅有短信功能的工具更能有效评估严重心理疾病,因为能实时监控心理症状,以便促进治疗师与患者之间的交流。Reid评估了用来辅助心理医师评估和管理青年心理疾病的手机自我监控工具并证实了其有效性。因此学校可以开发基于手机的心理问题评估和管理系统,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提供个性化服务。

4、建立有效的心理动态网络监控系统。当今是一个“我为自己代言”的时代,大学生喜欢即时在网络空间中记录自己的生活轨迹、成长感悟,这非常有利于我们及时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做好心理危机的预防工作。因此,需要建立一个心理动态网络监控系统与网下监控相配合。心理老师、辅导员(班主任)、班级骨干(班长、心理委员等)要主动建立内部交流平台,例如QQ群、飞信组等,促进归属感、社会支持感。另外,平时要多留意学生的微博、微信、QQ、飞信等,给予及时回应。一旦发现有心理异常的表现则迅速通过心理危机预防三级网络上报并及时干预(系工作组一学院工作组一学校领导组)。

5、建立与家长沟通的手机媒体直通车。家庭塑造人,家长是大学生最重要的社会支持之一。在进行心理教育工作时,建立与家长沟通的手机媒体直通车(例如手机QQ、飞信、微博等),一方面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学生的家庭成长环境以便于心理辅导咨询,另一方面也可通过家长的配合形成教育合力,更好地达到教育目标。

6、提高心理教师队伍的媒体网络工作能力。心理教师队伍要有救地开展手机媒体环境下的教育工作,必须首先提高自身的媒体网络运用能力,提高网络素养。要懂得运用学生最喜爱的应用软件,了解网络最流行的学习娱乐方式,善于用网络流行语言进行交流,等等。其次,还要提高网络舆情的监控能力,及时发现隐含在只言片语里的危机线索,及时给予安慰和支持。再者,不断加强学习,提高心理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