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对三教《顶碗少年》的案例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对三教《顶碗少年》的案例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顶碗少年》是一篇略读课文,主要描写了顶碗少年三次表演的过程,以及作者所受到的启迪。故事情节一波三折,扣人心弦。“让学生弄清故事的梗概,了解课文表达的顺序”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教学中,我首先从复习重点词语入手,回忆课文内容,通过选词填空,理清故事梗概,了解课文表达的顺序。教学环节如下:

1.默读课文,看看这是一场怎样的杂技表演。

2.出示本课词语,读一读。

不知所措 座无虚席 不慌不忙

目不转睛 惊心动魄 不失风度

3.根据课文内容,选择以上恰当的词语填空。

二十多年前,我在上海大世界的露天剧场观看杂技表演,场内( )。顶碗少年两次表演都失败了,他显得有点儿( )。在一位老者的鼓励下,少年( )地重复着前面的动作。观众们( )地盯着他头上的碗。这真是一场( )的表演啊!

4.请同学们把出示的内容读一读。

这一片段的教学,思路清晰,教学的效果似乎不错。但是到了课后,通过反馈发现,学生对故事梗概依然模模糊糊,回答粗浅且不恰当。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进行了深刻反思。原来,在设计上述教学环节时,我更多的是从自身教学角度考虑,而忽视了学生对文章主要内容的建构,学生是被老师牵着走的,自己没有经过一个思考、吸收、消化、提炼、概括的过程。一句话: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未真正落实。再教时,我完善了教学环节:

师:默读课文,看看这是一场怎样的杂技表演,试着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课文内容。

(生沉默,无人举手)

师:同学们,要想把一 论文件事情概括清楚,必须弄清楚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主要事件。

生:二十多年前。

生:上海大世界的露天剧场。

生:顶碗少年。

生:一场惊心动魄的杂技表演。

师:这些要素就像一颗颗珍珠,把它们串起来就是一条美丽的项链。谁来试着把它们串一下?

生:二十多年前,作者在上海大世界的露天剧场观看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杂技表演。

生:二十多年前,作者在上海大世界的露天剧场观看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杂技表演,顶碗少年经过三次拼搏,终于取得了成功。

生:二十多年前,作者在上海大世界的露天剧场观看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杂技表演,顶碗少年前两次表演都失败了,显得有点儿不知所措,第三次终于取得了成功,全场报以热烈的掌声。

(在老师的提示下,学生的回答不断趋于完善)

教学进行到此,我似乎有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启发。把“表述故事梗概”的要求提出来以后,学生虽一时无语,但此时的课堂“搁浅”是思维行走中的“驻足欣赏”,恰是课堂中美丽的风景。教师在学生“搁浅”的地方及时引领指导,通过让学生寻找故事的几个要素,为问题设置了一个“坡度”,提供了一把“钥匙”,学生用心思考,积极主动地进行快速地浏览、吸收、消化、提炼、概括,从而在自我建构的过程中理清了表达的顺序以及故事的梗概。随之带来的是神情的豁然开朗,发言的急不可待。

那么,如何让学生更准确、恰当地概括故事的内容,并趋于表达的“精准完美”呢?我又进行了第三次完善:

师:怎样才能把顶碗少年的表演过程说清楚呢?

(生再次沉默)

师:首先我们来看看这一段话,读——

师:好,再把老师画横线的地方连起来读一下。

生:(读)一位少年头上顶着高高的一摞碗,做出各种各样的动作。

师:是不是简化了?

生:是。

师:你看,我们刚才先找出关键的语段,然后用横线勾画出这一段的关键词句,就概括出了这一段的主要内容。咱们如果把重点语段的主要内容巧妙地连在一起,就能把顶碗少年的表演过程说清楚了,是吗?

生:是。

师:下面,就让我们按照这样的方法找一找、画一画,你就能画出这个故事的梗概了。

(生默读、画线)

师:看着你画出的梗概,咱们来试着再把少年顶碗的过程复述一下——

生:一个少年顶着高高的一摞瓷碗,做出各种各样的动作,在一个大幅度转身的刹那间,那摞碗突然从他头上掉了下来,但他不失风度地向观众鞠了一躬,一切重新开始,第二次,碗又掉下来了,少年又镇定下来,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地向观众鞠了一躬。音乐第三次奏响了,在老者的帮助下,少年终于把碗稳住了,全场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

师:把暴风雨般的掌声也送给这位同学。孩子们,总结一下,刚才我们是怎样弄清这个故事梗概的?

生:找出关键语段,勾画出关键词语,然后把它们连接起来,这样就把复杂的内容简单化了。

要求学生对故事内容“概括精准,表达完美”,需要一个不断优化的过程,教师必须让学生通过自我的阅读吸收、内化,表达才能不断趋于完美。“理清课文的表达顺序,清楚地复述出顶碗少年三次顶碗经历”,这是让学生表达趋于优化的基础。上述的教学设计,旨在让学生对文本进行广泛的“亲近”,在我的精心设计下,学生在课堂上非常忙碌,获得了大量的言语信息,思维不断涌动,享受到阅读的成功喜悦。教学中,这种从扶到放的教学方法,不但教给了孩子勾画的学习方法,还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独立阅读的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概括能力得到了明显的训练与提升。

其实,复述与概括能力的培养应是略读课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往往只重视连接语中所给予的明确表述的显性目标,却常常忽 论文略略读课文教学目标中的隐性目标,而这个目标恰恰是靠教师自己定位与把握的,应因课时而定,这是学生最薄弱的地方,也正是略读课文的主要目标,我们的语文教学需要在这儿“搁浅”“驻足”,不能忽视与丢弃。在略读教学中,我们应该寄托于显性目标为隐性目标搭建的平台,努力追求隐性目标与显性目标的同时达成,实现两全其美,最终实现略读教学的本质任务。

在语文教学的路上,课堂教学绝不是知识的传授与搬移,而是思维的演绎与行走,能力的提高与拔节。我们的课堂教学,很多时候都需要这样再走一步。因为再走一步绝不仅仅是个教学策略的问题,其折射的更多的是一种教学思想。